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河圖

    我來說說我老家的劇團自謀生路以後的狀況,供那些還未企業化的劇團參考。

    這個團叫做莆仙戲一團,前身系莆田縣實驗劇團,創建於1951年5月。這個劇團以前非常著名,榮耀也很多。曾三度進京演出。1959年,《三打王英》進京參加國慶10週年獻演獲得成功。1980年,《狀元與乞丐》應文化部邀請進京演出,榮獲首屆全國優秀劇本獎。1985年,《秋風辭》進京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榮獲演出獎、劇本一等獎、舞美設計一等獎等8個大獎。劇本還獲得全國三屆優秀劇本獎,並被收入《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

    這樣的劇團,現在企業化以後都很不容易。

    改革後,莆仙戲一團自負盈虧,為了生存,不得不開始常年奔波各個草臺。

    現任團長梁向東,國家二級演員,自稱“乞丐頭”。可不是水雲樓商細蕊還叫班主呢。他不僅要參演戲劇、管理劇團大大小小的事物,還要四處“跑業務”支撐整個劇團。

    (圖為“乞丐頭”團長)

    乞丐頭團長壓力很大,一天需要賺一萬塊才可以支撐劇團。畢竟,劇團有42名工作人員,專業演員28名,專業演奏師及後勤人員14名。

    所以,為了生存,劇團每年在鄉下的演出達到了600多場(一天2場)。偏遠山區、遙遠海島,哪裡都跑。

    這樣子就有了幾個對劇團發展非常不利的影響:

    1、沒時間排新戲。

    一天兩場戲,一年三百天,請問有啥機會排列新戲。

    2、為迎合群眾愛好只作喜劇,題材逐漸單一

    莆仙戲其實很有市場,民間嫁娶元宵等節日,都會請劇團唱戲。說明莆仙戲還是有賴以生存的土壤。但是,因為場合是喜慶場合,戲中不能有悲傷的殺人死人的情節,還有其他民間顧慮,總之除了嘻嘻哈哈的大喜劇大團圓,其他都不能演啊。

    那很多好戲就無法發揮了,對吧。

    實際上,莆田市人口三百多萬, 現在還有三個國營劇團,一百多個民間職業劇團, 按人口平均, 莆仙戲劇團之多, 該數全國第一吧。上述的一團每年可以演出600多場,說明莆仙戲有市場的。但是越發沒有深度,沒有以前好看也是真。這其中有很多原因,這篇就不一一概述了。

    總之,演員為生計奔波勞累,劇團團長變身“乞丐頭”,就是這劇團企業化改革後所呈現的樣子了。給其他地方戲一些參考吧。

    (本文感謝看莆田公號相關文章對一團工作人員的採訪。圖片來自採訪拍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益寶、理財通、財付通都屬於網際網路理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