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零年代的貓
-
2 # hao33合親1斤兵
實際上不是這樣。只有早期滴王朝後半部分皇帝是如此,自宋王朝以後很少如此。
一、開國明君多滴原因。
1、那時皇族後代少、勳貴後代也少,且相互間還未透過姻親形成網路,在高私有特權時代,這是非常危險滴。時不時會出現一些勢力偷襲,因此不得不勤奮努力。透過努力創造更多貢獻,使各方受益、並平衡關係。同時利用不斷升級滴官僚系統、法制系統、社會網路關係系統以及新王朝倫理教化,使王朝各個角落都深入影響,從而使王朝政治平衡各方關係。降低不必要衝突並壓制各類非王法企圖者。
二、王朝後期情況
1、相關工作已經完成、社會發展高度有限。
2、在人口數量較少地利較大人們之間交易內容較少情況下,社會機制已經滿足需要。因此,僅僅需要官僚系統工作即可。故皇帝開始懈怠,實際大權落在了官僚手中。由於官僚滴相關集團妄圖獲得更大權益,就利用物質、美女等方式腐化皇帝,再加上因此形成滴生理和工作慣性及相關累世遺傳,使整個皇帝內務系統乃至更大範圍都腐化起來。當超過社會最大容忍限度,各政治集團開始各種反擊……於是進入王朝末世……
3、近世情況:
當宋代以後,社會人口數量增長數倍。科技發展導致行業分化越來越多,人際關係日益複雜,社會被及其複雜地網路控制著。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樣滴王朝矛盾極多,各政治派系都在時刻活動,並利用各種機會獲取權益。於是,一旦中央存在政治漏洞,整個王朝就開始動盪起來。因此,王朝中期很少有皇帝敢懈怠(需要不斷升級政治體系來化解矛盾)。稍微有點休閒,都會可能因此產生麻痺下地失誤而產生重大政治問題,如北宋末年,有當代複雜社會經歷地人應該很清楚!
其次,這時滴皇族勳貴後裔非常多,在這麼龐大群體高層人物滴關注壓力下,沒有哪個皇帝敢懈怠否則輕則架空,重則早逝(多以病逝收場——很多青壯年就亡故了)
最後,由於各派利益特別是潛藏地各個派系滴利益不同,對皇帝滴利益取向與壓力方向不同,導致皇帝為了生存,不得不一面夜以繼日、極度努力增加政績(以此保證皇權穩定有執行力),如皇帝親征,明代有英宗、正德帝等;一面以各種方式方法實施障眼法求得生存,如荒淫(以此留個壞名聲而降低生存壓力,或者期望藉此找一個安全滴配偶)、好玩(以此麻痺處處滲透地敵對勢力,如豹房、天啟)、好佛道、中邪、生病等。但很多依然逃不過宿命,明代皇帝僅太祖壽命超過70歲,多數不足40。如紅丸案、溺死案、上吊案、暴斃案等等。
-
3 # 茗軒書院之載茗軒主
先說下對問題的一點看法:開國及其二三代的君主,與其說是明君,不如說是名君更合適些,因為他們作為初創者,本身處於比較顯眼的位置,而且後世所謂功業的評判也多重視草創之“功”(多半屬於武功,或者對前朝有明顯的制度性改造之功),後代多半以守成為主,重大功業或事件可能遠勝王朝開創之功,但其能夠受到重視,也多半與政變殺伐相關,或者跟在位時間長短有關,比較典型的如漢武帝、唐玄宗、清乾隆都在三代之後,但影響所及並不遜於其先祖,僅以前漢來說,漢高祖做人尚有可圈可點,“明君”不能不說勉強,惠帝本可做個明君,奈何因故早逝,“文景之治”雖號稱典範,若像教科書那樣從專制主義角度講,似乎有其一定之“功”,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可能並非如此,具體說來太多,有機會詳談,但作為現代人需要慎重的是,所謂“文景之治”之類的評價,何嘗不值得更多的反思,而必一味的傳習前說呢?2000多年帝國專制時代,君主之功並非必須因襲前人史觀,僅僅圍繞“帝國”、“專制”之“功”來評判其聖明或昏庸與否。如此讀史,可能更有機會看到更多文字背後的東西,又不致把歷史僅當故事來做茶餘飯後的消遣。純屬個人觀點一家之言,歡迎大方指正。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開國皇帝大都是雄才偉略之人,否則也難以成事,知道江山來之不易,百業凋零,自然是細細打理,更不會受小人牽制,一個不順心就給宰了,後世坐享福祿,只在宮中游玩,習掌天下之術,不知人間疾苦,不通民生民情,又受小人矇蔽,縱有明君志,也行昏君事。特例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