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
2 # 補拙堂
【懂得感恩,是一種能力】
在天朝,比起感恩節的由來和習俗,小夥伴們在意的更多的是“感恩”這兩個字。
與會彈鋼琴、會書法、會程式設計、會開飛機、會外語……這些能力不同,“會感恩”是一種不太顯露、不易被人發掘的能力。
感恩兩個字,首先是“感”。
感,就是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所處的環境,所遇的人有所感知。
“感”,一定是不同的。
都是孩子,但是對父母的感知,存在差別;都是學生,但是對老師的感知存在差別;都是吃瓜觀眾,但是對明星的感知存在差別。
說到這裡,有人就要反駁了。雖然都是孩子,但是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態度,確實也存在著差別。雖然都是學生,但是老師也不可能對待每個學生都完全一樣。
如此說來,每個人的所“感”不同,彷彿是有理由的。但這在我眼裡卻不盡然。
同樣的清風徐來,同樣的朗月當空,有人心神盪漾,有人無所事事。與清Fluence月無關,只與人有關。
同樣的情調酒吧,同樣的熱鬧夜店,有人沉迷其中,有人如坐針氈。與酒吧夜店無關,只與人有關。
同樣的清幽茶舍,同樣的水榭樓臺,有人醉在江南的溫潤裡一世,有人只是淺嘗輒止的過客。與茶舍樓臺無關,只與人有關。
一樣的是,萬物都有“被感知”的特質;不一樣的是,我們是否具備“感知”的能力。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有感知的能力。只不過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人善於感知天地的美好,有人善於感知人心的險惡。或許,美好與險惡都存在,只不過取決於你具備什麼樣的感知能力。
感恩兩個字,其次是“恩”。
恩,是對你所感事物的定義。
對於事物的定義有許多種,愛、恨、情、仇、喜、惡、憎、怨……毋庸置疑,“恩”是其中最好的情愫。
在每個人不同的“感知”下,能把自己的“感”定義成“恩”的人,都是上蒼的寵兒。因為,他們擁有豁達、樂觀、友善的能力。
感恩兩個字,說起來如此簡單,看上去卻是一眼萬年。不過,好就好在,這世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只需做好,不用深思。
不用深挖感恩背後的邏輯和哲學,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心存感恩就好啦。正如一杯好茶,喝的時候可能也不是很懂,但是我們常喝,就對了。
雖然,人生路漫漫不平,但是我們也可以化成別人眼裡這個世界的善意。
回覆列表
人世重感恩的“恩"字的文化內涵:“因"不看重交換丶票決等的回報之“心”,幫人解決了過不去的困難之情為“恩”。恩與德、橋是近意字。感恩是靈魂上的健康。
有道德的人要知恩圖報,是為了自己靈魂上的健康。大恩即大德、大橋,走道投票時,要投有德、橋的人和事的贊成票,不能過河拆橋、說有恩有德的人是傻子。否則,就走上了靈魂不歸的奈何橋。
(劉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