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發家給清廷維護穩定的同時,也虛弱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

    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並不是直接聽命於朝廷,而是掌握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的手中,湘軍出淮軍,淮軍後來演變成新軍,曾國藩指示李鴻章建立淮軍,李鴻章的手下有袁世凱,後來甲午戰敗後,袁世凱在天津組練新軍,我感覺跟淮軍有點關係,這就是北洋軍閥的前身,到袁世凱的時候,武昌起義,清朝的新軍去滅了南京臨時政府像玩似的,但是朝廷根本調動不了,只有袁世凱能調動了,袁世凱藉機逼清帝退位。

    可以這麼說,如果清朝軍權如果不是落在袁世凱等漢人的手上,不知道還得起義幾波,或者打多長時間仗。

    凡事有利就有弊。雄霸天下中說,成也風雲,敗也風雲,套用在清王朝最後任用漢人權臣,很相應

  • 2 # 青年史學家

    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淮勢力的崛起是晚清政壇的一個重要現象。曾、李等漢人官員一改清代中前期漢臣的弱勢地位,開始在中央和地方掌握權力。

    湘淮勢力崛起與咸豐、同治、光緒三朝面臨的政治、社會危機有很大關係。當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時候,八旗兵、綠營兵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太平軍一路所向披靡,最終佔領了南京,建立了政權。如果不是曾國藩、江忠源等漢族官員辦理團練,抵抗太平軍,清政府或許真的有可能就被太平軍給掀翻了。而縱觀當時清政府內部,幾無可用之將,咸豐帝為了依靠漢族官員,不得不授予他們節制地方的權力,因此,湘淮勢力迅速崛起。

    湘淮勢力崛起後,並沒有衝擊滿清政權,而在某種程度上鞏固了清政權。曾國藩在1864年攻克南京之後,一度有人勸進曾國藩謀求大位,但是曾國藩權衡許久後,依然決定在當時的情況下取代清王朝根本不可行。因此,曾國藩為了避免北京當局的猜忌,主動要求裁減湘軍,以獲得清政府的信任。

    太平天國運動剛剛被鎮壓,西北又出現了捻軍之亂,同時,中國的西北邊疆和東南沿海也都出現了邊患,左宗棠和李鴻章一個辦理塞防,一個辦理海防,最終成功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客觀上也鞏固了清政府的統治地位。

    由於受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刺激,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漢大臣向清廷呼籲開啟洋務新政,在得到了兩宮太后以及恭親王的認可之後,洋務運動正式開啟。引進機器,造槍造炮,編練新式海軍,一度讓清朝的統治者產生了“中興”的錯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近代化也向前邁了一大步。

    可以下這樣一個定論,如果沒有湘淮勢力,就沒有清王朝的最後五十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爸用魅藍note6好還是小米5X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