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浪先森
-
2 # 中企財經
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經營城市成為全球概念。
我認為一個好的城市不在於它有多高的摩天大樓,多少新型的建築,各方各個國家文化的聚集,國際人口的流動率等等等等……
我感覺一個好的城市首先要看他的內涵,他的文化,這才是這個城市的靈魂。
從細節上來看,例如說要看他們怎麼對待小孩,怎麼對待婦女,怎麼樣去對待老人?對待殘疾人的關照有哪些?在社會救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是不是最人性化?
也許大家都會說,一個好的城市要有經濟與產業的支撐、還要帶動第三產業持續發展。還要有山水好,還要有好的環境,園林山水。再一個就是他的文化底蘊,他的歷史,他各方面的人文等不同的元素。
這個城市的活力,公共空間,人與人的關係,人性化的內容做到了多少?
喜歡一座城並不在於這個城市多高大上,多麼富有,而在於這個城市的內涵,有沒有讓大家去值得感動的地方,舒適的地方,能夠融入……
-
3 # 頂新財經
城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組織,什麼樣的城市才算一個好城市,好的標準是什麼?構成好的要素又是什麼?我們可以說一個女生漂亮,但很難界定一個女生“好”,單從某一個角度很難把握評判,否則容易一葉障目、盲人摸象。
“不吹不擂,資料實錘、科學分析”,這是社長一貫堅持的十二字行文方針,作為一名資料愛好者,我想沒什麼比資料更有說為了更清晰全面的透視城市“好”的指標,社長將嚴格參照國家社科院城市競爭力分析方法,根據最新城市指標進行量化對比,力求得出一個科學客觀的結論供大家參考。
城市“好”的要素包含很多,為了使全文邏輯清晰,閱讀直觀明瞭,所長將其歸為六大類,再逐一說明分析。
1、活躍的經濟環境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有的佇立潮頭乘風破浪,如夕日小漁村深圳;有的日漸沒落繁華褪盡,如今日東北,令人惋惜。推動和改變這一切的正是城市活力和創新力,在新形勢下經濟轉型的關鍵節點,城市經濟活力和創新力是考量一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核心指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①經濟發展:當前GDP總量和經濟增速。
②科技投入:人均科研投入,大學指數(等級、數量)等。
④軟實力:金融服務業、技術服務、資訊運輸、計算機軟體從業人員的佔比。
2、優質的教育環境學區房是樓市最火的話題,正因為教育關乎下一代的成長,對每個家庭而言都是重中之重,買房最看重的不是交通,而是上學,城市的教育質量反應在教育投入佔比,投入額度,初升高、高升本錄取率。
是每個家庭、社會乃至國家投入佔比高,高中小學校質量數量雙高,初升高、本科錄取率高的城市成為熱門城市。
這些因素和我們老百姓休慼相關,是老百姓對城市最客觀的評判視角。
3、健康的醫療條件醫療投入佔比高,三甲和百強醫院多,城市人均執業醫師數量高、人均床位數等。尤其是疫情後,醫療條件已經成為城市綜合實力的關鍵要素。
4、更高的收入以前都按平均薪資排名觀察,現在主要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從社長得到的資料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的城市經濟發展越快,商業也更活躍,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強,綜合排名也越靠前。
5、相對較低的房價一個城市的房價、生活成本高不高,薪資低不低,主要看收入房價比(即年工資和房價的收入比),收入比越高,說明房價越合理收入越高,相對的生活成本更低。比如美國紐約的房價比北京高很多,但是北京的人均收入和紐約差出了數十倍,相比紐約的收入房價比更低,更合理。
6、便捷的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服務也是一個城市經濟發達的重要指標,比如人均地鐵里程,公交線路,高速公路,高鐵線,人均圖書收藏量,人均劇院,人均電影院,人均廣場數等。
-
4 # 成哥成嫂
日前,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組織GAWC公佈了2018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在入選的361個世界城市中,中國香港、北京、上海入選為一檔二線城市,臺北、廣州入選為一檔四線城市,深圳入選為二檔二線城市,成都、天津則為二檔三線城市。
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標準作為世界級城市的檔次劃分呢?除了雄厚的經濟實力,還要有文化、產業、交通、生態、人居環境等全方位的發展,在城市運營中,被稱為“五位一體”的系統。
“五位一體”的全面化發展同樣也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
自從2014年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界、各類經濟主體以及學術界期望從近二十年的“政府推動、政府主導”型的城鎮化逐步轉變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型的城鎮化,並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戰略佈局理念,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格局要與新型城鎮化同步。可以看出,新型城鎮化強調多元化價值的協調性和整體性。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這五方面如何在城市運營中轉化為產業、人居環境、交通、生態和文化這五大體系的運作?本期中鄴將解析各個體系對於城市運營的意義與改善手段。
城市運營
城市運營的產業系統
城市是現代經濟、科技、資訊和社會活動的主要載體。城市產業的孵化發展依託於各種各樣的城市資源,而產業升級則意味著對城市資源更有效的利用,城市產業的結構調整也將是城市資源的整合與平衡。同時,城市產業的發展將帶來城市人口規模的增長,城市經濟的提升擴容,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關於城市的產業結構體系建立與最佳化調整,在之前的《從“鄉”到“城”的轉變:城市產業運營是重點!》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必須加快!》這兩篇文章中我們曾經有過詳細的分析,在此不再贅言。
產業系統
城市運營的文化系統
中國歷史悠久,許多城市都具有豐富的傳統人文資源和歷史文脈基礎。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在提出傳承文脈留住記憶的建設要求。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運營中,文脈的保護及延續為城市造就了獨具一格的歷史文化韻味與傳統風貌特色。
城市運營的定位階段應深入挖掘城市傳統,審視城市的人文特徵,弘揚傳統文化特色,合理繼承併發揚光大,從戰略上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此外,城市運營注重對城市產業的打造升級,而新興的文化產業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對城市品質有極大的提高作用,有助於新型城鎮化中產業升級目標的實現。因此,城市文化記憶的延續,是城市運營的重要目標之一。
文化系統
城市運營的交通系統
城市交通是城市經濟聯絡和物質聯絡的紐帶,合理的城市發展空間佈局,離不開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網路,而城市居民的出行與交往活動,也離不開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因此,城市交通體系完善與否,對城市運營的組織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
城市運營的交通體系完善手段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透過編制合理的交通規劃,完成城市交通的空間佈局與組織體系搭建,為城市的經濟流通、質流動和居民出行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可透過引入資本力量,運商直接參與到城市交通設施的實施與建設中。完善的交通體系能達到促進土地升值、獲取經濟效益的目的,並實現投資收益。
交通系統
城市運營的生態系統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也就是說,城市運營的重要前提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即在市場主導、產城融合的同時,高度重視城市生態環境下的保護和利用。而在城市運營的整體價值發展觀下,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經濟、社會幾個維度。其中,生態可持續是提高城市的環境品質,滿足新城鎮化要求的基礎。
城市運營要謀求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合理挖掘城市的自然資源,杜絕高能耗、高汙染、高投入的城市發展模式,全面減少和降低城市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損耗。同時,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和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在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使城市經濟發展的綜合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
生態系統
城市運營的人居環境系統
在城市自然和人文資源的開發運營中,必須強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重視城市生態景觀的維護,力求打造優美的人居環境。何鏡堂院士提出的“兩觀三性”理論,認為人居環境的營造需要遵循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應該符合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地域性是城市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決定環境的內涵和品位,時代性體現區域的精神和發展。因此,人居環境的營造是在文化、產業、交通、生態等方面完善的基礎上對整體環境品質的提升。
人居環境系統
看回近期出爐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國尚未有城市能進入一檔一線的城市名單,說明即使是北京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在這五個方面上都有做的不到位,或者系統之間不夠協調的地方。
但城市運營的最終目的並不在於城市排名,而在於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與生活質量。例如北京的堵車、霧霾問題;四大一線城市普遍面臨的高房價問題;成都、天津等城市的文化發揚;西部城市的產業結構問題等。
只有城市內部各類主體,尤其是政府與企業在充分認識城市資源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手段對城市資源進行整合、最佳化、創新而取得城市資源的增值和城市發展最大化,進而在時間、空間、內容和邏輯上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協同。
-
5 # 西門町吃在寧波
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對於我來說,只要我付出的心血,這座城市能夠給予我相應的回報,那麼這樣的城市就是好的城市。我所生活的寧波,在我看來就是一座好城市。
雖然我不是寧波人,但是寧波這座城市對於我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雖然這其中還夾雜著很多不快樂,所以說在我心目中對於寧波的印象並不壞。還記得剛剛畢業開始闖蕩的時候,寧波這座城市對於我並不算太友好。我原本是打算慢慢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學習的,沒想到卻一上來就讓我直接“荷槍實彈”地工作。
工作了沒多久,就發現自己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實在是太基礎了,在工作上並沒有什麼用,還是什麼都不會,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工作。那段日子還是非常難熬的,但是對於我來說成長也是非常明顯的。雖然最後不在那邊工作了,但是那段經歷對於我的成長非常有用,在後來的工作中也完全用得上。
所以說,寧波這座城市給了我鍛鍊成長的機會,也著實達成了這個效果。這樣的城市,在我看來就是一座好城市。
-
6 # 包頭吃喝玩樂攻略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的答案吧。在每個人心裡好城市的概念。首先這個話題可能就與一個城市的發展,建設,文化方面就有一定的關係了。這個意思是說一個城市的建設不需要如何如何好才算的上是好城市,是說這個城市有這個規劃,建設也在計劃中,一切看起來是有好的希望的,因為只有一個城市自己先有希望,才能給大家一個奮鬥的希望,這就像一個國家一樣,止步不前的國家會面臨危機,城市也是一樣的。而文化的話也很重要了,文化可以說是城市的靈魂了,一切建設都是以文化作為基本的,都是為它服務的,打造一個什麼樣的城市與文化息息相關,而文化又決定著城市的建設,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除了這些標準配置以外,我認為可以給我歸屬感和幸福感的城市就是好城市了。我可以在這個城市憑藉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社會價值,可以得到一個適合的回報,那我就會把這裡當成除了故鄉以外第二個家。幸福也是一樣,我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很快樂,縱使有很多困難也足夠支撐著我精力充沛的去期待第二天的生活,那麼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了。其實這也與每個人自身有關,如果你怨天尤人,哪裡都找不到一個好城市,如果你的心沒有安定下來,哪裡都不是你的家。
-
7 # 梁昕
這個問題值得讓每一個人去思考:什麼樣的城市才是一個好的城市?巧合的是我安排我們的策略知識部門專門就此做過一個課題:怎樣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與這個問題不謀而合。我們從“有形和無形”兩個角度,總結出“尊重、秩序、活力、透明、尺度、自然”六條評判標準,下面我就簡單的分享一下我們的認識。
一、尊重。 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一定是一個更易獲得尊重的城市,這一定是由開明的執政者、受教育程度高的市民與開放包容多元的城市文化決定的。這一點如此重要,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三線城市可能秩序或者尺度等因素上並不領先,但依然會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個更易獲得尊重的城市呈現兩個極端:要麼是迅速崛起的移民大城市,他們有更開明的制度和更平等包容的意識;要麼是傳統的小城市,依舊保留熟人氛圍、民風淳樸,彼此之間保持著相互尊重的社會關係。
二、秩序。 我們對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這個城市的秩序感。混亂嘈雜的交通、凌亂的城市規劃、缺乏標準、永遠不知道結果的城市公共事務和安全感缺失......。追求秩序是人的本能,我們常常希望自己能把東西捋順,如果不行,我們會很沮喪,我們對待城市也是一樣的。但是,另一個極端是:我們的一些城市過度的追求秩序也一樣會導致問題。過於整齊和強迫也會是災難性的。太多的秩序讓人感覺災難和陌生,那可能是因為壓抑、無趣和冷酷。所以我們說的秩序是多樣性的秩序,是一種內在組織的秩序才會形成城市的吸引力。
三、活力。 有的城市死氣沉沉, 有的城市富有活力。總的來說,我們喜歡的肯定是那些富有活力的。我們喜歡“清明上河圖”,我們會被畫面裡熙熙攘攘的街市所吸引,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有些所謂的現代都市裡死氣沉沉的街道。許多耗費巨大所建起來的場所看起來毫無生機,那些沿著大尺度高速公路的空間你絕對不會主動走進去,因為那裡沒有什麼吸引你。城市外在的活力意味著城市內部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更豐富的生活配套和更美好的未來。
四、透明。 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無論是外在的城市形態,還是內在的組織,都給人一種透明和自信的感受。在現代社會里,我們越來越傾向於將自己的生活隱藏起來。不像在老街巷裡,你可以在街上看到工作著的人,從目光的交流中感受到與他人的聯絡。 因此,那些街道充滿著自信的展示:透過窗戶就可以看到到處都是充滿活力的人,他們在認真的工作、安逸的生活......,即便是公共服務部門,整個的機制也是透明和有效的,你能把握每一個事情的結果,而不是無奈、焦慮和疑惑,城市裡的每一個人都在為他做的事情感到驕傲,並且很高興讓別人注意到,讓這個世界欣賞他們所做的事情,即便是行走在城市的人都會是一種享受。
五、尺度。 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給人一種非常適度的尺度感。這種尺度感即是空間和時間上的,也存在於城市公共事務服務與人際交往的“邊界”感,一個有清晰邊界感和分寸感的社會其實反而讓人舒適與從容,並清晰的彰顯它的價值取向。 約瑟夫坎貝爾曾經寫道,“如果你想知道這個社會的真正信仰,只需看看他最大的建築服務於誰。”這些最巨大、顯眼的建築,告訴我們一個城市真正的價值取向:是一家獨大的巨型企業?繁華的商務中心?還是高高在上的政府部門?亦或是學校、博物館、劇院?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會把那些最宏偉的建築留給那些大家都熱愛的、承載著城市對未來美好的期望。同時,有吸引力的城市也會有一些小尺度的社群或公共空間,令你感到舒適。這些小尺度的空間給人一種神秘感和圍合感,讓迷路都變成一種美好的經歷,一條衚衕的街牆都會讓你感到親密如同回到家裡。
六、自然。 城市的發展越來越讓人們遠離自然,城市成了橫亙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阻隔。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不應只是一個用自然綠色點綴其間的物理空間,而是城市嵌入在青山綠水之間。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人迴歸自然,貼近自然,城市融於自然,不難想象,每一個人都會對這樣的城市心懷嚮往。並且,一個融入自然的城市不僅僅是外在,在城市的內在機制上也更高效和更可持續,不同於現代工業城市“高能耗”、“非迴圈”的執行方式,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率,最佳化配置,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物流暢通有序、住處快流便捷,廢棄物迴圈再生……。城市 — 人類文明的產物,也應該是自然的延續。
以上是我們對“一個好的、有吸引力的城市的回答”。現實是,大家從個人角度出發還有很多不同的標準,比如:高考分數低、錄取率高的城市、房價低的城市、有更好的城市福利的城市......。但不管如何,其實我們是更加期望我們的城市充滿著 “尊重、秩序、活力、透明、尺度、自然”的永恆期盼。
-
8 # 手機使用者農村問題探討
城市應該以人的生活為根本作發展。
我的印象當中,城市應該是整齊整潔,排列有序。以長遠的眼光看應該有整體的發展規劃結構圖。以人的生活為根本劃分。可分為吃住行,娛樂和生存發展空間為總體設想自標。
回覆列表
城市的好壞我想本來就沒有特定標準,好壞本就相對來說。中國2007年公佈了《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作為城市發展狀況的評價體系,指導城市科學綠色持續發展建設。標準中選取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能力、生活方便度、公共安全度六個維度賦以權重來作為評價指導,各個維度下又劃分多個指標因素評價衡量,基本上涵蓋了各個方面,應該是中國目前最科學最全面的城市評價體系和標準了。
當然,可能我們每個人對城市發展的訴求和發展期待並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因此,個人認為,所謂好的城市應該能使絕大多數的居民享受到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所有的配套設施建設都是以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城市的所有功能都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並使絕大多數居民所能享有,城市的方針政策、發展規劃的制定必須切實考慮到絕大多數居民利益。通俗的說,就是人民說了算,人民認可度、滿意度、幸福度高的城市就算得上是一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