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曾侯乙編鐘的價值都體現在那些方面的?歷史價值?音樂價值?考古價值?
23
回覆列表
  •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價值: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中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來歷: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 2 # 張嘟嘟ye

    世界第八大奇蹟,打破世界五大之最,世界最偉大的音樂工程、價值連城,無價之寶,無法估量,中國第一批禁止外展文物,國家一級國寶級文物、中國十大鎮國之寶……湖北省隨州市博物館有中國最大的編鐘樂舞表演,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隨州旅遊一下,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鄉-湖北隨州歡迎你

  • 3 # 河北人張鵬程

    中國是鐘的王國”。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鐘,並有過“鐘鳴鼎食”的燦爛文明。中國的鑄鐘史從原始到戰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時期。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效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編鐘是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曾侯乙編鐘,出自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王。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huǐ)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bó)鍾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鎛鍾銘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兒子,贈鐘的原因可能是為報答其父楚昭王在柏舉之戰時到曾國避難一事。

    曾侯乙編鐘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儲存最好的一套編鐘,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美。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鍾、鈕鍾、鎛鍾等不同稱呼。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鍾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鐘。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

    編鐘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

    即使在今天,鑄鐘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編鐘形體很大,高度超過一米五,製造時需要用136塊陶製的模子組合成一個鑄模,灌注攝氏近1000度的銅水才能得到。從出土得編鐘來看,它們不僅音調準確,而且紋飾極為精細,這說明商周時期對青銅模具的製造技術運用的極為熟練。

    編鐘在鑄造時,除了考慮鐘的美觀,還要注意它的聲學特點。這種被稱為枚的突出,就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它還能加快聲音的衰減。

    青銅是一種合金,主要成分是銅,又加進了少量的錫和鉛,各種金屬成分的微妙的比例變化,對鐘的聲學效能、機械效能有重大的影響。 青銅中錫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銅的硬度。但含量過多,青銅就會變脆,不耐敲擊。銅中加鉛,可降低熔點,增加青銅熔鑄時的流動性,還可以減弱因加錫導致的脆性,使所鑄的鐘耐擊經用。但是,含鉛量過高,鐘的音色又會幹澀無韻。而曾侯乙編鐘裡,銅、錫、鉛的含量達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合金成分與樂鍾效能的關係有精確的認識,正因為如此,鑄出的鍾才音色優美,經久耐用。

    曾侯乙編鐘在一個鐘上能敲出兩個準確的音樂,這一現象一度使人感到驚奇和困惑。經聲學檢測發現編鐘能發雙音的機制在於它的合瓦形狀。當敲擊鐘的正面時,側面的振幅為零,敲擊側面時,正面的振幅為零。這樣雙音共存一體,又不會互相干擾。

    也許是過於複雜的緣故,漢代以後編鐘的製造技藝就失傳了。今天,人們藉助現代科學的手段,才得以瞭解編鐘的奧秘,領略古人智慧的光輝。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中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這套編鐘深埋地下二千四百餘年, 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美,是研究先秦音樂的重要資料。春秋戰國編鐘氣勢恢宏,後世多有仿製

    它洽當地運用合金材料在科學配比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了“複合陶範”鑄造技術、鋁錫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鐘壁厚度的合理設計、鼓部鍾腔內的音脊設定、爐火純清的熱處理技術,才能使鑄件形成“合瓦形”,產生“雙音區”,構成“共振腔”。才能達到編鐘的浮雕花飾,還在於對它所在的振動區起著負載作用,達到加速高頻的衰減,有助於編鐘進入穩態振動。所有這些,無不折射出那個遙遠時代中華文明所創造的輝煌。

    華中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克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認為:“隨州曾侯乙編仲是科學技術史上一項最早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鑄造技術,在工程圖學上極有價值,是世界任何一部科學技術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寫照,同時,它也為科學技術技術的未來發展做出了楷模。堪與古埃及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巴比倫空中花園等世界奇蹟相媲美。

  • 4 # 公子想

    1978年湖北省隨縣的擂鼓墩註定要載入史冊,這一年的夏天,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墓葬,隨著對墓葬中青銅器銘文的辨識,墓主人的身份很快便被確認了,他就是曾侯乙——曾國的某一位國君。

    這座墓葬的開啟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共出土青銅器、漆器、金銀器和玉器共計15400多件。這批文物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造型非常精美,製造工藝更是高超,其中曾侯乙尊盤、曾侯乙冰鑑等器物,是難得一見的使用失蠟法制作的青銅器。最令考古專家激動地是曾侯乙墓中發現的100多件套的樂器,這批樂器包括編鐘、編磬、鼓、笙、排簫、琴、瑟、篪等八種,既有管絃樂,又有打擊樂,難怪考古專家稱曾侯乙墓就是一座“樂器寶庫”。當然,這批樂器中,最珍貴的非享譽全球的曾侯乙編鐘莫屬了。曾侯乙編鐘為什麼珍貴?

    數量最多,出土時保留了原貌

    曾侯乙編鐘之所以珍貴,首先是這套編鐘是目前出土數量最多的一套編鐘。這套編鐘共由65件組成,其中鈕鍾19件,甬鍾45件,還有一件楚王賞賜給曾侯的鎛鍾。整套編鐘重大2.5噸,最大的一件重大200多千克,最小的一件才2.4公斤。這套表中出土時依然保持著下葬時的原貌,木質的編鐘架依然儲存非常的完好,甚至上面的髹漆還清晰可見,這對我們研究編鐘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2800多次銘文,揭露千年音律之謎

    很多觀眾在驚歎曾侯乙編鐘的精美之時,往往會忽略曾侯乙編鐘所攜帶的更多的資訊。大家可能不知道,曾侯乙編鐘上共有銘文2800多字,加上一起出土的編磬,共有銘文4000餘字。這些錯金的銘文清楚的記載了春秋戰國之際曾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各種律名、階名、變化音名之間的對應關係,這對研究先秦音樂史的專家們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本“神書”。

    媲美鋼琴的音域

    可以收曾侯乙編鐘代表了先秦時期中國音樂發展的最高水平,經過現在技術的檢測,曾侯乙編鐘的基調相當於現在C大調,整個編鐘的總音域包括5個八度又一個大二度,只比現在的鋼琴兩端各少一個八度,是世界上現存的最高老的可以演奏十二個半音的樂器。這套編鐘,經過修復後,可以驗收古今中外眾多名曲,而且音調非常的準,歷時2400多年的時間,還有保持如此的音準,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隨著我們對曾侯乙編鐘的深入研究,我想還會有更對的奇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商務專業,不太喜歡,我可不可以考研時選擇會計,專業不是會計考研會不會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