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粑粑156985900
-
2 # 中老年保健雜誌
冬春季心絞痛、心肌梗死為何高發?冬春季心絞痛、心肌梗死高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氣候變化的影響
寒冷空氣的刺激,會使人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率加快,引起全身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增加,不僅會引起心絞痛患者的血壓升高,同時也會使患者冠脈血管阻力增大,使冠脈血流量減少。輕者會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重者則會引起冠脈血管的急性痙攣和收縮,導致冠脈內原有狹窄處的斑塊破裂,血栓堵塞血管而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
生活方式的改變
寒冷的天氣也會促使一些人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如人們戶外活動會明顯減少;在飲食習慣方面,北方人冬季更喜歡吃涮火鍋、烤肉等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認為這種吃法更能讓自己驅寒保暖、提氣舒適……總之,這種戶外活動量的明顯減少、飲食結構的較大改變、吸菸飲酒量的相對增多等情況,不僅造成了患者短期內體重的大幅增加,導致各種糖、脂代謝等的明顯異常,也會使血液迴圈的速度明顯減慢,容易形成靜脈血栓,並容易誘發心絞痛,尤其是增加了心肌梗死和猝死發生的風險。
“暖氣病”的影響
冬季的北方室內暖氣供應較足,再加上很多中老年患者不願意開窗通風,很怕著涼感冒,致使室內悶熱,空氣長期比較乾燥,空氣的流動性也非常差,而且室內外溫差懸殊、各種致病菌滋生得較多較快等,都容易誘發或加重一些疾病,如呼吸道感染、過敏性疾病、心絞痛等。尤其是那些抵抗力較弱的老年患者,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身體的抵抗力也較差,更容易出現心絞痛加重或突發心肌梗死等情況。
心絞痛發作晝夜節律性變化的影響
心絞痛、急性心梗的發作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性。大量的臨床觀察與動態監測結果證明,心肌缺血的發作頻率以上午6~12時最為多見,而急性心梗與心絞痛猝死也以這一時間段高發。近年來血管造影的研究也發現,冠狀動脈的張力清晨高於下午。冠脈和心肌缺血的這些節律性的變化再加上冬季清晨寒冷空氣的刺激,就更容易使心絞痛患者病情反覆發作,甚至導致急性心梗發生。
高焱莎,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回覆列表
非常容易,寒冷的惡性刺激讓約有1/3的冠心病患者在冬天,首次發作就是突發心肌梗死。尤其在凌晨的時候,當出現這3大症狀的時候,可能是心梗無疑,要採取正確的急救措施。家裡有冠心病患者或者是血管有問題的,在秋冬季節要提高警惕。
3大症狀出現時,心梗無疑
1、胸悶、胸痛
這種悶痛多為憋悶感的疼痛痛或緊縮壓榨痛,並且會向左肩或者是左臂輻射,持續時間大約只有3-8分鐘,而發生心肌梗死時,患者胸痛劇烈且持續時間常常超過半小時;
2、心跳過快、心慌氣短
在沒有任何誘因的前提下,出現無緣無故的心跳加速、心悸和呼吸困難,持續時間1-10分鐘。有時候性生活或者是排便用力的時候突然心慌、胸悶、氣促或者是胸部疼痛,伴隨有噁心嘔吐、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等表現。
3、汗如雨下
患者大汗淋漓就證明心梗已經急性發作,嚴重的可能幾分鐘就會沒命。
心梗急救要正確
急性心梗發作時,很多人都是因為著急緊張就會自己開車或者打車去醫院,這種情況下引發的死亡病例非常多。
正確的做法是:一旦發現患者發生以上症狀就要警惕是心梗,千萬記住不能隨意搬動或抱住患者,隨意搬動患者可能會導致血栓脫落、血管破裂出血引發二次心梗。正確做法是讓患者保持平靜,就地躺下或者坐下,並立即撥打120急救,注意打電話後也不要匆忙掛掉,急救中心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救治指導,讓在救護車沒到之前就開始急救,爭分奪秒。
有冠心病怎麼辦?怎樣做好護心工作?
1、規範用藥,及時監測
西藥是透過強力來擴張血管,然後達到快速降壓通血管的目的,但長期服用會產生大量的藥物代謝毒素沉積在血管壁上,嚴重損害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同時也給人體帶來失眠、咳嗽、性功能障礙等毒副作用。
所以常年服藥的患者冬天可能血壓一下飆高,容易出事,要做好血壓監測,最好每週測一次,並遵循醫囑用藥。
2、學會吃藥食兩用的食物
冬季活動少,冠心病怎麼吃很重要,一些養護血管的藥食兩用的食材可以減少藥物的損害,如姬松茸、蘆筍、枸杞、大豆等就有很強的食療養護、打通血管的作用。傳統的食用方法是透過熬煮成汁或者是炒菜來吃,但這些方式,食材中的有效成分能真正發揮出來被人體吸收的很少,效果不明顯。
現代醫學一般都是透過萃取、提純,再和益生菌結合發酵成酵液飲品,因為經過發酵後,有效成分含量明顯提高,吸收也更好,輔助調理的作用也更明顯,像姬松茸蘆筍菌液 ,喝一小瓶比吃幾十斤的姬松茸、蘆筍、枸杞、大豆還有效,目前市面上類似這樣的食物發酵液有很多,可自行查詢瞭解。
3、重保暖、常通風
冠心病患者在寒冷的冬季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面部和四肢的保暖。在溫度低的時候應該避免外出,以免受到冷空氣的刺激。保暖的同時在家還是在辦公室也要注意室內空氣的流通,如果長時間不通風,會導致房間裡缺氧,極易誘發冠心病,也不利於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