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馬拉松賽這麼多猝死的情況?怎樣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
17
回覆列表
  • 1 # 粱薯張填越借

    運動性心臟猝死的發病機制可能是:人體在進行緊張激烈的運動時,體內代謝速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時易出現心肌缺血缺氧,缺血若超過半小時,有可能發生心肌缺血壞死,直接導致心臟驟停,從而使運動者發生猝死。

  • 2 # 日思夜想暴富

    近幾年的馬拉松因為人們生活條件好了起來,所以遍流行起來。但是現在身體整體素質並沒有提高,馬拉松對身體整體要去比較高,所以會有很多猝死的現象。現在的高中生,特別是河南的山東的,幾乎都是每天早上天不亮到學校,晚上十點半才放學。一坐一天根本沒有時間鍛鍊。所以想要降低這種現象的發生率,就應該從年輕人入手。

  • 3 # Bigger體育

    因為你不瞭解自己的身體!作為一名跑步愛好者,你瞭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嗎?瞭解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有正確的評估,既能弄明白自己是否適合參加馬拉松,也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

    馬拉松作為一項長跑運動,賽前的體檢篩查工作至關重要,瞭解自己的身體是否適合參加長時運動,很多馬拉松的組織者為提取參賽者身體情況、保障參賽者的安全,提出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人員不建議參賽。

    1、先天性心臟病和風溼性心臟病患者;

    2、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

    3、心肌炎和其他心臟病患者;

    4、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律不齊者;

    5、血糖過高或過低的糖尿病患者;

    6、其它不適合運動的疾病患者。

    實際上,即使是小毛病也要向醫生諮詢小毛病是否影響馬拉松比賽、是否可以參加馬拉松。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功課,也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的一種負責。

    “跑馬前最好有專業的訓練,再去參賽。”馬拉松賽前進行科學的訓練,用科學的訓練完成對自己身體的感知力,不要以為馬拉松只是一項簡單的跑步運動,只要邁開腳步使勁跑就行了,任何一項運動都需要科學性的指導系統性的訓練。“沒有健康的身體,所有的都為零。”瞭解自己的身體,才能守護健康。

  • 4 # 新聞晨報體育

    關於馬拉松與猝死,你首先要知道的是,馬拉松導致的猝死人數微乎其微,馬拉松死亡只是極小機率事件。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從登山、游泳到徒步、騎車等其他運動,每年導致的猝死或死亡人數都遠高於因馬拉松致死的個位數;哪怕是開車、坐車、走路、上班、吃飯、睡覺這些低強度的日常活動,每年也會導致成千上萬人暴斃,但有誰會說這些活動很危險呢?

    美國的Runner‘sWorld網站曾刊文指出,數十年來大量相關研究的結論非常相似:馬拉松參賽者的死亡率約為15萬分之一;死因多為先天性心臟缺陷(35歲及以下)或動脈堵塞(35歲以上)導致的心臟病發作;半馬死亡率為全馬的40%。

    避免馬拉松死亡,無非從兩方面入手:賽事主辦方和選手個人。從選手個人的角度看,當然是儘量做到了解自身狀況,量力而行。有條件者可以監測比賽過程中的心率,所有人都應隨時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警示訊號。

    綜觀這兩年中國馬拉松賽事的六位死者,他們有幾個共同點:年輕,平時身體不錯;除一人外均為男性;參加半馬或10公里專案;倒下處距終點5公里以內。

    年初因港馬死亡的吳姓選手是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喜愛足球等運動。

    去年昆明半馬死者小馮是高校學生,中學時期每週都從20多公里外的學校跑回家中,平日也進行長跑鍛鍊。

    珠海馬拉松猝死者為方勇特種兵出身,身體素質極好,熱愛戶外運動。

    或許年輕和男性的特點導致了好勝心,平時身體不錯造成了過度自信,而參加中短距離專案和比賽經驗缺乏,可能使他們不懂得像經驗豐富的全馬選手那樣,知道你必須為30公里後的“撞牆”階段留有餘地。

    對我們業餘跑者而言,任何一場比賽或任何一個成績目標——哪怕是世界大滿貫賽事,全馬跑進4小時、3小時或波馬達標,都不值得為此付出受傷的代價,更不用說拿生命去冒險。畢竟咱們多數人跑步的初衷是為了健康和快樂,而不是虛榮和炫耀資本。

    而從組織者的角度看,能做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兩點:保證補給,保障急救措施。

  • 5 # 醫患家

    馬拉松賽出現這麼多猝死的情況,屬於醫學上的運動性猝死。所謂運動性猝死,是指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即刻出現症狀,6小時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死亡。目前也有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

    人類歷史上第一例有據可查的運動性猝死可追溯到公元前490年。那一年,希臘軍隊在雅典附近的軍事重鎮——馬拉松與入侵的波斯軍隊展開了一場決定希臘命運的激戰。希臘軍隊大獲全勝後,青年士兵菲迪皮德斯奉命跑回雅典報告勝利的喜訊。但是,當他跑到雅典時,他只喊了一聲“我們勝利了”,便倒地死去。為紀念菲迪皮德斯,“馬拉松”長跑運動誕生。

    運動性猝死的原因

    發生運動性猝死者大多本身就有心臟或血管方面的疾患。絕大多數運動性猝死是由運動誘發潛在的心臟疾病導致的。心源性猝死不是由運動這個單一因素導致的,而是由運動和潛在的心臟病共同引起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所致。去年發表在《J Am Coll Cardiol》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專家對1994至2014年間突然死亡的357名運動員進行評估,其中42%死於心律失常性猝死綜合徵(SADS),40%的運動員有心肌病變,5%存在冠狀動脈異常。

    運動猝死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只是病人自己不知道而已。潛在的心源性疾病患者的劇烈運動,是運動性猝死的主要誘因。對於年輕運動員來說,最常見的心臟病是肥厚型心肌病,佔所有心源性猝死的36%;其次為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佔17%~19%;再其次為特發性左心室肥厚,佔9%~10%;其他比較少見的病因包括主動脈破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動脈瓣狹窄、長QT綜合徵、二尖瓣脫垂、心臟震盪、預激綜合徵和冠心病等。而在年齡大於35歲的較年長運動員中,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見原因,所佔比例高達73%~95%。

    運動性猝死的預防

    1、對所有參加競技運動的人定期進行常規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動態心電圖等相關檢查,特別是有猝死家族史的所有血緣關係成員及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男50歲,女45歲)者。除做上述檢查外,必要時做心肌電生理及相關基因篩查,以儘早發現隱匿的高危患者。健康評估對專業的和非專業運動員同等重要,透過系列檢查可使運動性猝死減少80%。

    2、運動性猝死重在是否有急救的應對措施。多數心臟病發事前都毫無徵兆,如果發生運動性猝死後立即有專業的急救人員進行心肺復甦,特別是自動體外除顫器的及時除顫,能挽回很多猝死人員的生命。自動體外除顫器在國外重要公眾設施已廣泛投放,可挽回很多猝死人員的寶貴生命。關於心肺復甦,美國最新的2017AHA急救指南已明確指出,“1、對於院外心臟驟停的成年患者,不管有沒有呼救,未經過培訓的旁觀者都應在排程員指導下或自行進行單純胸外按壓的心肺復甦;2、對於院外心臟驟停的成年患者,推薦經過單純胸外按壓心肺復甦培訓的旁觀者進行單純胸外按壓的心肺復甦;3、對於院外心臟驟停的成年患者,推薦經過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心肺復甦培訓的旁觀者對其同時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門上翻的母豬有什麼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