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講:“人的一生永遠都在解決問題”並不完全成立。
當然這兒需要界定一個前提“什麼樣的事情算作問題”。比如,一般的吃、睡,我們通常不算做問題,如此的話那些在終南山隱居的人們,生活簡單、誦經、禪坐、吃飯、睡覺,那麼他們的在終南山的那幾年、十幾年,就不能算作是“解決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吧。
那回到題目,為什麼我們一般人一生都在解決問題?
請問:為什麼我們一般人會有那麼多的問題?我覺著這個是值得我們引起思考的事情,也是讓我們一生在解決問題的源頭。
我想買房,不行啊,首付還不夠需要想辦法。
我想買200方的房子,每月還貸不夠啊,得需要找份好工作,或者需要升職加薪。
我想買輛車,為什麼啊?周圍的朋友都有了啊,又不是買不起,不買不方便啊(沒面子)。
嗨,哥們春節了去哪兒旅遊啊?澳洲衝浪!好爽啊,那我也得看看我去哪兒玩(本來沒想法,只因為別人有了,自己也得有)。
有一句話說的好: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我覺著用在人們普遍“攀比”心理上非常適用。
一個人可以對自己不瞭解到什麼程度?就是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有那個想法,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需要那個東西。
問題有了,自然就需要解決,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的心理上,不能藏著掖著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所以,我們會按照我們自己的慣性處理方式,來面對我們看到的問題。
比方說,買車需要錢,有人會想辦法賺錢,有人會抱怨自己沒錢,有人會看到自己沒錢就說要車幹嘛天天堵著哪比坐公交舒服。這就是面對一個問題的個人習慣化的解決方案,每個人都會解決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與自己相關。
解決問題,還因為自己的認知能力,不能突破自己內心預設的平衡機制。
內心對問題的感受,因個人認知而已。比方說,你的車子倒車的時候被刮擦了一下,這個表面的不美觀是不是問題?有人不允許存在不美的事物,所以必然去補漆;而有人認為無所謂,問題可以存在著不予處理。
因而可以說,我們的認知影響著我們對問題的感受、以及順帶的處理方式(受自己習慣約束)。
當我們可以自我突破認知時,那麼已經存在的問題,在自己眼中就會發生變化,至於是否去解決就看個人習慣了。
不是問題有意義,也不是解決問題有意義,而是解決問題後的結果對我們是否有意義?
我們人一般重結果輕過程。所以,我們看意義看自己付出之後能夠得到什麼。
對於解決問題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認為那個問題解決後得到的結果對我們有意義時,才可能激發我們去解決問題的動力。
我們不會理會一顆被腳踩斷的小草,因為我們認為它是草;我們如果不小心踩斷了自己家寵物狗狗的腿,我們會立刻飛奔醫院,因為這是我們的朋友;如果年底會有機會升值,你一定會對你手上的事情更加用心,反之那就要看你是什麼樣的人了。
意義,是自己定義的,一般離不開自己的得失。
當我們能夠超越得失心,從自己內心自然而然的做外在的事情時,我們就自己把控了自己的人生,不隨外在的面子、機會、財富等等浮來飄去。
所以意義的背後,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是人生的自定義。
嚴格來講:“人的一生永遠都在解決問題”並不完全成立。
當然這兒需要界定一個前提“什麼樣的事情算作問題”。比如,一般的吃、睡,我們通常不算做問題,如此的話那些在終南山隱居的人們,生活簡單、誦經、禪坐、吃飯、睡覺,那麼他們的在終南山的那幾年、十幾年,就不能算作是“解決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吧。
那回到題目,為什麼我們一般人一生都在解決問題?
請問:為什麼我們一般人會有那麼多的問題?我覺著這個是值得我們引起思考的事情,也是讓我們一生在解決問題的源頭。
哪兒來的那麼多問題?我想買房,不行啊,首付還不夠需要想辦法。
我想買200方的房子,每月還貸不夠啊,得需要找份好工作,或者需要升職加薪。
我想買輛車,為什麼啊?周圍的朋友都有了啊,又不是買不起,不買不方便啊(沒面子)。
嗨,哥們春節了去哪兒旅遊啊?澳洲衝浪!好爽啊,那我也得看看我去哪兒玩(本來沒想法,只因為別人有了,自己也得有)。
有一句話說的好: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我覺著用在人們普遍“攀比”心理上非常適用。
一個人可以對自己不瞭解到什麼程度?就是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有那個想法,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需要那個東西。
有問題,不解決——內心會失衡造成困惑問題有了,自然就需要解決,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的心理上,不能藏著掖著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所以,我們會按照我們自己的慣性處理方式,來面對我們看到的問題。
比方說,買車需要錢,有人會想辦法賺錢,有人會抱怨自己沒錢,有人會看到自己沒錢就說要車幹嘛天天堵著哪比坐公交舒服。這就是面對一個問題的個人習慣化的解決方案,每個人都會解決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與自己相關。
解決問題,還因為自己的認知能力,不能突破自己內心預設的平衡機制。
內心對問題的感受,因個人認知而已。比方說,你的車子倒車的時候被刮擦了一下,這個表面的不美觀是不是問題?有人不允許存在不美的事物,所以必然去補漆;而有人認為無所謂,問題可以存在著不予處理。
因而可以說,我們的認知影響著我們對問題的感受、以及順帶的處理方式(受自己習慣約束)。
當我們可以自我突破認知時,那麼已經存在的問題,在自己眼中就會發生變化,至於是否去解決就看個人習慣了。
解決問題有何意義?不是問題有意義,也不是解決問題有意義,而是解決問題後的結果對我們是否有意義?
我們人一般重結果輕過程。所以,我們看意義看自己付出之後能夠得到什麼。
對於解決問題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認為那個問題解決後得到的結果對我們有意義時,才可能激發我們去解決問題的動力。
我們不會理會一顆被腳踩斷的小草,因為我們認為它是草;我們如果不小心踩斷了自己家寵物狗狗的腿,我們會立刻飛奔醫院,因為這是我們的朋友;如果年底會有機會升值,你一定會對你手上的事情更加用心,反之那就要看你是什麼樣的人了。
意義,是自己定義的,一般離不開自己的得失。
當我們能夠超越得失心,從自己內心自然而然的做外在的事情時,我們就自己把控了自己的人生,不隨外在的面子、機會、財富等等浮來飄去。
所以意義的背後,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是人生的自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