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糊了個逗

    清朝時期肯定有謝頂的,不過清朝是要求去辮而不是留辮。

    要是想留辮的話,需按清朝允許的規格來,,,戴假髮!

    清朝入關的時候,以多爾袞為首的眾多清人逼迫剃頭,據說是一手拿屠刀,一手拿剃刀,如果不接受剃頭,就真的被“剃頭”了。但是對於道士還是網開一面的,因此有些不願意剃頭的都逃進深山或者當道士了。當然了,和尚本來就是剃頭的,也不用再留辮子了,“剃髮令”對和尚就沒有意義了。

    按照一些記載的說法,清朝初年,剃頭時候剃的面積比較大,幾乎剃光了,具體標準是“金錢鼠尾”:將頭顱四周的頭髮都剃掉,留的髮辮要跟老鼠尾巴的粗細差不多,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

    我們看的清宮戲裡男子都梳著陰陽頭,就是頭髮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編成巨大的髮辮,甚至只象徵性的剃掉一些,這是跟清初的規定不一樣的。這樣巨大的鞭子,顯然是清朝後期才出現的。清初年,還有留兩個辮子的規定,只留腦頂、腦後少許,各編一條,這就是上下“雙辮”。

    1793年一歐洲訪清使團隨團畫師紀實畫稿證明,乾隆時期還是金錢鼠尾。好了,關於這個髮型就不說了。我們說說如果“中年謝頂”的男人在清朝怎麼辦。

    根據觀察,那些自然脫髮的男人,很少有全頭的頭髮都掉光的,一般都是“地中海”式的掉髮模式,掉的再多,周圍也會留一圈頭髮。所以如果在清朝早、中期,流行金錢鼠尾的時代,“地中海”男子那就在後面沒掉的地方留幾根頭髮編個小辮子就可以了。這樣也省去了很多理髮的事,美中不足的是辮子的位置可能不能隨心所欲的留。

    頭髮留多了,髮型錯誤

    如果在清朝晚期,流行粗辮子的時代,地中海式樣的掉髮就有點尷尬了?畢竟周圍別人的辮子都是又粗又長,而“地中海”男人的辮子非常細,而且不能像頭髮多的人修剪成“陰陽頭”的樣子。陰陽頭就是現在清宮戲裡面普遍採用的髮型。其實,在晚清就算男子脫髮謝頂,也要留辮子,而且剛好在粗度方面更像“金錢鼠尾”,不用尷尬。

  • 2 # 歷史風物誌

    所謂的留辮子是指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為了凸顯政治影響力,下令強制在其統治下的漢族或其他少數名族的男子改留滿人的髡(kūn)發發型。髡髮是指頭頂部分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剔除,只留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餘鬢作裝飾。其實滿人的髡髮和後面影視劇中我們常見的這種辮子髮型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還是漢人的根深蒂固的儒學思想,《孝經》中提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也正因為如此,剃髮令在最早施行期間,遭到民間強烈的防抗抵制,但清朝廷正好利用這一點區分服從者和反抗者,最終反抗者遭到了清朝廷的血腥鎮壓。沒辦法,為了保命只能剃髮,卻又想遵從幾千年的民族文化,所以該剃的剃了,留的頭髮蓄的越來越長,就變成了常見的長辮形象。

    在大部分屈服的情況下,仍然是有少數的人不願意剃髮,面對當時清朝到處捉剃頭的甚至爆發了起義,如當時江陰縣一帶為了反抗,殺了當地縣令,並告示:

    “豈意薙髮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耆老,誓死不從。”

    即使之後江陰被平定,清軍也在江陰屠殺三天,但仍然沒有震懾住反抗者,甚至針對剃髮令引起的社會矛盾,當時清朝大臣陳名夏就曾說“留髮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最後康熙朝期間,改變暴力實施剃髮易服令的方法,改為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以此潛移默化推進剃髮令,實際剃髮令就是擴大請朝廷的影響力。所以這時期清朝的髮式衣著是非常的混亂。

    回到正題,清朝時期肯定是有謝頂的病患存在的,如古代醫學典籍《本草綱目》、《普濟方》、《名醫別錄》、《千金藥方》中都有關於謝頂禿髮的記載和治療方案。謝頂是指頭髮自然脫落形成禿頭,大多最終也是先掉頭頂的頭髮,而留兩鬢,本來就和滿人的髡髮髮型相似,所以很大程度上並不需要擔心違背剃髮令,因為剃髮令本就和留辮子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康熙之後,清朝對剃髮令的放寬,也讓這些謝頂的人完全不用擔心違令。至於辮子,謝頂之後兩鬢的頭髮蓄起來也並不一定不能結成辮子,即便是結不了,清朝時期已經有假髮了的。清朝文學作品《閒情偶記》記載:

    肖龍之法:如欲作飛龍、游龍,則先以己髮梳一光頭於下,後以假髮製作龍形,盤旋繚繞,覆於其上。

    又有《閱微草堂筆記》記載

    又東長頭早童,恆以假髮續辮,將罷官時,假髮忽舒展,蜿蜓如蛇掉尾,不久即歸田。

    可見當時已經有假髮的存在,即便是謝頂的人想要有一條“漂亮”的辮子,也可以透過假髮來實現。

    ※※※※※※END※※※※※※

    參考文獻:《中國服飾史教程》、《清世祖實錄》、《清史稿》、《閱微草堂筆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9用HiFi晶片音質效果就一定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