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世龍
-
2 # 另類教書匠
會提問相當重要。
在全球民族中,獲諾貝爾獎比例最高的是猶太民族。這和他們教育有著密切關係。以色列教育的特點是:提倡質疑,不盲從權威,勇於挑戰權威。很多教育學者去探尋 以色列教育都會聽到這樣的故事: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可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
人的思維是特別容易被問題啟用,當一個人能夠提出問題時,說明他的大腦在思考,思維處於活躍狀態。老師要檢驗學生上課的狀態,看他能不能提出自己疑問即可。
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我們經歷初高中理科學習都知道,探索真理都要經歷:提出問題---作出猜想---檢驗猜想----得出結論。可見科學發現最初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一個會提出自己問題的學生,往往也會自己主動去探究問題,具有主動性的學習,也是最有效率的學習。
最後以猶太一句諺語結束:
當你問問題,你會開始思考,當你開始思考,你就開始學習,當你開始學習你就開始成長。
When you ask questions, you think, when you think, you learn, when you learn, you grow.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普遍沒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雖然偶爾也有老師象徵性地問學生一句:聽懂了沒有?還有什麼問題嗎?但真正發自內心鼓勵學生提問題的老師並不多。原因也許是怕萬一自己回答不了學生的合理問題,從而使自己下不了臺;也許是怕耽誤了教學進度而影響了學生獲取知識的總量(階段性考試分數)……
愛因斯坦
然而,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同樣在日常教學中,學生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它不僅標誌著學生在主動學習,而且也標誌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協調發展。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學生對所學知識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深刻理解書本知識的過程。學生在自己的認識、理解水平的基礎上,提出個性化的疑惑,有助於真正理解新知識,有助於把新知識真正建構到自己舊知識的體系結構中去。唯有如此,學生才能避免死讀書和讀死書,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外延。
孔子
孔子不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嗎?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最終陷入迷茫的境地。學生如果只讀書而不思考,也就不會提出多少有價值的問題。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師就可以瞭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思考和理解的程度,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第二.學生對知識提出質疑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過程。“提出一個問題就等於解決了一個問題的一半”,這句話一點也不假。一個較好問題的提出,往往要經過比較複雜的思考過程。
一個小孩的走路能力只能在不斷摔倒了再爬起來的走路訓練中獲得;人的奔跑能力只能在不斷跑步的過程中得到鍛鍊;跳躍能力也只能在不斷跳高的練習中去提高……
與此類似,學生的獨立思考、發散、想象、邏輯推理等思維能力的提高,也只能依賴於其經常進行的相應的思維實踐活動。
學生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