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
2 # 走散的田野
科舉制度作為一種曾影響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達一千三百餘年之久的制度,其歷史作用和影響顯然是巨大而深遠的。但是一種制度哪怕存在再長時間,其最終的消亡必然也是由於它的歷史侷限造成的,因此我們也應該正視並反思其歷史侷限。科舉制度的歷史侷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舉制度的價值導向消極功利
科舉考試強調“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以及“讀書——做官”的價值理念,引導人們重理論輕實踐,形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功利局面,使廣大讀書人為了做官而讀書,為了考試而讀書,嚴重脫離社會實際,從而造成了封建社會表面繁榮、內裡虛弱的日益衰退之勢,最終被歷史的長河所淘汰。
2.科舉制度的政治目的禁錮思想
科舉制度雖然相比以前的官吏選拔制度有其巨大的進步作用,但是說到底這一制度還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為了更好地維護封建統治,不可避免地向人們尤其是廣大知識分子灌輸愚忠愚孝以及宋明理學思想,要求人們“革盡人欲,復盡天理”24,從理論和思想上灌輸給人們進行壓迫反抗的違法和違理性,科舉制度尤其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成了束縛和禁錮社會各階層尤其是知識分子思想的牢籠。
3.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脫離實際
科舉考試內容過分重視文學詩賦,尤其到了後期考試內容侷限於宋明理學、四書五經,明清時形成的八股文更是要求考生只能代聖人言,內容更是空洞無物,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和思想在內。同時科舉考試一直以來的重文輕理,考試內容只侷限於很小的一部分範圍之內,忽視其他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文化知識,尤其是忽視了自然科學的知識,導致了中國文化社會重文輕理的畸形發展和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嚴重落後,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4.科舉制度的考試形式日益僵化
科舉制度的考試形式隨著朝代的變遷變得日益僵化、因循守舊,特別是明清以後實行的八股文制度,更是成為扼殺思想、腐蝕靈魂的工具。
回覆列表
科舉意義在於是統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透過公開考試的方式,向全國各地的階層中選拔人才,納入整體的行政系統,擔任從地方到中央的各級職務。
科舉制對官吏的選拔是有侷限性的。它只能選拔普通官員,而不能選拔政府高階官員以及最高國家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