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涼了56

    1.不論許知遠持何種立場,站在什麼樣的高度,他都是一個缺乏感受力的人。他完全不明白“感同身受”和“站在對方的角度”是什麼意思,所以他根本不會問問題。該把問題細化的時候,他往往忽略,該質疑的時候,他又無法把握住採訪物件的漏洞。 比如面對羅振宇,當羅振宇說出“面對這個時代就是趕緊跑,不管別人”的時候,他甚至不會問一句,“那對於得到的受眾,也不管嗎?”羅振宇一直在試圖把自己和知識分子做切割,但是這種切割本身就是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可以印證許知遠的見解,可是他居然略過。

    又比如他特別關心的“藝術家如何保持創造力”的問題,在張楚談到他依靠寫大自然的生活而克服抑鬱時,顯然是個深入下去的好時機,完全可以一步步問明白,是什麼觸動了張楚,花了多長時間去創作,而創作完成後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這種細化問題的能力,是每一個傳統媒體的優秀採訪者必須掌握的技能,他卻完全沒有想要學會的意思。

    要麼是他能力有限,要麼就是他出發點不對,他根本不想搞明白採訪物件是怎麼一回事,又或者他無論如何也搞不明白。他想要的,只是提出自己的問題,表達自己而已。而看看羅振宇對談羅永浩的那一回,羅振宇提問題的能力,結構採訪的能力,捕捉對方漏洞又留餘地的能力,不愧是曾經《對話》節目的製片人。

    不是說這種表達不可以存在,而是他沒有意識到這種表達妨礙了更豐富的內容的呈現。所以他經常覺得煩,不想面對鏡頭,因為自然狀態的他,或許根本沒有那麼多他認為可以表達出來的東西。所以每次採訪對他來說都是在和自己較勁。這樣的狀態你指望能碰撞出什麼?只有“尷尬”。

    所以他專門去採訪了自己熟悉的人和想要請教的人(蔡瀾),他試圖在放下自我的狀態下去擁抱些什麼,但由於他感受力太差,所以很多本來可以出彩的段落,就被他忽略了。(這種人怎麼可能當得了偉大的作家,他對自己看來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做許知遠的採訪物件,其實是很輕鬆的,因為他就是個慫貨,語言表達能力稍微強點的人,就可以用一堆組織得看似有點意思的文字去對付他,而對問題的核心避而不談。(說真的和許這種人掏心掏肺也沒意思)比如張楚和他大談陰謀論,他可能根本沒明白張楚就懶得和他聊正經的深入的內容,因為創作力枯竭的原因,其實每個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明白。(來自知乎)

    許知遠,1976年出生,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微電子專業,現任職於《生活》雜誌。自1998年起為《三聯生活週刊》、《新週刊》、《書城》、《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刊撰稿,文風犀利。曾任《PC Life》執行主編、中國先生網主編、e龍網內容總監,他是單向街書店的創辦人之一,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曾出版《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轉折年代》、《納斯達克的一代》、《昨日與明日》、《思想的冒險》、《新聞業的懷鄉病》、《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乙肝患者如何在早期發現肝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