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NAMAI

    首先,肯定是現代人完勝啦!北方莽漢們嗜酒如命的大有人在,50度朝上的白酒一回兩斤多…更有甚者喝一天的…額…另外還有開了掛的戰鬥民族…他們有一種90多度的神級伏特加“生命之水”,不過作為沒有開掛的普通同學們就不要挑戰了,畢竟我們可沒有喝戰鬥機冷卻液的本領!

    扯得有點遠了,迴歸正題!說到喝酒,雖然我們沒戰鬥民族那麼牛掰,但我們喝酒的歷史可不比毛子們短,幾乎所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裡都有陶製的釀酒工具,這證明什麼?7000多年前醉鬼們就開始在中華大地上扶著牆走啦!(如果當時有牆的話!)不過那時候喝的起酒的不是土豪就是土豪了,釀酒是很費糧食的在那個能吃飽就很牛逼的時代能喝酒那還不得是個巫師了啥的,畢竟喝多了才更會吹牛逼,吹啊吹啊吹…可能族人就把他吹的當神諭了…既然酒很難得,喝的人又少,所以估計那個時候大家的酒量也不咋地!

    請原諒我直接跳過了奴隸時代,畢竟其實這時候和新石器時代差求不多,直接封建時代吧!畢竟生產力提高了,有時候地主家還是有餘糧的!這時候酒無論從產量還是質量都有提高了,最直接的體現還是隨葬品,就不提那些出土的什麼千年美酒啦、貴族們的精美青銅、陶器或者瓷器之類的精美酒器了,西安那邊漢朝墓葬多如牛毛,我說的是平民墓葬,從那時起,你墓裡沒個酒倉都不好意思去死。這證明什麼?全民酒鬼的時代來了,雖然這時酒還是挺貴的什麼“斗酒十千恣歡謔”還有李白同學拿了唐玄宗賞賜的黃金喝了一個月的酒就把錢花完了!花完了!花完了!酒這玩意想開懷暢飲你也得是王宮貴族之流…而且這時候喝的還都是發酵酒,喝過日本清酒的都知道吧,這玩意很坑爹的,度數不高,但很容易喝醉!因為酒不經蒸餾的話雜質很多,除了乙醇還有甲醇之類的各種雜醇,毛子們為啥酒量好?因為伏特加基本就是乙醇兌水呀!所以那時候的酒度數不高,很容易醉,又貴的要死!所以你指望古人能有多好的酒量?

    說到蒸餾酒雖然宋朝時期金人的文物裡就有了蒸餾用具,但那時候估計沒幾個人喝的起,還是那句話!糧食不夠,壕不起來呀!真正讓酒白菜價,全民酒鬼的時候就得是明朝了,這個時候什麼玉米啦、土豆啦、紅薯啦都進入中國了,人口都暴增兩億,這時候大家都有各種餘糧釀酒了,國窖1573…這不就是明朝萬曆年間麼?這時候起,你找古人喝幾口就要悠著點了,畢竟喝的基本都一樣了,沒準人家酒量甩你幾條街呢…

    綜上所述,想拼酒,明朝之前的古人隨便拼,只要你夠土豪,明朝之後的喝酒這事咱們還是和平相處吧!

  • 2 # 指動濟南

    這個事情無法一句話說清。總體來說應該是各有千秋。下面就來詳細講講。

    中國古人讓現代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之一就是喝酒!

    據記載,古人似乎全是海量,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竹林七賢”之一、因嗜酒被稱為“醉侯”的劉伶,他的酒癮上來後,一次就要飲五斗酒;武松打虎前,在景陽崗一連喝了18碗……按照這些記載,他們的酒量有多大呢?

    李白的300杯無法準確估量,但是古人曾記載“李白斗酒詩百篇”,能喝1斗酒。1鬥是多少?按照古代的計量法,1鬥是10升,而唐朝的1鬥相當於現在的6000毫升,換算成老百姓常說的計量單位就是10斤多。劉伶的是5鬥也就是50多斤,武松的18碗酒有人也做過測算,大約是20斤。

    李白斗酒詩百篇

    這是初步的換算結果,因為古代的計量標準有差異,每個朝代都有所變化。所以,只選取了上述三人所在朝代來計算的。

    一算嚇一跳!這讓喝幾杯啤酒就醉的現代人臉往哪兒擱?人家喝酒都是按斤來的,可以想像一下他們穿越到現代,“大哥,你喝多少?”“先給我來10斤!”然後,然後服務生的臉就綠了。且慢!李白、劉伶、武松真要喝上現在酒店裡賣的酒,別說10斤,就是減個零,他也和我們一樣會醉。

    因嗜酒被稱為“醉侯”的劉伶

    這是因為古人喝的多數是黃酒。在中國,唐宋時期釀酒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櫱”(niè),就是發芽的穀子,它釀出來的黃酒被稱作“醴”(lǐ ),度數都在10度以下。即使後來酒麴的出現使度數大增,也不超過20度,趕上酒坊技術差點兒,度數就更低。這樣一說,你大體明白了吧:原來就是啤酒啊,怪不得他們跟喝水似的。

    不過,你先不要這麼樂觀。現在13度的啤酒一箱是12瓶,1瓶500毫升,喝一箱大體相當於李白喝下1鬥,但你確定能和李白一樣,酒後寫出一堆語文課本上必背的那些詩嗎?按劉伶的量計算,你要喝下5箱;按武松的量,你要喝下2箱還得去把一隻老虎打死,你確定自己能行?

    武松打虎圖

    放在今天看,李白、劉伶、武松等人也是大酒量的,在酒場上喝倒幾個是不成任何問題的。

    如果你留意一下,會發現在明清之後,就再也沒有誰一次喝幾斗酒的記載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元朝的時候中國正式出現了蒸餾酒。這是現代意義上的烈性酒精飲料,白蘭地、威士忌、二鍋頭等都屬於蒸餾酒。這種“先釀後蒸”出來的酒,頭道酒的度數甚至可達八九十度。

    “先釀後蒸”的頭道酒最高達八九十度

    據傳,蒸餾酒在中國曾出現過,人稱“燒酒”,但也是所謂的“濁酒”,並非主流。古人曾記載“魯酒茅柴,皆為薄酒;龍團雀舌,盡是香茗。待人禮衰,曰醴酒不設”。意思是說,魯酒、茅柴都是不醇的酒;龍團、雀舌是上等香茗。待客的禮儀漸衰微,稱為醴酒不設。

    古人用“青州從事”代指好酒,“平原督郵”代指劣酒;還把“清酒”稱為聖人,“濁酒”稱為“賢人”。優劣、清濁之分就在酒的度數上。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指明瞭蒸餾酒自元朝開始出現在中國。

    蒸餾酒自元朝開始出現在中國

    目前,中國市場上銷售的蒸餾酒度數都在40度以上,最高可達68度。人們經常能見到的: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米香型、芝麻香型等全是蒸餾酒。這些酒放在李白、劉伶、武松面前,你再讓他們喝上1鬥看看,照樣誰也不服,就扶牆!

    最後解釋一下文中出現的兩個梗。“青州從事”為何代指好酒,“平原督郵”為何代指劣酒;“清酒”為何稱為聖人,“濁酒”為何稱為“賢人”。

    中國蒸餾酒都在40度以上,最高68度

    晉朝時,晉明帝的駙馬桓溫手下有個好喝酒的主簿,他習慣把好酒叫“青州從事”,次酒叫“平原督郵”。這是因為青州(今山東青州)轄區內有齊郡(今濟南),“齊”與“臍”同音,是說好酒喝下後熱量可直通臍下;平原(今山東平原)有革縣,“革”與“膈”同音,是說劣酒喝下後熱量只能到膈(胸部)以下。

    第二個梗說的是:三國時期,連年戰爭使從事農耕的壯勞力大量減少,糧食供應緊張。為此,曹操在魏國下令禁酒,不允許私自釀酒、飲酒。好酒之徒就偷偷地造酒飲酒,為躲避官府監督,不直呼酒名,而是用聖人、賢人分別代稱清酒和濁酒,以掩人耳目。

  • 3 # 日慕鄉關

    從數量上看,古人的酒量是很大的。

    比如武松過景陽岡,輕輕鬆鬆十八碗,先不說碗大碗小,人家喝完了可沒有耽誤事,順便還打死一隻老虎,就這酒量,不服不行。

    再看人家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十升為一斗,按照一升一公斤計算,那就是10公斤。。。還能作詩?

    如果你覺得這倆不行,再來個猛的,大俠喬峰:

    蕭峰半月來唇不沾酒,這時女真族人一皮袋、一皮袋的烈酒取將出來,蕭峰喝了一袋又是一袋,意志酣暢。女真人所釀的酒入口辛辣,酒味極劣,但性子猛烈,常人喝不到小半袋便就醉了,蕭峰連盡十餘袋,卻仍是面不改色。

    就這酒量,人家可是面不改色,相信以喬峰的內力,就是拿個酒精檢測儀過去,也是微微一笑,絕對測不出來。

    如果從這些數量來判斷,古人的酒量是非常嚇人的!

    古人的酒量看似很大,但如果從度數衡量,就沒有那麼嚇人了

    宋代以前的酒以發酵酒為主,度數很低,按照今天的計量方法,度數在10-20度之間,也就是比啤酒高點,比白酒差的遠了,與米酒差不多,按照這個度數來個十八碗,對於好酒的網友,說不上什麼困難事,當然,打死老虎另當別論。

    宋朝以後,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始入住中原,由於北方氣候寒冷,高度酒更受歡迎,尤其是蒸餾酒,透過反覆蒸餾提升酒精含量。雖然有文獻認為中國自秦漢時期就有蒸餾酒出現,比如上海博物館就藏有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但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燒酒就是蒸餾酒,可見即使早期有蒸餾酒,也不是主流,甚至有可能不為人知,而元朝統治者真正做到了發揚光大,此後蒸餾酒逐漸佔據中國酒文化的主流,以至於許多人誤以為中國古代喝的就是高度蒸餾白酒。

    這麼一說,大家就明白了,古人酒量大,那都是注水的,而且許多都是文藝作品的描述,誇張在所難免,至於真實水平如何,大家見仁見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哪個省的男人最怕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