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食家大雄
-
2 # 常州柳成蔭
豬頭肉,想起它就飢腸轆轆
文/柳成蔭
拜讀文友小城先生的《雅俗共賞豬頭肉》一文,撩起了我的食慾,也有了寫作此文的慾望。詩人劉源春先生頂帖:“無法不愛豬頭肉!想吃特色豬頭肉,請前往博友柳少的‘金陵人家’”飯店!”;詩人毛祥妹女士也頂帖:“柳成蔭飯店的豬頭肉非常有特色!”在此感謝二位詩人及網友的厚愛。
在開飯店之前,每次回故鄉,路過村子上一個叫“國華豬頭肉”的小餐館門前,開啟車窗,在馬路上就能遠遠聞到從店裡溢位的香味,早已口水橫流,停車,下車,邁進店內,一聲吆喝:“來一斤!”乾淨利索的老闆娘抄起半匹煨熟的豬頭,往檯秤上一放,稱好,迅速切好,裝進食品袋中。豬頭肉滾燙,香氣從袋口裡擠出來,車內全是那種濃郁的香氣。忍不住開啟袋口,一隻手握方向盤,一隻手伸進袋子裡,抓上一塊,迫不及待地塞進嘴裡,頓時,滿口生香,大呼“解饞”, 大呼“過癮”。車開到家門口,一斤豬頭肉早已落肚。妻子見狀,數落:“都快要娶兒媳婦了,怎麼還這樣饞?”苦笑:是夠饞的。
自記憶以來,故鄉人就好這一口,要是來了個親戚朋友的,總得去莊上一個叫賈二的燒臘店切上一包豬頭肉,再炒點雞蛋、炒盆花生米什麼的,桌上就有了下酒菜了。故鄉人不喊豬頭肉,稱之為燒臘肉。著名作家顧寄南先生下鄉採風時,看到村民到了中飯口蜂湧買燒臘肉的場面,窩底數日,以故鄉燒臘店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短篇小說《鬼子六燻燒》。顧作家愛吃故鄉的燒臘肉,已故劇作家壬申先生也愛吃,就連對吃很考究的美食家陸文夫先生也愛這一口。二十幾年前,先生到寒舍作客,以其待之,先生讚不絕口,臨走時拎上一包讓先生帶走。這頓燒臘肉,成了我與先生的最後分別,遺憾至今。我想,如果先生還在世,邀請他來我店裡品嚐燒臘肉,他定會欣然應允。
三四十年前,肉食緊張,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拎只大豬頭回來過年,這就叫“有錢沒錢,拎個豬頭回去過年”。豬頭拎回來,刮盡老皮,用鑷子把絨毛細細鑷乾淨,用利斧一劈兩,挖出豬腦,扒盡淋巴肉,泡在井水裡兩個時辰,浸出血汙。大鐵鍋放上半鍋清水,燒開後往鍋裡倒上黃酒,把豬頭放入滾開水中汆透了,待裡面的血虧全部吐出,再放入清水內刮洗乾淨。悄悄告訴你,趁汆水的空隙,我把豬腦撕去黑衣,與豆腐同燉,先嚐為快。也不知道是豬腦嫩如豆腐,還是豆腐嫩如豬腦,大概吃貨的本性總是飢腸轆轆。
燉豬頭是個慢活。故鄉人燉豬頭講究原則原味,用的調料很少,以黃豆醬油、 老冰糖、 老薑、料酒、小蔥入味作色, 最多放幾粒八角。扒豬頭尤講火候,故有“火功萊”之說,其經驗是“燜之過程,火不宜旺,始終保持鍋中湯汁沸而騰,至湯稠肉爛出鍋”。這個過程要二三個鐘頭,這就叫火到豬頭爛啊。豬頭燉熟後,趁熱拆去骨頭,此時,香氣已彌浸了整個灶房,飢腸轆轆的我早已忍不住了,用手掐一塊,塞到嘴裡,才出鍋的燒臘肉,那真叫個香啊。
故鄉的燒臘肉是趁熱吃,與常州、徐州、安徽的吃法不一樣。常州小城先生提及的周松元豬頭肉也曾去嘗過,是看了江婉平女士的文章後慕名而去的,但與故鄉的是有區別的。故鄉人只食豬臉,又稱扒豬臉,要把脖子部位的肉割去,俗稱槽頭肉,那肉肥膩,口感差;而且用糖很少,以鹹香為宜,幾乎嘗不出甜味;煨燜的時間也長,入口即化,嫩如豆腐。這可能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所追求的口感也有差異吧。
故鄉人裝盆時講究完整性,切好後,就是半個整豬頭形狀,看上去大氣,有食慾。可用二十個字來概刮:色澤紅亮、肥嫩爛香,軟糯醇口,油而不膩,香氣濃郁,甜中帶鹹。其食,每個部位的肉質和口感都是不一樣,耳朵、舌頭切成冷盤下酒,別的都趁熱吃;我最喜歡的是眼珠子,那味道,真叫糯香軟爛;其次應該是豬嘴巴,故鄉人稱之為豬拱嘴,那真叫糯香不膩;其次是從骨頭裡拉出來的一塊精肉,故鄉人稱為胡桃肉,什麼肉最香,自然骨頭縫裡的肉,細嫩多汁啊;其次就是靠脖子部位的肉了,看似肥,入口卻肥而不膩,吃起來解饞過癮。
並不是故鄉人用了什麼神秘調料,關鍵是那一鍋老滷。村頭上一家燒臘店的老滷少說也有一百年了,一代代傳下來的,到現在已傳了四代了,我飯店的“泰州扒豬臉”這道菜正是拿的這一家的,每次都向他要點老滷,蒸熱了後再澆上滷汁。他家的扒豬臉並不好拿,至少要提前三四天預訂,要不我店裡就脫貨了。如今,這道菜已成為我店的鎮店名菜,常有客人慕名而來,不少客人一進店就嚷著要吃,每個月的點菜排行總是排第一名。曾有一桌上海遊客來店裡就餐,大堂經理費了好多口舌才讓他們點了這道菜,哪知道把滿滿一盤狼吞虎嚥吃下去,又要了第二份,最後還每人打包一份帶走了。
50年了,我敢肯定,筆者至少吃下去2000只豬頭,故鄉的扒豬臉卻一直吃不膩,箇中原因既有家鄉情結,兒時記憶,更主要的是抵擋不了美食的誘惑。寫下此文,又流口水了,趕緊下廚房……
作者簡介:柳成蔭,美食作家,美食散文集《故鄉味道》已付梓,常州金陵人家飯店業主。
-
3 # 晨上彩虹
作為一個肉祖宗吃過各色各樣的肉,豬頭肉我覺得泰國有一個名菜叫烤頸肉,這道菜我以為豬頭肉裡是最好吃的。
烤香的頸肉非常誘人食慾(以下圖為證),蘸上泰國的一種特有的香辣調料,肉焦香富有彈性調料微辣及香氣直接可以衝擊吃貨的味蕾,但在國內的泰國料理店吃就稍微遜色一點了。
回覆列表
豬頭肉可以叫燻燒,只要它的製作過程中經過燒和燻這兩個步驟就可以。
燒,一般是為了去毛,因為單用刀子刮洗是刮不乾淨細毛的,而那些細毛又特別影響口感,怎麼辦呢,就燒。
用新式的噴槍也可以,用柴火棒燎也可以,只要特別注意到耳朵後面和脖頸上不容易刮洗到的部位,細毛就能基本燎乾淨了。
如果有耐心的話,燒去毛以後,再繼續翻轉豬頭,燒出香味來,把表皮烤到焦黃,這個時候無論是拿來煮著吃或者做成滷味、燻臘,都會更香。
燻,就是用一些果木、香料、果皮之類會產生自然植物香氣的材料,將燒好去毛並且吊掛起來的豬頭,一天天燻入味,一個月一個月的吸收香氣,幾個月後就是很好的下酒菜了。一般做臘豬頭的時候,就常用到“燻”這種方法。當然,短時間的熏製也有,味道也不賴,更能解饞蟲。
北京超市裡的豬頭肉,大多隻經過短時間的滷製,沒有燻燒這兩個過程。吃法也是最簡單的,加作料和香菜涼拌就行了。
其他地方的滷製豬頭肉也大同小異,區別在於時間的長短,和滷水顏色的深淺。當然啦,滷水的顏色也說明了所用滷料的不同。有的種草果大料,有的種茴香五香,有的乾脆就是用幾十年的陳年老滷來做,反正找不到味道完全相同的豬頭肉就是了。
除了燻燒、滷製、醃臘之外,生豬頭肉直接切片炒辣椒、蒜苗,也很巴適。
肉要切得飛薄,炒到邊角起卷口感最好,有點回鍋肉的意思。
豬拱嘴因為是活肉,經常運動,所以嚼勁特別好,可以拿來刷上料油烤熟以後切片,撒上辣椒鹽下酒吃。
總之,豬全身上下都很下酒,無論哪種做法,也算是最徹底的投身到人類的餐桌上了,不管它自不自願。
(圖片整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