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作為清末一次大規模起義,清軍和太平軍中,其實都有洋人的影子,太平天國曾有外籍軍人數百,其中姓名、事蹟可考的則有13人(英國5人、美國4人,法國2人,義大利1人,希臘1人),並有六人最終戰死。
因太平天國信奉拜上帝教,認為“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姐妹之群”,因而這些來自各國的洋人,也被他們親切的稱為“洋兄弟”,這些人中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四人。
1、白齊文。他是一名美籍法華人,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曾跟隨法軍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咸豐十年(1860年),當天平軍攻克蘇州之際,為阻止太平軍攻佔上海,華爾受託組建了一支“洋槍隊”,年僅24歲的白齊文便成為了副領隊,兩年後華爾受傷身死,白齊文成為了“洋槍隊”的領隊。後來,由於缺乏糧餉,白齊文因縱兵搶掠銀庫被免職,便率領十餘個手下轉投了太平天國慕王譚紹光,併為太平天國訓練“洋槍隊”,但收效甚微。同治二年(1863年)10月,白齊文因舊傷復發返回上海治療,但因其公開支援太平天國,美國領事又將其送往日本橫濱治療。同治四年(1865年)2月,傷愈後又潛回中國,暗中招募隊伍,打算為天京解圍,後得知天京淪陷,便打算投奔福建潭州的侍王李世賢,結果剛到廈門便被捕,後在押往蘇州途中,船隊在浙江蘭溪遭遇風浪,白齊文及押送的中國官兵“舟覆溺斃”。
2、羅孝全。其於1802年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是一位外籍傳教士,而洪秀全便曾跟隨其學道。咸豐三年(1853年),洪秀全在南京建立政權後,便邀請羅孝全去幫忙傳播宗教,羅孝全後於咸豐十年(1860年)輾轉抵達南京,洪秀全將其封為了僅次於王爵的“義”爵。羅孝全在天京呆了一年多,期間受其影響有不少傳教士抵達天京,但後來由於教義不同,羅孝全還是離開了天京,並最終於同治五年(1866年)返回了美國。
3、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裡克·呤唎。其為英國海軍軍官,並於咸豐九年(1859年)前往香港服役,次年辭職後前往太平天國控制區經商,並與太平軍多有接觸。咸豐十一年(1861年)初,呤唎前往蘇州拜望忠王李秀成,並表示願意加入太平軍,幫助其訓練軍隊。投效太平軍後,呤唎不僅幫助太平天國訓練軍隊,甚至還曾冒險到清朝統治區幫助採購軍火和糧食,並多次帶兵直接參與戰鬥。同治二年(1863年),呤唎參加了九瞭洲要塞保衛戰,身受重傷,傷愈後則潛至上海,奪取了一艘輪船“飛而復來號”獻給太平軍,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呤唎這才返回英國,並於1866年2月3日出版了《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一書。
4、喬治·史密斯。其之所以得以被歷史銘記,主要源於他的那本《史密斯日記》。其曾在慕王譚紹光麾下效力,後於同治三年(1864年)2月的常州保衛戰中陣亡,該日記中主要記述了同治二年(1863年)10月16日至11月29日期間的事情。史密斯陣亡後,該日記落到了“常勝軍”指揮官戈手中,戈登不僅對其進行了抄錄,還在某些段落添加了批註。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研究太平天國史專家柯文南博士在戈登文書中發現日記原件,並於1979年5月來華後,將原稿送給了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收藏。
根據史料記載,太平天國中的外籍軍人曾有數百人,其中僅忠王李秀成麾下的“洋人”志願軍便有兩百餘人。只不過,除了以上四人之外,其他大多僅在史料中提及了姓名和簡單事蹟而已,例如曾在青浦率兵抵抗華爾“常勝軍”的前英軍中尉薩維奇。
“太平天國”運動作為清末一次大規模起義,清軍和太平軍中,其實都有洋人的影子,太平天國曾有外籍軍人數百,其中姓名、事蹟可考的則有13人(英國5人、美國4人,法國2人,義大利1人,希臘1人),並有六人最終戰死。
因太平天國信奉拜上帝教,認為“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姐妹之群”,因而這些來自各國的洋人,也被他們親切的稱為“洋兄弟”,這些人中比較著名的有以下四人。
1、白齊文。他是一名美籍法華人,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曾跟隨法軍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咸豐十年(1860年),當天平軍攻克蘇州之際,為阻止太平軍攻佔上海,華爾受託組建了一支“洋槍隊”,年僅24歲的白齊文便成為了副領隊,兩年後華爾受傷身死,白齊文成為了“洋槍隊”的領隊。後來,由於缺乏糧餉,白齊文因縱兵搶掠銀庫被免職,便率領十餘個手下轉投了太平天國慕王譚紹光,併為太平天國訓練“洋槍隊”,但收效甚微。同治二年(1863年)10月,白齊文因舊傷復發返回上海治療,但因其公開支援太平天國,美國領事又將其送往日本橫濱治療。同治四年(1865年)2月,傷愈後又潛回中國,暗中招募隊伍,打算為天京解圍,後得知天京淪陷,便打算投奔福建潭州的侍王李世賢,結果剛到廈門便被捕,後在押往蘇州途中,船隊在浙江蘭溪遭遇風浪,白齊文及押送的中國官兵“舟覆溺斃”。
2、羅孝全。其於1802年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是一位外籍傳教士,而洪秀全便曾跟隨其學道。咸豐三年(1853年),洪秀全在南京建立政權後,便邀請羅孝全去幫忙傳播宗教,羅孝全後於咸豐十年(1860年)輾轉抵達南京,洪秀全將其封為了僅次於王爵的“義”爵。羅孝全在天京呆了一年多,期間受其影響有不少傳教士抵達天京,但後來由於教義不同,羅孝全還是離開了天京,並最終於同治五年(1866年)返回了美國。
3、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裡克·呤唎。其為英國海軍軍官,並於咸豐九年(1859年)前往香港服役,次年辭職後前往太平天國控制區經商,並與太平軍多有接觸。咸豐十一年(1861年)初,呤唎前往蘇州拜望忠王李秀成,並表示願意加入太平軍,幫助其訓練軍隊。投效太平軍後,呤唎不僅幫助太平天國訓練軍隊,甚至還曾冒險到清朝統治區幫助採購軍火和糧食,並多次帶兵直接參與戰鬥。同治二年(1863年),呤唎參加了九瞭洲要塞保衛戰,身受重傷,傷愈後則潛至上海,奪取了一艘輪船“飛而復來號”獻給太平軍,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呤唎這才返回英國,並於1866年2月3日出版了《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一書。
4、喬治·史密斯。其之所以得以被歷史銘記,主要源於他的那本《史密斯日記》。其曾在慕王譚紹光麾下效力,後於同治三年(1864年)2月的常州保衛戰中陣亡,該日記中主要記述了同治二年(1863年)10月16日至11月29日期間的事情。史密斯陣亡後,該日記落到了“常勝軍”指揮官戈手中,戈登不僅對其進行了抄錄,還在某些段落添加了批註。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研究太平天國史專家柯文南博士在戈登文書中發現日記原件,並於1979年5月來華後,將原稿送給了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收藏。
根據史料記載,太平天國中的外籍軍人曾有數百人,其中僅忠王李秀成麾下的“洋人”志願軍便有兩百餘人。只不過,除了以上四人之外,其他大多僅在史料中提及了姓名和簡單事蹟而已,例如曾在青浦率兵抵抗華爾“常勝軍”的前英軍中尉薩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