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時出現那麼多自發維護王朝的“湘軍”,淮軍。而明末面對李自成起義時確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
8
回覆列表
  • 1 # 立志成蟲

    李自成起義和太平天國興起時天下形勢是有大區別的。明末時財政惡化逼得民眾不堪重負飢寒交迫,而各地的藩王們仍然大肆享受盤剝民脂民膏,至少李自成進北京前群眾紀律還是不錯的,民眾唱著“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歌謠紛紛加入起義軍的隊伍。大順軍席捲北方,就是有人想組織地方武裝對抗大順軍無錢無糧的誰參加?肥的流油的藩王們普遍摳門兒吝嗇,一毛不拔,誰還願意賣命?再說了明朝的軍隊並沒有敗的精光,崇禎還能下令調劉澤清唐通吳三桂等將軍來北京勤王,只是將軍們被崇禎折騰怕了,部隊又普遍缺糧少餉,要麼磨磨唧唧不來北京,要麼投降李自成了。在南方,虎大威左良玉史可法等人還在跟張獻忠的大西軍死磕,所以組建地方武裝沒有必要也沒資源。清末就不一樣了,太平軍把南方腐朽清軍打的潰不成軍,而清廷在北方有戰鬥力的部隊主要只有曾格林沁和勝保,加起來都不到10萬人,還要負責北京的安全防務,兵力嚴重不足,只好命令曾國藩等人自己拉隊伍,湘軍淮軍先後組建崛起,逐漸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特別是湘軍骨幹大部分是讀者孔孟出身的讀書人,太平軍席捲湖南只是路過並沒有長期佔領,也給了曾國藩等人拉隊伍的機會。至於缺糧少餉沒軍費,後來湘軍淮軍的人自己建立“厘金”制度,主要向來往商品貨物設卡收錢,這種盤剝大大緩解了沒錢的壓力。也造成晚清逐漸中央政府權力和控制力的衰落,朝廷輕,地方重的政治權力格局,近代軍閥由此起源了

  • 2 # 縱橫國史

    說明清朝在太平天國時候命不該絕,還有很多人支援清朝。李自成起義時候,明朝氣數已經,該滅亡了。

    我覺得這個對比有問題,不是在一個朝代的同一時期。應該把清末的武昌起義與明末的李自成起義拿來比較會好些。而且題主說的朝代時間指向也不對,太平天國時期也不能算是清末,應該是清朝晚期,一個王朝的末年應該是指快要滅亡的那幾年時期,太平天國發生在1853-1864年,距離清朝1912年滅亡,差不多還有半個世紀呢。

  • 3 # 青雲在天

    李自成起義時,大明王朝正值內憂外患之中,但起義時沒有出現大量自發維護王朝的軍隊,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內部,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對朝政的倦怠,宮廷內部鬥爭激烈,之後的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妖書案等更是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巨大的矛盾;天啟年間閹黨與東林黨殊死較量,魏忠賢擅權亂政,崇禎年間東林黨,楚黨,浙黨及閹黨餘孽等黨爭不斷,更是造成巨大的內耗;封建藩王、貴族、大地主官僚階級憑藉其政治特權兼併土地,逃避賦稅,而廣大勞動人民則在正常賦稅徭役之外還要承受遼餉,剿餉,練餉這三餉及其他攤派下來的苛捐雜稅,土地兼併造成貧者已無立錐之地,加之明末進入小冰河期,各地出現旱災乃至絕收,伴隨而來的是瘟疫的大肆蔓延,造成明末的財政實已陷入崩潰的邊緣,內部矛盾之激化實已積重難返,明朝喪失了人民的支援和信任。

    其次是外部,明末歷經倭寇騷擾,蒙古邊患,西南邊患,北韓戰爭,造成財政巨大的負擔。至於女真崛起,薩爾滸之戰以及與後金的一系列戰爭,造成財政入不敷出,軍隊傷亡慘重,人民流離失所。尤其是對後金戰爭的失敗,明朝被迫放棄遼東地區,喪失了東北地區的戰略支點,造成戰略上的極大被動,外部矛盾空前激化,再加上內部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的起義軍的不斷壯大,明朝不得不兩線甚至多線作戰,因為無論是內憂還是外患均有亡國之憂,以至於造成處處皆兵卻又無兵可調的尷尬局面。

    再次是李自成起義軍利用明末內憂外患的實際條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提出: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政治口號,迅速吸引了眾多在死亡線上掙扎徘徊的人民踴躍加入。再加上前期李自成的軍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戰鬥頑強,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援和信任,使得其迅速攻入北京,滅亡明朝。

    最後我認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末統治階級普遍沒有家國意識。明末財政空虛,崇禎皇帝親自帶頭並下詔讓大臣捐款,許多人裝瘋賣傻,爭相哭窮,竟然只捐了20萬兩;李自成進入北京,這些人爭先向新主人表忠,卻不想被嚴刑拷掠,從他們身上竟搜刮出數千萬兩銀子之巨!外部的將領例如吳三桂率領明末精銳關寧鐵騎勤王,卻帶兵走走停停,直至明朝滅亡也未到北京,但當他聽聞愛妾被抓,竟投奔滿清引兵火速入關。南方大將左良玉手握數十萬軍隊,跟朝廷討價還價,邀功覓爵,最終兵馬未動,而明朝已經滅亡。此外,南方的藩王均隔岸觀火,先後在明朝滅亡後建立一系列小朝廷,而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最終導致明朝的滅亡無可挽回。

    反觀太平天國起義,清朝同樣正值內憂外患之中,但出現了許多自發維護王朝的軍隊,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清朝歷經鴉片戰爭失敗,第二次鴉片戰爭兩次抗爭的失敗,封建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與西方國家進行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清朝統治階級開始轉變戰略,透過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贏得喘息之機,積極爭取西方的幫助,利用西方先進的武器裝置絞殺太平天國運動,從後面的效果看,無疑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兩線作戰,取得了一定效果。

    第二,清朝中後期,統治日益腐朽,吏治腐敗,階級矛盾已經空前激化,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太平天國運動發展迅速,但是它的政治綱領都是披著宗教外衣的空想,根本無法得到落實,並且後期的天京變亂和日漸腐化的天國上層讓許多參加天國運動計程車兵陷入迷惘。此外拜上帝,砸孔孟廟宇等一系列行為在封建士大夫中引起強烈的反感,但同時這種混亂的形勢也為渴望建功立業卻備受滿清壓制漢人士大夫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封建士大夫應運而生,紛紛組織團練武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並藉此拜將封侯。

    第三,出現這種情況也與清王朝實力尚存有很大的關係。西方的滲透,雖然使當時的中國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清朝還尚未受到致命打擊。政治上經濟上雖然割地賠款並遭到西方滲透,但各地區除太平天國佔領區域外的統治秩序依然嚴密有序,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未收到根本衝擊;軍事上,八旗,綠營雖然已腐朽不堪,但畢竟兵員眾多,各地督撫大員很多都是滿人或者是竭力維護滿清統治的漢族官僚,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出現了眾多維護清朝統治的軍隊。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西方對中國的滲透日益加深,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更加激化,封建統治遭到更大沖擊,而廣大漢族官僚則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逐漸掌握了地方軍政大權,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羽翼,漸漸對中央的命令不再絕對服從。例如八國聯軍侵華時,南方漢人督撫自發組織東南互保運動,拒不執行進京勤王的命令,甚至說勤王的命令乃是朝廷慌亂逃亡所下發的“亂命”,並擅自與西方列強簽訂保全南方地區的條約,而慈禧太后對此也無可奈何。

    綜上可以看到,國家的興衰,在於人心的得失,國家的存亡,在於民族精神的喚醒。正如同抗日戰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誓死捍衛家園,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譜寫了感人至深的動人詩篇,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只要我們能繼續繼承和發揚這種民族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 4 # 雷王15

    李自成屬於傳統的農民起義,明朝己氣數己盡,李自成進京後,眾人己預設改朝換代了,可李自成自己不爭氣,沒把握住歷史機遇。而太平天國其本質屬於邪教運動,不算農民起義,有識之士一開始就不看好,沒有群眾基礎,失敗是遲早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足球的影響力這麼大,尤其是世界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