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照片

    民國時期外國在華創辦的高校,基本上是指西方基督教差會在華創辦“教會學校”,在這裡,鄙人先解釋一下教會學校的稱謂問題。

    教會學校,尤其是進入民國以後的高校,這種稱謂不是準確的。理由有三點:其一,在組織上,“所謂‘教會’是指中國本地信徒組織起來的團體組織,它在法律上應是獨立法人,不隸屬與任何國外宗教團體,以此只有由中國教會開辦的學校,才可以稱之為‘教會學校’或‘教會教育’。”而近代史上的基督教學校至少基督教大學大多是由西方差會所創辦,即便大多於二三十年代在中國政府獲得註冊,但在根本上始終由西方差會及相關組織控制,直到1952年院系調整基督教學校解散。其二,基督教與教會內涵的範疇有所不同,所以基督教相對於教會這個宗教實體組織,更能反映這些學校在近代史中的特徵,在解釋近代差會所辦學校的變化時也更具彈性。其三,在英文文獻中,尤其是大學都是“Christian College”或“Christian University”乃至“Protestant University”,而基本沒有出現過諸如“Mission University”或“Church University”之類的稱謂。

    因此,鄙人認為基督教大學來代替以往學界通用的教會大學更為妥當。

    從根本上說,基督教大學是基督教教育傳教的一個平臺,其最終目的在於實現“基督化中國”,然而這些基督教大學既具有基督教背景又處於中國情境中,而且又是具備現代教育功能的,同時在立案後又隸屬於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大學。那麼,這些民國時期的基督教大學有什麼特徵呢?可以概括為三點:第一,始於傳教,歸於世俗。基督教大學由西方差會出資創辦和建設,其所有權屬於西方差會,如同佈道傳教和醫療傳教一樣,是傳播基督教的一種方式。所以,在二三十年代非基運動和國民政府立案要求之前,傳教是這些學校的核心工作。然而,在國民政府的強制和民族運動的打擊下,神學院被剝離出來,世俗教育成為其主要工作,併為中國培養了大量人才。第二,專業性強,世界水準。因為西方差會的統一協調,大多基督教大學在學校的教育專項方面都做了分工。比如金陵大學的農科教育、齊魯大學的醫科教育等,都是當時中國最接近世界水準的,超過大多數國立大學的水平。第三,社會服務水平高。基督教大學最終目的還是傳播福音,所以在大學教育的同時,大力推行社會服務,接近民眾。比如,齊魯大學設立醫院(今齊魯醫院)外,還創辦廣智院(類似博物館),進行普及現代科學知識等;金陵大學設定農科專業,從事鄉村建設,等等。

  • 2 # 依沙冰橙

    有的人說,民國時期是中國大學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

    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民國就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還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說一些學校建於民國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民國。其中既有私立也有公立,既有教會學校也有職業學校,起點很高,一開始就以世界現代教育為標準,培養了無數的國家棟梁之才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如此短的時間內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這在世界教育歷史上都是奇蹟。

    其中,有13所基督教或天主教會創辦的大學,稱得上當時的世界級大學。它們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等。這些大學直接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示範與導向作用,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知識界的精英,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深遠影響,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非常遺憾的是,在1952年院校大調整中,這些教會大學逐漸融入其他大學,它們的名字也隨之成為時代的記憶和歷史的一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四面迎敵,為什麼普魯士能統一德國,而魏國卻不能統一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