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勾弋

    發端於戰國的軍功爵制度,被認為是秦軍戰鬥力強勁的主要原因。秦民可以憑藉軍功改換門庭,擔任朝廷官吏或躋身於有爵的新貴。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格局由此被開啟缺口,無數秦國的布衣之士與山東賓客為了功業富貴而成為虎狼之師的將相兵吏。布衣將相的不斷湧現,為後來的秦漢帝國奠定了基礎。早期軍功爵是商鞅變法時期確定的,分為兩個序列。第一個序列是賜給軍隊中勤雜人員的爵位,由“小夫”和一級公士兩個爵組成。商鞅第二個序列是賜給戰鬥兵的爵位,從二級上造一直到十七級大良造。兩個序列總共十八級爵位,其中二級上造至四級不更都是“卒”,五級大夫及以上都屬於軍官。大約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前夕,秦國把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把十八級軍功爵改成了二十級軍功爵。這套具有秦國特色的軍事體制被靠反秦起家的漢王劉邦集團承襲,直到西漢中前期還繼續發揮作用。但奇怪的是,與秦國鏖戰百餘年的山東六國自始至終都沒能借鑑行之有效的軍功爵制度。為什麼同時期的六國無法以敵為師,反倒是隔代的漢朝能做到學秦之長呢?因為軍功爵制度本來就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軍功獎勵制度。秦始皇離開這些配套措施,軍功爵就形同虛設大多數人對秦軍功爵的印象是:砍一個敵兵的首級,官府就賞賜一級爵位、一傾田產、九畝宅基地、一名庶子(奴僕),可以成為軍吏或官府的吏員。以這個獎勵標準為基礎,秦民按照早期的十八級軍功爵和秦始皇時的二十級軍功爵的次序逐級升遷。看起來很簡明,對以農民出身為主計程車兵也頗有吸引力,但要貫徹這個獎勵措施並非易事。假如沒有其他配套制度,軍功爵制達不到顛覆世卿世祿制度的目標。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之所以頑固,一方面與春秋軍隊的結構有關,另一方面跟政治經濟體制掛鉤。春秋時代以車戰為主,戰車兵是軍隊的核心,由貴族子弟擔任,隨車的步兵由平民充當,他們並不是獨立作戰單位。因為戰車成本很高,幾十個平民家庭才能供養一輛戰車。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充分的條件來訓練戰車兵的作戰技能。在這個背景下,軍功必然優先算在做戰車甲士的世襲貴族子弟頭上,很難輪到平民步兵。戰車兵到了戰國時代,步兵逐漸從戰車的附屬成為作戰的主力,新興的騎兵與趨於衰弱的戰車組成了重要的機動力量。貴族兵跟平民兵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國家才有條件執行統一的立功授爵標準。春秋諸侯採用分封制政體,國君分封采邑給卿大夫,卿大夫對封邑的土地、人口有支配權。朝廷直接控制的土地、人口並不太多,打仗的時候需要徵調貴族封邑的私兵。這個經濟基礎決定了諸侯國需要透過授予貴族世代繼承封邑和官職的特權來鞏固統治。世卿世祿的貴族子弟壟斷朝局,布衣平民很難獲得官職和封邑,往往會選擇成為貴族的家臣。只有國家直接授予官爵和田宅時,布衣之士才能與世襲貴族分庭抗禮。但在分封制政體的環境中,國家並不能保證廣泛的授田。商鞅在變法第一年就開始試行軍功爵制度,按照爵位秩級來重新劃分宗室貴戚大臣官吏的田宅、臣妾、衣服數量。他還制定了秦國宗室子弟沒有軍功就要除去宗室名籍的激進措施。此舉一度引發數以千計的人進京抗議,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不為所動,堅決推行變法。他把地方宗族豪強遷徙到邊城,又幾次帶兵出征,讓許多平民成為軍功新貴。當秦孝公遷都咸陽後,商鞅又推行了田制、縣制、度量衡制等一系列改革,把秦國打造成新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並且完成了鞏固軍功爵制度的所有配套工程。當時的秦國地廣人稀,朝廷掌握了大量土地資源。商鞅在全國實行普遍授田制,按戶授田一傾,並以戶為單位徵收賦稅和安排徭役。他革新的縣制與官僚制度取代了傳統的貴族政治,藉助發達的鄉官體系直接控制生產資料並組織農工商生產。秦弩兵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秦國推行了普遍徵兵制,無論貴賤吏民皆服兵役。為了確保官僚制政體能有效運轉,商鞅還在各縣推行學吏制度,以官辦學室培養文法吏和輕車士等技術兵種。在上述各項制度中,建立普遍徵兵制、提升國家動員能力是商鞅的主要改革目標,普遍授田制和學吏制度是最為關鍵的支柱制度。沒有普遍授田制,國家的編戶民就無法維持生計,必然依附於達官貴人或宗族豪強為生。那麼按戶徵稅興兵的普遍徵兵制就會土崩瓦解。此外,軍功爵的“益田一傾,宅九畝”是在普遍授田制的基礎上進行的。換言之,秦軍士兵在入伍前就有一傾田產,立戰功後進爵一級也是在此基礎上均勻遞增。沒有最基礎的授田,朝廷無法有效開展徵兵工作。學吏制度不僅培養了嫻熟政事的專業文法吏,也把過去只有貴族兵壟斷的戰車、騎兵等技術兵種的作戰技能普及開來。從此以後,秦軍輕車士和騎士更多來自於平民出身的良家子。秦騎兵各縣官辦學室承擔的軍校職能,讓廣大從軍吏民能得到良好的軍事訓練,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普遍徵兵制的發展。秦國各階層都從軍打仗,都按照統一的軍功爵標準考核,以功勞才能為分配資源的依據。故而秦國越戰越強,秦軍進化為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師。假如不是商鞅透過變法完成了一系列的配套工程,軍功爵制根本不能真正穩定下來,很快就會被害死他的復辟貴族推翻。六國也是郡縣徵兵制,但土地政策不支援軍功爵六國與秦國有很多差異,但也存在不少共性。比如,六國在戰國晚期同樣是中央集權制國家,也採用了官僚制、郡縣制和普遍徵兵制,授田制度也一直都有,軍功獎勵措施也層出不窮。六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樣明白振興農戰的重要性,但一個關鍵差異讓六國的農戰根基大大弱於秦國——土地政策。這是六國無從照搬秦軍功爵制的根源。相對於變法徹底的秦國,六國保留了不同程度的貴族政治,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 2 # 坐古談今

    理性告訴我:“軍功爵位制度”說不上主動力,主動力是沒有它就不行。而且通常只有一個。所以,我認為應該是說它是第一動力,但與第二、第三重要多少就不一定了。但作為做了五百年農民的後代,我又認為它在某個時間段內——即秦國統一六國階段所發揮的作用確實是主動力。

    (一)軍功制打破了世襲的公卿壟斷上升的渠道,將一窪死水變成了滾滾洪流

    國家就怕上升渠道狹窄,精英圈(春秋時期所有好處都是公卿的,包括老百姓立多大功都是村社長的)一窪死水,這樣的國家就危險了。真心為國效力的沒幾個。

    人不怕窮,也不怕死,就怕沒有希望或失去希望。前者成為綿羊,後者可能就該變成只要成功什麼都能做的人。

    當久久希望改換門庭的人看到希望後,所爆發的衝擊力那可是難以預料的。這是說的一個人,如果是一個國家內幾百年都沒有希望的絕大部分人,看到了改換門庭的希望,那麼,他們的興奮將會衝破一切阻力。

    比如,商鞅變法前的秦朝,包括晉國在內的一些諸侯國,都是幾姓貴族和王的天下。奴隸不用說了,永無出頭之日。伊尹、百里奚都只是傳說,普通百姓要想成功改換門庭幾無可能。

    統一六國主要靠軍事,因此,軍功爵位是很重要的。上陣殺敵、軍事科技研發、後勤補充這些都很重要。但這些都要靠上進的希望。

    (2)純粹的軍功制配上嚴格的“法”導致秦朝統一後不久滅亡

    但是,作為國家“軍功爵”最後又走上了另一個歪路,直接導致秦朝滅亡。

    秦國用的是怕和吸引力,怕法律的嚴酷、怕丟掉軍功後的懲罰。然而,國家不僅僅是打仗,還有經濟、教育、外交、安定等多種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有多種,人的上進也有多種,國家中還有許多人只想做百姓。

    你用一種思想去管所有人,必然導致大部分人的不高興。秦朝的快速滅亡,某種程度就是這種“軍功爵位”效應,由正效應變成了負效應。

    例如對有軍功者賞,無軍功的呢只有嚴酷的法律了。但問題是,秦朝軍功機會也少呀。這就形成了軍隊懈怠問題,戰鬥力下降。

    再如六國百姓難以接受秦法,秦人自己起初還不習慣,為此還分屍了商鞅,更何況六國百姓呢!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現在美國軍隊的晉升制度和秦國的軍功爵制制如出一轍。美國軍隊裡想要晉升會優先考慮在海外立過軍功、執行過危險任務的軍人,而美國軍人的工資也是在海外戰場的工資比國內軍人的工資高。所以那些依靠巴結上司、只會拍馬屁的人在美軍的體系內是根本得不到重用的。這也是美軍戰鬥力極高的原因之一。

    而秦國也是依靠軍功爵制激勵百姓踴躍參軍,保家衛國、開疆擴土。在往常,各國軍隊裡的軍隊將領都是由貴族組成的,而平民百姓就算立了再大的功勞都不可能得到質的提升。而這樣的的體系久而久之會形成集團化、利益化、臃腫化等諸多問題,也就是沒有新鮮血液補充進來,久了軍隊沒有新鮮的戰鬥力。

    而秦國商鞅變法後確立的軍功爵制就完全打破了這一規定。不論出生、不論錢財、不論地位、不管你爸是誰,只要你沒有立功無論你家有多少錢和權你就沒辦法成為富二代、官二代。而對於下層階級的人來說,只要你有本事你就可以獲得爵位和賞金,有了這一制度窮屌絲完全可以逆襲高富帥。而且不排斥外來人員。

    就這樣憑藉這一制度,秦軍戰力有了質的提升。貴族不再成為稀缺品,而且也為秦國招來許多優秀的人才和將領,這就成了秦軍高戰力的根本,是秦軍聞戰則喜的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2020年2月24日釋出的新款摺疊屏Mate Xs有什麼亮點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