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闆西遊記的拍攝時間是80年代,那個年代科技,技術,等都不發達,那麼那個時候的特效比如騰雲駕霧,比如孫悟空出世升空等鏡頭是怎麼拍攝與後期製作的?
11
回覆列表
  • 1 # 戰狼No2

    電視劇《西遊記》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算是十分經典深入人心了。其實在30多年前 ,能製作出這樣的特技實屬不易,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拍攝《西遊記》,劇組只有一臺攝像機和一部電視臺特為《西遊記》進口的ADO特技機。所有的鏡頭都是由一個攝像師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拍下來的。

    當時的條件很差,攝製組用兩個人推動的腳踏車來代替移動軌,在平板三輪車上放上個方桌,桌子上架上把椅子,攝像師坐在椅子上,人們推動三輪車來製造圍移鏡頭;攝像師爬到高大的如來佛像的肩膀上,拍攝唐僧師徒參拜佛像。

    為了拍攝俯拍鏡頭,導演楊潔借用空軍一架灑農藥的ER18型飛機,用繩子和皮帶把攝像師捆在飛機艙門旁邊,讓他趴在飛機門口,探出身子去夠著拍下面的山景。飛機一路側著飛,攝像助理跪在攝影師後面,抱住他的腰,攝像機吊綁在飛機上。

    在《西遊記》開拍之前,國內的影視劇拍攝是不會特效的。為了拍攝《西遊記》,中央電視臺特地從美國進口了一臺ADO特技機器,用於“藍幕摳像”。一開始的簡單鏡頭能順利完成,之後劇組卻不斷髮現問題:把人摳出來之後,只要一旋轉,人物形象就扁平得像紙片。後來劇組才知道,想讓人立體起來還要花5萬美元購買一個軟體,但電視臺沒捨得買軟體。

    “特技機”實際上是一臺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具有錄影、編輯、特技製作等功能的大型綜合裝置。它的特技製作功能之多、範圍之廣,據說就連設計生產它的廠家也數說不清。它可以使原錄的畫面任意放大、縮小、移動、反轉、旋轉、重疊;還可以隨意改動變畫面的色彩,模擬製作鐳射、閃光、波光、如此等等。

    《西遊記》第三集《孫猴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天兵天將變化打鬥等光怪陸離的神奇場面;孫悟空的金箍棒隨心所欲、千變萬化;四大天王的法寶施展神威,閃耀鐳射;雷公電母的電閃雷擊;哪吒和太上老君的寶圈飛去飛來,都是直接在“特技機”上摸擬製作的。就用的這部ADO特技機完成的。

    現場錄製“摳像底”和“摳像”。 所謂“摳像”,是將人物道具置單色背景前(一般用藍色或黑色幕布,視具體情況劇組有時也用過紅、綠色幕布),錄製的畫面在“特技機”上“摳”掉背景色,再與原錄的“摳像底”相疊更加。“摳像底”就是預留有被“摳”人物或道具位置的原錄畫面,也可以是單有景物的“空畫面”。

    第三集,悟空被綁上斬妖臺,刀斧手揮刀砍下,悟空雖巳身首異處卻仍能談笑自若,觀眾覺得奇怪!其實這個鏡頭就是利用“摳像”的方法制作合成的。先錄製刀斧手在斬妖臺前揮刀砍下的畫面(畫面裡沒有悟空)作“摳像底”,再用藍布分別遮蓋住“悟空’的腦袋、身體,錄下的兩個畫面在“特技機”上“摳”掉藍色,最後再將這三個畫面在“特技機”上相疊加。再如悟空在蟠挑會上變化的小人兒、香蕉;悟空騎在酒壺上倒酒;毫毛變化而成的布袋;飛進袋中的果品;蟠桃園中變化的桃子;小悟空在巨大的如來佛手掌心上走來走去;以及劇中人物的駕雲飛行、變化打鬥……等等都是這種“摳像”技術的“功勞”。

    太上老君在丹爐內“火燒”孫悟空的鏡頭,觀眾感覺挺“真”,這場戲是利用夜間在攝影棚外的空地上搭景拍攝的。在演員的背後擺放一個同比例的丹爐內壁的模型,弧形的內壁上釘有一層薄鐵皮,上面塗刷滿凝固汽油。攝像機鏡頭的前面也擺放有一個塗有凝固汽油的火架作前景。實拍時,點燃凝固汽油,再用風扇吹進濃煙。經過幾個鏡頭的組結,電視畫面上就有較強的真實感了。

    1984年底,有香港的電視從業者去參觀《西遊記》拍攝,給楊潔提意見:“你們的特技沒有重量感和真實感。”楊潔也有同感,當然立刻詢問解決方案,得到的答案是:“不是隻用藍幕,要把人吊起來!”於是她立刻申請去香港取經,參觀了香港無線臺(TVB)拍攝的金庸武俠劇,才明白“吊起來”,吊起來”就是要吊鋼絲。

    楊潔參觀時正值無線臺新年放假,沒有專業人士解釋具體操作和技術,但她回去之後立刻成立武術特技組,用鋼絲、花輪等自己琢磨“吊人”。但她不知道,鋼絲要塗成和背景同樣的顏色才看不出來,自己琢磨來琢磨去,只能用盡量細的鋼絲帶,這樣就容易斷。

    孫悟空三個師兄弟都因為鋼絲突然斷裂而摔傷過。我們現在看到的每一次騰雲駕霧,都是演員們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的。六小齡童說,自己曾經直接從四五米的高度摔下來,“地上騰起一層灰”,落地時已經昏過去,所幸無大礙。「後怕是有的,但當時也不允許你害怕。」他說,在當年,演員們都把“完成”當作頭等大事,現在劇組拍武戲要買保險,是他們無法想象的。

    這部電影可說是中國影視史上的奇蹟。是無法超越經典,也反映了那一代人的敬業精神,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強迫症有哪些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