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剛入職鏈家公司不久,一次會議上,經理對王強說:“小王,聽說你歌唱得不錯,給大家唱首歌吧!”小王性格開朗,當即慨然應允。他說到,我給大家唱我剛學會的司歌——鏈家之歌!王強用嘴哼了幾句前奏,然後就開始引吭高歌:
這裡是一個家,姓氏不同 心脈相連
這裡是一個家,有你有我 風雨同行
這裡是一個家,意氣風發 綻放笑臉
這裡是一個家,攜手並肩 闊步向前
唱著,唱著,王強突然意識到——下面的歌詞他居然忘了,王強閉上眼晴努力地想了想,後面的幾句他還記得,但是中間一大段歌詞他都怎麼都想不起來了。經理一看王強停下來了,就問他你怎麼不唱了。王強面露難色,心理想——我可不能實話實說啊,連司歌都唱不下來,這讓經理怎麼看我!
王強急中生智,裝做不好意思地說:“人有三急,我把後面幾句先唱完,然後,我能去上個廁所嗎?”大家聽了,轟堂大笑。王強趕緊把後面幾句大聲唱完:
我承諾,拼搏進取 不懼困難
我做到,追求卓越 不怕挑戰
五湖四海,夢想揚帆,激情點燃
齊心協力,行業領先
恭祝鏈家,美好的明天!
然後,一溜煙兒地跑出了會議室。心裡暗自慶幸,“多虧哥們兒機智!要不然今天可丟大人了”!
對於這樣的情形你是否有一種往昔似曾相見的感覺呢?為什麼王強不記得歌詞中間的部分,只記得開頭和結尾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材料的位置和順序對記憶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1962年,加拿大心理學家默多克做了一個試驗,他找到一些志願者來進行測試。他給被試者呈現了一系列無關聯的詞,如:鉛筆、氧氣、公園、螞蟻、明星、火機、滑鼠、剪刀······研究者先讓被試者按一定順序學習這一系列的單詞,然後讓他們自由回憶。也就是說,不必按照他們學習的順序回憶出來,想到哪個單詞就說出哪個單詞。結果默多克發現,最先學習的和最後學習的單詞的回憶成績較好,而中間部分的單詞回憶成績較差。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系列位置效應。開始部分較好的記憶成績稱為首因效應,結尾部分較優的記憶成績稱為近因效應。
結尾部分的記憶成績比開始部分的成績要好。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這是我們剛剛記憶的部分,還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與開始部分的記憶效果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畢竟開始部分記得最早,卻還沒有遺忘。顯然,結尾部分的記憶機制與開始部分的記憶機制不同。為了考察這一點,研究者改進了上面的實驗,讓被試者在看完單詞系列後馬上做30秒的心算,然後再自由回憶,結果發現近因效應已經消失。
為什麼做一個心算作業,結尾部分的內容就記不住了呢?其實如果我們將記單詞與心算看做是同一個任務,那麼心算作業就是結尾部分,而原來單詞的結尾部分就變成中間部分了。
不過讀者可能還是有疑問,為什麼單詞的結尾部分在30秒內就被遺忘,而開始部分卻還一直記得?這種現象說明記憶內部是有差別的。從這個實驗我們不難看出記憶能力是有限的,我們需要時間來記住更多的內容。我們如何在實際的職場學習和生活中應用這個規律呢?至少有兩點是我們可以從中獲益的。
第一,學習公司檔案的時候,應該不斷變換學習的開始位置。比如在背誦公司檔案時,不要每次都是從起始讀到末尾,有時也應該從檔案的中間部分開始讀起,這樣才不至於只記得開始部分和結尾部分,卻忘了中間部分。
第二,學習的過程中留下一點時間間隔可以加強記憶的效果,特別是完成了某一部分學習內容後更應該留個5~10分鐘的時間來休息。這樣可以鞏固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同時也不至於太疲勞而影響下面的學習。
王強剛入職鏈家公司不久,一次會議上,經理對王強說:“小王,聽說你歌唱得不錯,給大家唱首歌吧!”小王性格開朗,當即慨然應允。他說到,我給大家唱我剛學會的司歌——鏈家之歌!王強用嘴哼了幾句前奏,然後就開始引吭高歌:
這裡是一個家,姓氏不同 心脈相連
這裡是一個家,有你有我 風雨同行
這裡是一個家,意氣風發 綻放笑臉
這裡是一個家,攜手並肩 闊步向前
唱著,唱著,王強突然意識到——下面的歌詞他居然忘了,王強閉上眼晴努力地想了想,後面的幾句他還記得,但是中間一大段歌詞他都怎麼都想不起來了。經理一看王強停下來了,就問他你怎麼不唱了。王強面露難色,心理想——我可不能實話實說啊,連司歌都唱不下來,這讓經理怎麼看我!
王強急中生智,裝做不好意思地說:“人有三急,我把後面幾句先唱完,然後,我能去上個廁所嗎?”大家聽了,轟堂大笑。王強趕緊把後面幾句大聲唱完:
我承諾,拼搏進取 不懼困難
我做到,追求卓越 不怕挑戰
五湖四海,夢想揚帆,激情點燃
齊心協力,行業領先
恭祝鏈家,美好的明天!
然後,一溜煙兒地跑出了會議室。心裡暗自慶幸,“多虧哥們兒機智!要不然今天可丟大人了”!
對於這樣的情形你是否有一種往昔似曾相見的感覺呢?為什麼王強不記得歌詞中間的部分,只記得開頭和結尾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材料的位置和順序對記憶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1962年,加拿大心理學家默多克做了一個試驗,他找到一些志願者來進行測試。他給被試者呈現了一系列無關聯的詞,如:鉛筆、氧氣、公園、螞蟻、明星、火機、滑鼠、剪刀······研究者先讓被試者按一定順序學習這一系列的單詞,然後讓他們自由回憶。也就是說,不必按照他們學習的順序回憶出來,想到哪個單詞就說出哪個單詞。結果默多克發現,最先學習的和最後學習的單詞的回憶成績較好,而中間部分的單詞回憶成績較差。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系列位置效應。開始部分較好的記憶成績稱為首因效應,結尾部分較優的記憶成績稱為近因效應。
結尾部分的記憶成績比開始部分的成績要好。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這是我們剛剛記憶的部分,還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與開始部分的記憶效果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畢竟開始部分記得最早,卻還沒有遺忘。顯然,結尾部分的記憶機制與開始部分的記憶機制不同。為了考察這一點,研究者改進了上面的實驗,讓被試者在看完單詞系列後馬上做30秒的心算,然後再自由回憶,結果發現近因效應已經消失。
為什麼做一個心算作業,結尾部分的內容就記不住了呢?其實如果我們將記單詞與心算看做是同一個任務,那麼心算作業就是結尾部分,而原來單詞的結尾部分就變成中間部分了。
不過讀者可能還是有疑問,為什麼單詞的結尾部分在30秒內就被遺忘,而開始部分卻還一直記得?這種現象說明記憶內部是有差別的。從這個實驗我們不難看出記憶能力是有限的,我們需要時間來記住更多的內容。我們如何在實際的職場學習和生活中應用這個規律呢?至少有兩點是我們可以從中獲益的。
第一,學習公司檔案的時候,應該不斷變換學習的開始位置。比如在背誦公司檔案時,不要每次都是從起始讀到末尾,有時也應該從檔案的中間部分開始讀起,這樣才不至於只記得開始部分和結尾部分,卻忘了中間部分。
第二,學習的過程中留下一點時間間隔可以加強記憶的效果,特別是完成了某一部分學習內容後更應該留個5~10分鐘的時間來休息。這樣可以鞏固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同時也不至於太疲勞而影響下面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