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繼父在2015年查出得了癌症,2016年9月離開這個世界,花掉家裡所有積蓄,自他走後一直是我在支撐這個家,我媽也不去上班,總是做半個月就不做了,家裡還有一個弟弟,才11歲,我媽很慣他,總是關心他兒,也沒有關心過我,我還有一個娃兒,有時候覺得太累。
8
回覆列表
  • 1 # 雪地留心

    我唱個反調哈。

    有個觀點說,一個人20歲前是父母的,20歲以後是自己的。意思是說,20歲以前,父母的教育很重要,聽父母的;20歲以後,路是我們自己在走,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做什麼樣的人,將來過什麼樣的生活,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18、20歲以後,我們脫離父母走進社會,會見到很多不一樣的人和事。在社會這個大家庭、大課堂,我們將遇到很多優秀的人,那些優秀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改變宿命的開始......

    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有些悲觀了。我想,這也是那些力圖改變自己的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因吧。

    在婚姻中,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在看到父母給我們帶來種種不良影響的同時,最應該想和做的就是怎麼去改變----儘管很難,把我們自己塑造成能夠給孩子良好教養的“原生父母”,而不是過分抱怨父母沒有給你良好的性格、習慣、教育等等,讓自己的人生再次重複父母的不完美人生。

  • 2 # 希茜繪自由

    你的失敗,原生家庭不背。

    這是周衝的一篇文章的標題,我深表同意。

    她在文中舉了個例子是:

    甲沒車沒房。

    人問他:“為什麼不買?”

    答曰:“家裡沒錢。”

    “你都40了,咋就沒點積蓄呢?”

    “因為我父母很差勁……”

    “你父母和你有什麼關係?”

    “原生家庭會影響一生你不知道啊?”

    這種人是典型的巨嬰,他把人生中所有的過錯都歸結到父母身上。

    近年來,原生家庭的理論開始被大量的傳播並流行,很多人發現自己找到了一個出口,原來目前遭遇的一切不順心都不是自己的錯。於是他們開始把所有的帳都算在原生家庭頭上,開始分析父母,埋怨父母。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確實是非常大。

    但是,我們不是一輩子活在童年的人,我們會長大,然後步入青年、中年、老年。而在這些階段,父母的影響,會越來越弱,越來越小。

    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有更寬廣的視野,要先從自己改變開始。

    孫儷的原生家庭是很糟糕的,但她與鄧超所組建的再生家庭過得比誰都要好。

    孫儷的父母離婚後,他就跟了媽媽。當時孫儷的媽媽只拿到2000塊錢的撫養費,要生活下去非常艱難。為了更好地生活,媽媽白天當售貨員,晚上做清潔工,整天都在勞累奔波,非常辛苦。而爸爸對他們母女不管不顧,孫儷和媽媽過了將近七年居無定所的生活,後來的日子才一點點好起來。

    但後來,孫儷看見爸爸日子過得並不如意,還為爸爸在虹口區買了房子,對妹妹也是愛護有加,現在相處得很好。

    孫儷的爸爸媽媽雖然離婚了,但她沒有把自己的恩怨傳給下一代。雖然她曾一度十分抗拒婚姻,最後還是走了出來,去結婚生子。

    孫儷在事業上的敬業和刻苦是出了名的。

    她曾說過十年來,她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這比小時候練舞,比在部隊裡種地、趕豬、掏陰溝要累得多。為了拍好《羋月傳》,孫儷幾乎是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她謝絕了一切商業活動,只回過家一次,她也基本上拒絕了所有的聚會。

    蘇岑說過:“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20歲後的人生是自己給的,別把自己的窘境遷怒於別人,我們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夠努力的兒自己。當理由找的越來越無懈可擊,成功就離你越來越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體戶如何辦理三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