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林河圖

    晚清有一位詩人叫做易順鼎。

    他有個別名叫做“哭庵”。

    因為他有“三哭”:

    一哭國家大局之不可為,

    二哭文章不遇知己,

    三哭淪落不偶佳人。

    他的一生很好玩,被抓到天平天國軍營過,跑到臺灣抗日過,民國以後是晚清遺老。

    1858年,清咸豐八年戊午歲,易順鼎出生在湖南龍陽縣。在小時候有一段奇遇記:

    未滿六歲的易順鼎在亂軍中被太平軍啟王梁成富俘獲,卻因為萌萌噠的神童模樣受到了太平軍的喜愛。

    啟王見這位萌萌的孩子很聰明,問他的姓名,他也對答如流,便給他香湯沐浴,改換衣襟。換的衣服,是一個戲班子收來的小太子服,頭上紫金冠,身穿龍袍,腳穿繡花鞋。也許是穿起來有一副戲劇中萌萌的小東宮太子樣子,在太平軍中沒有受到虐待,反而應是行軍中被行伍人士優待的萌娃。

    實際上太平軍是拿他奇貨可居,想趁機向他父親要一筆贖金,但是他自己一直描繪太平軍對他,是像“小王子”一樣照顧。他在太平軍中呆了約半年,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被清軍僧格林沁所部救回。

    見僧格林沁和見太平軍啟王一樣,七歲的他一點不膽怯。這位王爺聽不懂他的湖南話,他就很聰明地用手指蘸著唾沫在僧格林沁手掌上寫字。

    僧格林沁見到很詫異,要求易順鼎用筆寫明父親和自己的姓名。看過後,僧格林沁大喜,讚歎道:“奇兒也!”,還把他抱到膝上,寵愛異常。也許萌萌的他也是行伍人士戰爭中一絲不一樣的樂趣和溫情。從此,軍中“神童”的傳說一時傳遍,也留在他美好的記憶裡。甚至到他45歲,慈禧太后召見他時,榮祿還向慈禧講起這段故事。

    中年時候,朝廷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易順鼎在氣憤中決定去臺灣抗日。

    去臺灣的途中,他寫下《臺舟感懷》四首詩,其中第一首,把這一次奔赴的心情明明白白記錄:

    此行端不為鱸魚,萬里南舟駕日車。漢棄朱崖非得已,越薰丹穴果何如。久輕陸賈千金橐,欲達劉公一紙書。碣石瀟湘迷處所,海天極目獨愁予。

    此行不是為了遊玩,是救國於危難之時。接著,再借用漢元帝罷棄海南朱崖郡和《莊子》中燻穴之典以痛斥清廷割臺之議。然後再以陸賈和劉公自比,表達自己的報國壯志,“久輕陸賈千金橐,欲達劉公一紙書”。

    眼前之景,是大海的碣石和瀟湘之淵,茫茫無際,向遠看,更添惆悵。

    當時基隆和臺北早已丟失,丘逢甲守臺中不力也已內渡。這時,居然有一位道臺大人易順鼎從大陸渡海而來,對劉永福和堅持抗日的臺灣軍民,是最大的鼓舞。臺南一百多名文官武將,以劉永福和易順鼎為首,歃血為盟,“誓同死守,不肯事仇”。

    保衛戰,卻不只是靠一腔熱血。易順鼎為此付出最大努力,也只能讓臺南淪陷的慢一點。

    為了臺南保衛戰的軍餉,易順鼎回內地籌措軍餉。他到處奔波,從北京,從南京到武昌。他在南京見兩江總督張之洞,又至武昌請署理湖廣總督譚繼洵發電函給兩廣總督譚鍾麟等等,利用各種渠道,籌集到白銀15萬兩(也有說法是萬餘兩,當然這種說法比較誇張)。

    可惜帶著軍餉返回臺南,也只是杯水車薪。日軍緊緊進逼臺南,局勢緊張。易順鼎堅持固守臺南,他知道這種堅持十分艱難,有時候依舊有夢想,期待著援軍來臨,盼望著奇蹟出現,夢想著危局扭轉。所以,他不肯離開不忍離去。

    在臺的官兵這時候早已紛紛離開,渡海歸大陸。內地的親朋好友遲遲不見易順鼎,甚至以為他已在臺灣殉難,知交開始痛撰輓聯哀悼殉國的忠魂。

    易順鼎,依舊是戰爭中的幸運兒,他沒有死。張之洞和陳三立等知道他還活著,發了一封又一封函電,催促他快點離開臺灣,返回內地。

    最後,易順鼎終於明白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不得已,返回內地,從廈門登入回來。不久,臺灣全島淪陷。

    個人的參與怎麼也是迴天無術。“為念君親思效死,渡瀘往復不辭勞”,如此肝腦塗地,死而後已,奔波於大陸和臺灣島之間也在所不惜,那有如何?寶島臺灣最終陷於還是日寇的鐵蹄中,西方列強也在中國爭奪霸權,割地賠款,恥辱重重,神州滿目瘡痍。

    這次赴臺,甲午和後面兩年之間,易順鼎的憤慨之詩作,集成了他一生中成就最高的詩集《四魂集》。大多《四魂集》的篇章都是這一時期完成的。《四魂集》包括“魂北”、“魂東”、“魂南”、“歸魂”四個集子,還有單獨一“ 魂海” 集。

    更多清代才子故事可以看我的書《筆墨清朝:大清才子圖鑑》。各大平臺都有售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很叛逆,不尊重父母長輩、爺爺奶奶,怎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