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魯伊大師vlog

    兩晉南北朝時代上承三國司馬氏篡魏,下接隋唐之大一統王朝。自司馬炎稱帝,280年滅吳至隋朝589年統一中國,歷310年。三百年間匈奴、羯、羌、氐、鮮卑先後入主北方,凡立16國,放眼整個中國史,南北朝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由此之後,中國中華之概念逐漸形成。

    南北朝成就之一是實現民族間的文化融合:因為這一時期漢文化不斷的和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融合,雖漢人在北地征戰失勢,然而漢文化不論在匈奴劉漢或者北魏、東西兩魏朝代,無不佔據著文化核心和制高點。幾百年間北朝建立的諸多政權朝廷,無不隱現著漢文化的政論和儒家思想。譬如匈奴漢帝劉聰(漢化程度非常高,並引入漢體制);後趙帝石勒以九品中正制並擢用漢士族大家;前秦苻堅信任並任用王猛(堅與猛猶比操與嘉);北魏之用崔宏崔浩父子;西魏以蘇綽改革。攻城略地雖顯一時之強弱,然政治文化體制非一時之勝敗而能決出優劣,五胡亂華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漢文化依然是時下文化的高層級群體,為各族吸收為己所用,五胡徙於中原,漸漸融於漢文化之內,文化融合誠為南北朝時代一大成就。

    成就之二為士族門閥取仕之破除,曹魏時陳群建議九品中正制選取人才,乃當時曹氏篡漢,丕初即位為了拉攏士族而設中正一職,以家世門第、道德品行、才能三者並重簡賢舉能。隨著兩晉的發展,九品中正制逐漸以門閥世族為重,而輕德才,世人皆以出身世族大家為榮,寒門為恥。南北朝之亂世,五胡入主中原,兩晉初北方的門閥世族為了避禍而向南方遷徙流浪,永嘉南渡後世族南遷,北方高門大族不再榮耀,漸漸衰敗。南方世族則在朝政迭變之際浮沉,王敦之亂、恆溫恆玄之亂、侯景之亂、宋齊梁陳皇族傾軋世族牽連其間,至滅門滅族,故經此百年之變,世族逐漸衰落。而寒門子弟頻頻登上臺前,推動歷史的重要程序。隋朝滅陳一統中國,朝堂之上也對門閥世族的權勢重視起來,故隋煬帝終以科舉代替之,為歷史之一大進步,此後士族和庶族不再有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也最終成為歷史。

    南北朝成就之三,乃是民族同化。自五胡入華,不同民族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晉初司馬炎徙異族於關內,如匈奴徙於幷州(山西境內),氐徙於扶風(涇陽、寶雞)、始平(周至武功)、武都,羯於上黨,羌於馮翊(大荔)、北地(銅川、富平)、新平(彬州)、京兆(藍田、渭南),拓跋鮮卑於盛樂(和林格爾)、平城(大同),高句麗於滎陽。

    地域之隔消除,士族南遷,而庶民的留下加速了民族融合。胡人相比漢人畢竟少數,以多數融合少數較容易,是以三百年後胡中有漢,漢中有胡,漸漸成為廣義上的中華民族。相比之下,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西南邊陲,為何少數民族鮮有融入漢族,族雖小卻不易消亡,乃是因地域相隔,雲貴之地,山川聳立隔絕,出入艱難,往來交流難以暢通,所以民風得以存續,族群得以繼承,融合甚難,由此可知,地域界限的融合必將意味著未來民族的融合,南北朝之第三大成就在於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來深入探討這段歷史。

    南北朝的歷史繁雜無比,朝代更迭頻繁,英雄風流人物層出不窮,讀這段歷史可一睹魏晉清談名士之風流,亂世名將之無雙,名人典故層出不窮。這段歷史,看似是最壞最亂的時代,對於中華民族的整合和概念的形成,對於隋唐繼承大一統,迎來長時間的和平,具有極大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裡那些精巧的手工作品,都是老師們自己的創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