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爛話的人

    不說電報,咱們來說電腦。至少在電腦上拼音就是最早出現的輸入法。

    x86 PC其實早在88年左右就透過各種途徑進入了中國普通民眾手中(更早其實就在很多機構啟用)。彼時Windows 3.1還沒出世,就windows 2.0的素質根本只是個沒啥意義的玩具。國內PC的作業系統主流還只是MS DOS/IBM DOS。但那時已經可以處理中文了,且不說四通利方中文平臺,現在造《征途》的史玉柱大爺當時一人之力就搗鼓出了漢卡……那就已經可以顯示中文了,在286孱弱的效能情況下用硬體的方式就提供了3000餘個漢字的點陣顯示。畢竟當時電腦在國內的主要應用其實就是中文排版。

    當時的輸入法那才叫百花齊放,除了現在主流的拼音五筆,還有二筆、鄭碼等各種輸入法……然而最早出現的就是拼音了,比五筆什麼的都早。然而有兩個大阻礙使得普及率不高。一方面當時普通話以及拼音並不夠普及,甚至很多當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不熟悉拼音(50-60年代生人),另外一方面電腦貴啊……少啊……而彼時的拼音對詞頻排序、自建片語什麼的做得都不夠好(主要是思路受限,另外空間受限存不下啥詞庫),五筆的不依賴發音、不依賴詞庫和低重碼高速度開始嶄露頭角。

    再後來,民眾擁有的計算機數量逐漸增多,隨著WPS(命令列下的WPS)和UCDOS的普及,輸入法逐漸集中到了拼音、簡拼、雙拼、五筆、鄭碼這幾種輸入法上,並且固定片語和聯想功能逐步普及。但此時拼音的唯一優勢只不過在於它是唯一留下來的聲碼。

    Windows95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計算機在全人類範圍的普及,而此時第一次出現的智慧ABC輸入法才是讓華人看到了拼音輸入法的曙光:它是第一款帶自造片語和詞頻調整的輸入法。有人說智慧ABC不帶詞頻和組詞,我想他提及的是當時windows自帶的「拼音」而不是智慧ABC。

    智慧ABC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拼音的普及。但是它設計並不夠好,一方面空格後開始分詞的設計有些累贅,另一方面初始詞庫小而詞頻調整原則比較詭異……後續有很多產品針對這兩點做出了更好的改進,比較有名的有紫光拼音和拼音加加。自那之後,拼音輸入的速度才真正到了可以讓人接受的地步。這個時間點上普通話和拼音的普及率隨著義務教育的推進大幅度提高,曾經的重要障礙一一被掃除,拼音輸入法開始碾壓包括五筆在內的其它輸入法。

    期間,有一款叫拼音之星(或許是智慧狂拼?)(2002年左右?具體時間不記得)的輸入法做出了很多在當時來看非常具有創新性的舉動:超大詞庫、整句輸入、額外的提示欄。在當時硬碟都只有20-60GB的時代,一個輸入法要佔用500MB+的空間簡直是人們沒法想象的事情;即使今天,估計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確實非常超前,甚至比當時的微軟拼音更早提供了整句輸入,而詞庫更是包含了諸如唐詩宋詞等各方面的整句片語,對文章的輸入速度也首次逼近甚至超過五筆。然而還是步子邁太大:一方面大詞庫使得輸入法載入慢查詢詞庫慢,另一方面,它是收費的,而同時代的紫光拼音、拼音加加都是免費的。

    後來拼音加加開始引入分詞庫概念,可以透過新增詞庫檔案來載入額外的詞庫,一時成為霸主;同期的微軟拼音因為水土不服以及一些設計問題不合習慣而變得不慍不火。

    說白了,拼音本就是最早的中文輸入法,只是初期太弱和環境因素導致被五筆碾壓;人們一直致力於解決拼音輸入法的不足,才使得拼音足夠強大;最後藉由拼音本身的普及率夠高,才坐上現在的王座。

    ————————————

    有人說五筆出現更早。五筆第一版在83年,此時GB2312標準已經實行了3年,區位碼和拼音早就有了,因為GB2312標準裡一級編碼3000多個高頻字本身就是拼音排序的,當時81年推廣GB2312時,就是利用了透過拼音查內碼錶的方式提供了拼音輸入法,當然那時連個候選詞都沒有,拼音+偏移量才能輸入漢字,是得要背編碼表的……

    我不能很好的說明白,於是複製的這位大哥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86064/answer/8020053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我只出錢,不出技術和人,股權該如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