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寫過一篇文章提到,一九二四年,斯文·赫定寫信給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希望他推薦一位候選人選,高本漢稱自己沒有發現中國有什麼出色的作家,請北大教授劉半農來推薦吧。
斯文·赫定到中國後,在上海瞭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和在當時的巨大影響,有意做推薦人,提名魯迅為候選,就寫信給劉半農,希望他可以跟魯迅聯絡,劉半農轉託臺靜農寫信探詢魯迅的意見。
九月二十五日,魯迅給臺靜農回了信,先是感謝了劉半農的好意,為他,為中國。但他很抱歉,覺得“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後面一段話振聾發聵,“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華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可以理解,一九二七年是什麼樣的局面,四處亂紛紛的,四一二事件,馬日事變,山雨欲來,文藝界一片蕭條,魯迅對文藝界的集體失聲是很失望的,後來在左聯大會上魯迅也表達過自己的失望。
從魯迅本人的創作來說,一九二七年為止,他的創作主要是雜文,短篇小說集只出了《吶喊》和《彷徨》,其餘除《野草》是散文詩,《中國小說史略》是專著,其餘都是雜文。若是果然靠雜文和幾篇短篇小說獲了獎,對提高中國文學的國際地位並不會有任何幫助,只會被理解為故意放水,或者是對弱勢國家的同情分,如果是這種情況,寧可不要,我猜這是魯迅的意思,他認為《小約翰》的作者弗雷德裡克·凡·伊登,這樣能做優秀小說的作家都沒有獲獎,自己可能還不足夠。這也很可以理解,這是魯迅對自己要求高。
作家都是驕傲的,福克納知道賽珍珠這種貨色都獲了獎,差點氣瘋,薩特驕傲到根本不想獲任何獎,就想做自己,魯迅有脾氣,很正常。不過話說回來,那個時點還真沒人能獲,只能說不湊巧,往後,老舍和沈從文沒有拿到,是很可惜的。任何獎項在頒佈之前,評委都是不會公開評論提名人選的,但馬悅然等人就違規誇讚過沈從文,說他極有可能獲獎,可惜天妒英才。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寫過一篇文章提到,一九二四年,斯文·赫定寫信給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希望他推薦一位候選人選,高本漢稱自己沒有發現中國有什麼出色的作家,請北大教授劉半農來推薦吧。
斯文·赫定到中國後,在上海瞭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和在當時的巨大影響,有意做推薦人,提名魯迅為候選,就寫信給劉半農,希望他可以跟魯迅聯絡,劉半農轉託臺靜農寫信探詢魯迅的意見。
九月二十五日,魯迅給臺靜農回了信,先是感謝了劉半農的好意,為他,為中國。但他很抱歉,覺得“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後面一段話振聾發聵,“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華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可以理解,一九二七年是什麼樣的局面,四處亂紛紛的,四一二事件,馬日事變,山雨欲來,文藝界一片蕭條,魯迅對文藝界的集體失聲是很失望的,後來在左聯大會上魯迅也表達過自己的失望。
從魯迅本人的創作來說,一九二七年為止,他的創作主要是雜文,短篇小說集只出了《吶喊》和《彷徨》,其餘除《野草》是散文詩,《中國小說史略》是專著,其餘都是雜文。若是果然靠雜文和幾篇短篇小說獲了獎,對提高中國文學的國際地位並不會有任何幫助,只會被理解為故意放水,或者是對弱勢國家的同情分,如果是這種情況,寧可不要,我猜這是魯迅的意思,他認為《小約翰》的作者弗雷德裡克·凡·伊登,這樣能做優秀小說的作家都沒有獲獎,自己可能還不足夠。這也很可以理解,這是魯迅對自己要求高。
作家都是驕傲的,福克納知道賽珍珠這種貨色都獲了獎,差點氣瘋,薩特驕傲到根本不想獲任何獎,就想做自己,魯迅有脾氣,很正常。不過話說回來,那個時點還真沒人能獲,只能說不湊巧,往後,老舍和沈從文沒有拿到,是很可惜的。任何獎項在頒佈之前,評委都是不會公開評論提名人選的,但馬悅然等人就違規誇讚過沈從文,說他極有可能獲獎,可惜天妒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