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期貨backradation
-
2 # 職業交易員
正常的交易行為一般會有四種結果:
1.違反規則交易,盈利,這是運氣;
2.違反規則交易,出現虧損,這是必然的結果。
3.遵守規則交易,盈利,這是正確的堅持規則後市場給予你的獎勵。
4.遵守規則做對動作,虧損,止損本來就是交易的一部分,這也是正確的交易行為。
那麼從這四種交易行為來看,只要遵守交易規則,無論結果如何,都是正確的。因為止損是市場的環節,我們做的是機率,是最大程度的確定性。
假如在100次交易中,能夠出現60次盈利,這種盈虧比大於1:3,剩餘40次虧損,有可能是易,也有可能止損為2,那麼拋開手續費,最低也能夠盈利到80.
這就是交易盈利的邏輯。你看那些盈利的高手,都是自律性極強的人,從不會輕易改變交易規則,或者放棄交易規則,做違反交易邏輯的買入,從來不會發生。
裡費默而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定義“正確的交易”:每一次,只要我秉持耐心,等著市場來到我所謂的關鍵點,才下手交易,我總是能賺到錢。每次只要我失去耐心,還未等到關鍵點出現就進場,以求賺取暴利的結果,幾乎都賠錢收場。
從這裡就可以明顯看出,正確的交易一定是要等到符合你買入規則的訊號出現後再行動,否則即使出現虧損,對你的交易來說,不會帶來任何好的作用。
-
3 # 線上與不常線上
什麼是好交易,,資本市場盈利就是好交易,,只有不開放的捂盤,沒有什麼不是好交易,,只要隨時有人買,有人賣的就是好交易,單有人買沒人賣的算交易嗎?單有人賣的沒有人買的算交易嗎?,美國都是有單邊上漲而賣不了的賴皮作為,算交易嗎?
這是營業部一位交易十多年的操盤手寫的感悟,分享給大家。
“經過十來年的交易,各種目標的追求,回顧了自己的種種過程,最後明白盈虧同源的道理,不是書面上的明白,是內心裡徹底接受了盈虧同源的道理。”當接受了盈虧同源的道理之後,也就明白了任何努力都不過只是把盈虧的波動幅度擴大而已。這個過程讓人時常產生錯覺,在內心渴望大盈利的時候,會在自己的交易方法上逐漸偏向於長線加倉的思路。而在某一個時期行情配合了,這種長線加倉的手法恰好實現了一段時期的利潤大幅增長。但盈虧同源必然在不利的時間段讓你面臨同樣的大幅虧損。這種努力只不過擴大了盈虧幅度。
在內心偏向於謹慎的時候,以風險為重,小倉位,小止損,可以把風險牢牢的控制。但時間一長,發現雖然風險控制住了,但同時約束了自己的盈利。
而想賺錢,賺快錢的慾望時時刻刻衝擊著這種約束。控制風險,小止損必然給你的也只能是小止盈,這種選擇只不過是降低了盈虧波動幅度。
窮盡思考,總追求小止損大盈利的絕對優勢,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發現,即要大盈虧比,又要大機率,你必須付出更多等待的時間。於是得出了三元悖論的道理。
命中率,盈虧比,交易頻率,三者不可同時兼得,必須捨棄其一獲得其它兩部分。
如果要命中率和盈虧比,你就得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時間去等待。如果要命中率和交易頻率,你就得犧牲盈虧比。如果要盈虧比和交易頻率,你就得犧牲命中率。三者永遠無法調和。
最後明白,決定你盈虧的不是命中率和盈虧比,而是你付出等待的時間週期有多大。盈虧同源的中間還需加上時間。
那些急於賺錢,快速賺錢,暴利賺錢的任何念頭,都成了交易途中的阻礙。因為那些念頭的因果必然是連線著頻繁交易的。因此在交易中,首先要降低交易頻率才有盈利的基礎。
從系統方法中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從努力學習中也是得不到這層感念的。大多數的學習只是讓交易者學會了更多開倉的理由,增加了滿足內心慾念的條件。錯誤的學習是亂心之源。
因此,交易中,無論長線,還是短線,其本質是一樣的。無論是重倉還是輕倉,其本質是一樣的因為盈虧同源。
但,長線需要面對更大的盈虧波動幅度,重倉需要面對更大的盈虧波動幅度。在如此大的波動幅度中,如果你依然可以堅守用合理的等待節奏來應對下一次的交易,那麼也無妨。遺憾的是,更多的交易者回本的心理直接加快了交易頻率。急於回本,不能等待,再加上想賺怕虧的心理,必然導致小止損,追求大盈利,追求高盈虧比回本,而且還要重倉。這種高頻率,高盈虧比的追求,會導致什麼結果呢?那就是極低的命中率,這就是交易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在心態壞了以後,交易者做單,命中率極低,做一筆錯一筆,做一次虧一次。不是他此刻的技術水平降低了,不是此刻他運氣差了,只是此刻他改變了交易頻率和盈虧比的目標,導致命中率的改變。而如果能一直堅持到底也還好,總有對一次大的時候。可惜的是,內心承受力是有限度的,重倉的小虧,也是大的損失,再加上頻繁交易頻繁虧損,是不可承受的壓力。
所以,交易最好的不是如何學習高超的技術來搞定行情,而是以理性的態度來面對結果。無分別心的對待盈虧結果,才能從容的執行開倉計劃。並遵循自己固有的節奏,給予合理的等待,從而獲得合理的盈虧比和命中率。
這一切只有平和才能存在,虧自己能虧的錢,賺自己可以承載的錢,無驚無喜,無念無妄。期貨是馬拉松,窮盡一生也跑不完的終點。
最高明的技術是如何運用技術,如何駕馭技術。而你的心,是駕馭技術的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