首頁>Club>
有人說孟婆出生西漢,後漢才入世。她到底哪個朝代的?
6
回覆列表
  • 1 # 明溦

    傳說所謂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長城之後,眼見長城之下屍骸無數,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屍骨。為了能忘記這些痛苦萬分的記憶,就熬製了能使人忘記記憶的孟婆湯。後來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動地,就免了她的輪迴之苦。讓她在奈何橋畔熬製孟婆湯,讓參與輪迴的陰魂們忘記前世的一切。即所謂:“前世已了,今生善惡唯本心所念。”之意。這一說從元朝開始廣為流傳,到明清時期多見於文人筆記之中,亦是至今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在關於孟婆的諸多傳說中,倒是這個說法頗具某種現實主義色彩。

    在這個傳說裡,孟婆其實不是什麼老奶奶一類的人物,是一位絕世美女,孟婆初制孟婆湯的原因是為了忘記自己的過去,孟婆的唯一記憶是給在奈何橋上來來往往的幽魂送上一碗孟婆湯。

    孟姜女 (中國民間傳說人物)

    孟姜女的傳說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千百年來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傳說可上溯到《左傳》。

     歷史淵源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她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左傳》記述這個故事是想褒揚杞梁妻(也就是後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

    《左傳》上沒有哭聲的杞梁妻,到戰國時就沾染了當時音樂界的風氣,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後世關於杞梁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著這“哭之哀”生髮出來的。

    第一個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在《烈女傳》中先重述了《左傳》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後他繼續寫到:杞梁妻沒有子嗣,孃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夫死之後成了個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唐代的有關記載,使杞梁妻的故事大變了模樣。杞梁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後築於城牆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築於城牆之內的死屍實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杞梁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絡在了一起,這是一個不小的創造。

    元代時中國的民間戲曲劇種十分發達,出現了很多雜劇大家和膾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這樣富有生命力和創作空間的故事,自然也成為戲曲創作的源泉。範郎的名字從範希郎、範四郎、範士郎、範喜郎到範杞良、範紀良、萬喜良,出現很多種變異,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與他們有關的其他人物,如範郎的母親也出現在戲曲之中,使故事日漸豐滿。

    明清以來,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說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 2 # 一簾曉月

    孟姜女就是孟婆?真能扯

    孟姜女原姓姜好不好

    先秦時的兄弟姊妹排行,老大、老二、老三分別叫做伯、仲、叔,最小的孩子不論排行第幾,都叫做季。如果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長,卻並非嫡妻所生,而是妾或者媵(陪嫁)所生,就叫做“孟”,因此“孟姜”其實指的是“姜家庶出的大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港600萬人,有200萬說閩南語,為什麼官話不說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