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鍛彰趣義
-
2 # 林克小哥
筆者覺得劍術是有的,劍術是一種劍的使用方法。在武術體系中,拳有拳法,棍有棍法,刀有刀法……基本上每一種武器都有它的使用方法,所以劍也有它的使用方法,也即劍術。
況且,我們都知道李白的唐詩,裴冕的劍術,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可見劍術是真實存在的,雖然不知道它的真實威力如何,但對其存在的事實我們不可否認。
-
3 # 人渣嘯西風
有劍自然就有使用劍的技巧,在春秋戰國時期,劍是當時各諸侯國軍隊的制式武器。上戰場你不想死,那你就得練習武器使用的技巧。同時劍術對抗,在當時也很流行。《後漢書 馬援列傳》記載了一句古詩:“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意思是吳王喜歡用劍的俠客,百姓中便興起鬥劍的風氣,許多人身上都有被劍刺的傷疤。這足以證明當時練習劍術有多麼流行。
到了漢代,環首刀逐漸取代了劍成為軍隊制式武器。但是劍術並沒有消失,劍術依然盛行。曹丕寫《典論》就記載了自己學習劍術和與奮威將軍鄧展比試的經歷:
予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之,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餘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固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芋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古代劍術一直比較盛行,大多以佩劍為顯示身份的象徵,而且也可以拿來防身。唐代的詩人李白就是一名用劍的高手。宋祁的《新唐書·文藝傳》中是這麼記錄李白的:“喜縱橫術,擊劍任俠,輕財好施。”魏顥的《李翰林集序》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
中國古代一直都有擊劍的各種記載,只不過隨著時代不同,劍的形制不同,導致劍的用法也不同,而過於久遠的劍的用法,由於形制改變,已經失傳。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短劍用法,現在已經沒人知道了。漢代的雙手劍術,現在也沒人知道是怎麼用的了。但是中國傳統劍法一直也都有流傳。在武術中劍的套路也非常多,很多門派都有劍法流傳下來。我本人也有用過中國劍與其他兵器打過對抗,中國傳統劍法自有其獨到的東西。
這是對抗使用的劍,睚眥吞口的中國單手劍,是明末清初的樣式。因為是對抗用劍,沒有開鋒,劍尖也包起來避免傷人。
對手所用的是英式馬刀,我先攻,虛刺一劍作為先手試探,對方武器立刻試圖迎擊,在調動開對手武器之後,手腕翻轉,直接腰斬對手。這就是中國傳統劍術
回覆列表
古代當然有劍術,我從前往後數。
春秋戰國時,越國甲兵,都是配劍的,因為周圍水澤眾多,經常有船戰,無法像平原國家那樣拉開架勢,戈、戟與弓箭齊飛,劍是最重要的武器,有劍,當然有劍術。
當時有些劍士已經很有名,比如魯國的曹沬,齊國的王孫賈。
漢代出了不少劍術名家,齊人張仲曲成侯以善於擊劍而名聞天下,傅介子刺死Murano國王,將首級帶回長安,等等。漢末亂世,劍客更多,劉備就是出了名的劍術大家,明朝何良臣在《陣紀》中將他列入五大名劍:“卞莊子之紛擊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劍有傳。”
紛擊法,起落法,顧應法,閃電法,出手法,當然都是劍法。曹丕也愛擊劍,武力值也不低。
再往下數,唐朝最出名的,就是公孫大娘和裴旻了,前者一舞劍器動四方,後者可拋劍入雲,再穩穩以劍鞘接住。
宋朝開始,劍客少見了,行走江湖之人,依靠的往往是一手好拳棒,結社團練,練得最多的,也是這兩樣,劍術不太常見。推測原因,一是管制嚴格,劍這樣的武器,一般人是入手不了的,何談練習;二是劍術最常用的情景,是刺殺,以上列舉的劍術名家,大部分是刺殺高手,正面衝突,劍術不一定比棍術、刀法好用;三是劍逐漸成為禮儀象徵,退出了兵器界。
還有一大原因是劍術逐漸失傳了。《武備志》中就提到雙手劍法如今不存的事實,這是明天啟年間的書。茅元儀在序中寫道:“古之劍可施於戰鬥,,故唐太宗有劍士千人,今其法不傳。斷簡殘編中有訣歌,不詳其說。近有好事者得之北韓,其勢法具備。固知中國失而求之四裔,不獨西方之等韻,日本之《尚書》也。” 何良臣《陣紀》也是這麼說:“軍中諸技,唯刀劍法少傳。”想來確實是失傳了不少劍術。
還有一個故事可以側面印證。相傳愛洲移香齋的兒子愛洲小七郎曾經和戚家軍交過手,遺落了一卷劍術目錄,是愛洲小七郎所創猿飛陰流的,還被收入《武備志》中。據統計,《武備志》中收錄的“猿飛”、“虎龍”、“青岸”、“陰見”、“猿回”、“山影”、“月影”、“浮舟”、“松風”、“浦波”、“覽行”、“花車”、“長短”等招式,都可能來自日本劍術,其中有不少招式,玩過《太閣立志傳5》的玩家應該見過。這也算是劍術失傳,又從日本回流的一個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