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核心是從向消費者銷售商品轉向服務消費者。」馬雲剛在2017阿里巴巴投資者日大會上發表此番言論;23天后,「服務消費者」的阿里無人超市——淘咖啡便現身了。各大自媒體紛紛打出「無工可打」的10w+標題,讓一度在Amazon Go出現時便風光無限的「無人結賬,即拿即走」,再一次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Amazon Go、Nraffr、羅森無人化便利店、7-11 Signature……「無人」已經悄悄潛進了各大便利店、商超的體系之中,而在媒體和大眾眼中,無人商超已然成為新零售趨勢下的一大風口。
風口!風口!風口?
成為風口,原因何在?
木木認為,無人超市對消費者來說擁有以下優勢:
相較於普通的商超,「無人」不僅可以節省收銀員這類職能的人力成本,對那些反感推銷、甚至有社交恐懼的消費者而言,更是減輕了購物時的心理壓力。在時間和挑選商品時,消費者也擁有更多自由度和主動權。
此外,雖然線上超市的普及和送貨到家的便利,也能給消費者很大的自由度,卻缺少了線下無人超市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感,也省去了在家等待收貨的過程,即買即取、隨買隨用。
從買方的角度出發,
第一,產品即服務,線下購物者更加註重愉快的購物體驗。隨著中國購物者的購物習慣日益成熟和網購渠道的進一步滲透,便利店和網購的滲透率分別從去年的32%和19%上升至38%和35%,這一趨勢的變化隨之帶來的是對傳統大賣場和超市的轉型要求。(1)
第二,雖然全渠道成為新常態,但線下渠道仍是客戶體驗和銷售轉化的重要節點。以消費電子品類為例,93%的消費者會先在線上研究再到實體店體驗;96%的消費者會線上下渠道體驗或購買。(2)
對於賣方而言,木木認為:
降低成本、保持利潤增長、尋求創新發展,是線上和線下零售商共同追求的目標。無人商店,作為一種創新的數字化購物體驗模式,能夠幫助商家省去人力成本,且不同的購物體驗也有利於商家發展新客源,促進利潤增長。
其次,在大資料時代,資料即財富。將消費者在無人商店中的行為細節系統地進行數字化沉澱,有助於商家理解消費者,並根據消費者行為制定決策,最佳化升級店內服務,從而留住顧客並賺取利潤。
「無工可打」會成真嗎?
然而,新事物的出現必定伴隨著很多好奇與不安,雖然不再需要收銀人員,但「無工可打」真的會成為現實嗎?
實際上,像任何新技術出現時一樣,就目前的技術條件看,不成熟不穩定的技術狀況可能會大大推高人力成本,包括裝置安置、運營、維護、甚至防盜。另外,如果完全靠技術自主處理貨物售賣情況、付款、庫存等資料,這種放棄了協作的商店經營模式真的會提高效率嗎?
而對於使用者來說,他們無法獨立完成對陌生的商品購買模式的自主學習,反而需要更多人員來輔助指導進店和購買這一系列動作。以「淘咖啡」為例,店內沒有現實意義上的售貨員和收銀員,但仍有許多指導顧客如何操作機器的工作人員。
目前看來,無人超市更像是一個各種新舊技術彙集於此的「科技館」或「大型實驗室」,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無人超市的概念一經提出就擊中了大眾的嗨點。
無人超市的意義,究竟是為了技術而技術的炫技?還是以需求和社會價值考量的一種進步?起碼現在看來,大多數消費者到無人超市購物,並不是真正以購物便利為目的,而是為了體驗。
「深夜食堂」才是正解!
當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助推效應逐漸消失,推動經濟增長的可能就是技術和機器。那麼,從這個層面上看,將無人技術應用到滿足大眾需求的商店中,似乎是被迫為未來創造出的一種解決方案。
商店運營不僅僅存在「人力」這一個維度,ARK創新諮詢專注於多角色、多維度、多觸點的服務設計,我們認為,除了硬體以外,軟性條件也是商店運營中不可忽視的一大要素。
以便利店為例,選址、裝修、裝置、貨品價格、管理、售後等都是服務設計中的一部分。在你口渴時,立馬就能買到水;在你需要安靜時,可以享受事無鉅細但不被打擾的空間;在你有迫切需要時,能即刻獲得所需的產品……在「便利」之外,當消費者因為售貨員的一個微笑、一個關懷的舉動、空間設計的自在感或者任何一個細節,與便利店產生情感聯絡時,便利店其實實現的是基於購物場景的人文關懷。
再看無人超市,它就像自動售貨機、便利店的升級版本,當消費者的新鮮感褪去,冰冷的無人超市僅靠技術是無法打動並維繫顧客的,更重要的是在滿足消費者的即時基本需求、提供比自動售貨機更多的品類和更大的空間之外,給予類似於便利店的另一種人文關懷。
機器的發展目標是擺脫機器
在這個追求快節奏、高效率的機器時代,「人情味」逐漸被機器的冷漠所替代,消費者也漸漸習慣了技術和科技帶來的便利並享受其中。但機器無法取代的,正是真實的人在服務背後的情感價值。無論是深夜食堂,還是社群便利店,它們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線已經超出了售賣商品的範疇,是不同形式的人文介質所給予的情感關懷。
如果無人超市真的是大勢所趨,那麼,店內的一切互動應該超乎機器,在一切以服務至上的前提下,完成更加人文、更加強大的底層技術支援,將「無人」變成顯性的效率便利和隱性的人文關懷的結合體。
「新零售的核心是從向消費者銷售商品轉向服務消費者。」馬雲剛在2017阿里巴巴投資者日大會上發表此番言論;23天后,「服務消費者」的阿里無人超市——淘咖啡便現身了。各大自媒體紛紛打出「無工可打」的10w+標題,讓一度在Amazon Go出現時便風光無限的「無人結賬,即拿即走」,再一次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Amazon Go、Nraffr、羅森無人化便利店、7-11 Signature……「無人」已經悄悄潛進了各大便利店、商超的體系之中,而在媒體和大眾眼中,無人商超已然成為新零售趨勢下的一大風口。
風口!風口!風口?
成為風口,原因何在?
木木認為,無人超市對消費者來說擁有以下優勢:
相較於普通的商超,「無人」不僅可以節省收銀員這類職能的人力成本,對那些反感推銷、甚至有社交恐懼的消費者而言,更是減輕了購物時的心理壓力。在時間和挑選商品時,消費者也擁有更多自由度和主動權。
此外,雖然線上超市的普及和送貨到家的便利,也能給消費者很大的自由度,卻缺少了線下無人超市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感,也省去了在家等待收貨的過程,即買即取、隨買隨用。
從買方的角度出發,
第一,產品即服務,線下購物者更加註重愉快的購物體驗。隨著中國購物者的購物習慣日益成熟和網購渠道的進一步滲透,便利店和網購的滲透率分別從去年的32%和19%上升至38%和35%,這一趨勢的變化隨之帶來的是對傳統大賣場和超市的轉型要求。(1)
第二,雖然全渠道成為新常態,但線下渠道仍是客戶體驗和銷售轉化的重要節點。以消費電子品類為例,93%的消費者會先在線上研究再到實體店體驗;96%的消費者會線上下渠道體驗或購買。(2)
對於賣方而言,木木認為:
降低成本、保持利潤增長、尋求創新發展,是線上和線下零售商共同追求的目標。無人商店,作為一種創新的數字化購物體驗模式,能夠幫助商家省去人力成本,且不同的購物體驗也有利於商家發展新客源,促進利潤增長。
其次,在大資料時代,資料即財富。將消費者在無人商店中的行為細節系統地進行數字化沉澱,有助於商家理解消費者,並根據消費者行為制定決策,最佳化升級店內服務,從而留住顧客並賺取利潤。
此外,雖然線上超市的普及和送貨到家的便利,也能給消費者很大的自由度,卻缺少了線下無人超市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感,也省去了在家等待收貨的過程,即買即取、隨買隨用。
「無工可打」會成真嗎?
然而,新事物的出現必定伴隨著很多好奇與不安,雖然不再需要收銀人員,但「無工可打」真的會成為現實嗎?
實際上,像任何新技術出現時一樣,就目前的技術條件看,不成熟不穩定的技術狀況可能會大大推高人力成本,包括裝置安置、運營、維護、甚至防盜。另外,如果完全靠技術自主處理貨物售賣情況、付款、庫存等資料,這種放棄了協作的商店經營模式真的會提高效率嗎?
而對於使用者來說,他們無法獨立完成對陌生的商品購買模式的自主學習,反而需要更多人員來輔助指導進店和購買這一系列動作。以「淘咖啡」為例,店內沒有現實意義上的售貨員和收銀員,但仍有許多指導顧客如何操作機器的工作人員。
目前看來,無人超市更像是一個各種新舊技術彙集於此的「科技館」或「大型實驗室」,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無人超市的概念一經提出就擊中了大眾的嗨點。
無人超市的意義,究竟是為了技術而技術的炫技?還是以需求和社會價值考量的一種進步?起碼現在看來,大多數消費者到無人超市購物,並不是真正以購物便利為目的,而是為了體驗。
「深夜食堂」才是正解!
當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助推效應逐漸消失,推動經濟增長的可能就是技術和機器。那麼,從這個層面上看,將無人技術應用到滿足大眾需求的商店中,似乎是被迫為未來創造出的一種解決方案。
商店運營不僅僅存在「人力」這一個維度,ARK創新諮詢專注於多角色、多維度、多觸點的服務設計,我們認為,除了硬體以外,軟性條件也是商店運營中不可忽視的一大要素。
以便利店為例,選址、裝修、裝置、貨品價格、管理、售後等都是服務設計中的一部分。在你口渴時,立馬就能買到水;在你需要安靜時,可以享受事無鉅細但不被打擾的空間;在你有迫切需要時,能即刻獲得所需的產品……在「便利」之外,當消費者因為售貨員的一個微笑、一個關懷的舉動、空間設計的自在感或者任何一個細節,與便利店產生情感聯絡時,便利店其實實現的是基於購物場景的人文關懷。
再看無人超市,它就像自動售貨機、便利店的升級版本,當消費者的新鮮感褪去,冰冷的無人超市僅靠技術是無法打動並維繫顧客的,更重要的是在滿足消費者的即時基本需求、提供比自動售貨機更多的品類和更大的空間之外,給予類似於便利店的另一種人文關懷。
機器的發展目標是擺脫機器
在這個追求快節奏、高效率的機器時代,「人情味」逐漸被機器的冷漠所替代,消費者也漸漸習慣了技術和科技帶來的便利並享受其中。但機器無法取代的,正是真實的人在服務背後的情感價值。無論是深夜食堂,還是社群便利店,它們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線已經超出了售賣商品的範疇,是不同形式的人文介質所給予的情感關懷。
如果無人超市真的是大勢所趨,那麼,店內的一切互動應該超乎機器,在一切以服務至上的前提下,完成更加人文、更加強大的底層技術支援,將「無人」變成顯性的效率便利和隱性的人文關懷的結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