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山三國
-
2 # 尹禾
先說一下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察舉制
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確立。文帝的兩次詔舉,明確訂立了舉薦制度,有了科目,有了考試辦法,也分出了等級,這標誌著察舉制度正式形成。察舉制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代察舉的標準,大致不出四條,史稱“四科取士”,《後漢書?百官志》注引應劭《漢官儀》說: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四科取士大約起於西漢,下迄東漢未改.不過有時單舉其中的一二科,或全舉四科,均有詔令臨時規定.察舉的標準雖僅有四科,但察舉的具體科目卻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通常指經學)以及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等臨時規定的特殊科目。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實授官職。上述察舉諸科,實際上分為歲舉和特舉,歲舉是常制,特舉由詔令臨時規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的制度。漢代選官以“鄉舉裡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里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是,輿論評價一旦與仕途沉浮相聯絡,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所利用。
曹操19歲使被舉孝廉,同年劉備拜盧植門下開始學習,但一直未被舉薦。可以說從起步開始,曹操就是贏在起跑線上,而劉備,不出意外,再過個十年八年等同學們混好了,也會提拔提拔他的。
再說家世,曹操雖然不算名門之後,名氣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紹,但是好歹也是“宦官之後”,各位看官沒看錯,就是宦官之後,因為曹操的父親被過繼給宦官曹騰,此人雖是宦官,但擁有漢桓帝有功,可謂是位極人臣,官聲也不錯,藉著這個路子,曹操的父親曹嵩也算飛黃騰達、財源廣進,官至太尉,朝廷三公之一,曹操可謂標準的官三代。而劉備呢?大家熟知的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這可沒什麼技術含量,即使是真的也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中山靖王劉勝,簡直就是一匹大種馬,一生120多個兒子,相隔二百多年,血緣估計清淡的很。劉備家境清寒,這是眾所周知的,拜盧植為師還是家裡的叔叔資助他的。
再說兩人才學,其實還真沒啥過人的才學,不過兩人年少時都是非常之人。曹操年少時不喜歡文學、不願意讀經史,唯獨喜歡兵法。曹操的父親對此十分氣憤,一度不想繼續扶植曹操,在當時算是比較另類的。但是要說另類,曹操還是趕不上劉備的,因為劉備喜歡的更偏門,他喜歡臭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劉備同樣不怎麼愛讀書,偏偏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每次出門見人,都要將自己打扮的十分華美。在我看來,曹操的愛好應該是興趣使然,確實喜好兵法。但是劉備的愛好...我覺得屬於帝王術的範疇,因為他不是簡單的臭美,而是熱衷於禮法,這在古代,除了主管禮儀的官員,就只有一類人需要會這種東西,那就是皇帝。
最後說兩人的性格,按照普遍的瞭解,曹操性情暴戾,劉備為人和善。但是這都是兩人成名之後大家對他們的看法。這是兩人在亂世中鍛煉出來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那麼如果在治世呢?這就要參考兩人髮際之前了,曹操在擁兵自重之前,曾官拜洛陽北校尉,為官剛正不阿,賞罰分明,不畏權貴,但是手段異於常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種性格,在治世也算是能臣的胚子。難怪當時知名“月評人”許昭評價他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至於劉備,除了三國演義各種渲染他的仁義,沒有其他過於明顯的性格特徵,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安喜縣尉,相當於公安局長,在此崗位也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功績,不過也許是因為亂世的原因,而且呆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沒凸顯出他的才華(三國演義裡演的受民愛戴的橋段並沒有什麼依據,在這裡就不提了)。
好了,分析完兩人所生活朝代的選拔制度,兩人的家世背景,兩人的能力和性格。問題就很清楚了。作為標準的官三代,曹操年少時就已經步入仕途,並且政績斐然,所謂朝中有人好當差,對於曹操這種實幹家來說,家族勢力使他如魚得水,即使是在治世,也很容易展現自己的才華:劉備15歲師從盧植,盧植是很厲害,名氣也大,但是學生多的很,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都很照拂,即使有,也不會是劉備這種不愛學習專愛臭美的學生,劉備性格手段在亂世很容易吸引人才,但是在治世,統治者不會允許一介臣子行帝王禮儀、施展帝王的御人手段,所以劉備如果老老實實等著混的好的同學提拔他,還有一線為官希望,至於能走多遠,真是未可知。
-
3 # 讀歷見聞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小到個人,大到時代,非有逆挫不能“歌也有思、哭也有懷”。“不得其平”時代的精彩永遠只出現在後世的記敘中,而和平年代的可貴與實惠,則真真切切地存在於當時之世最廣大民眾的真實生活之中。在和平年代的土壤中,不存在英雄、梟雄、奸雄……成長的養料!這並不是曹操、劉備之流大機率無所作為的問題,而是生活於其時其世的廣大民眾的根本性需求是安穩平和的生活,而不論是劉備的“寬厚”,亦或是曹操的“奸詐”,都遠非民眾所需。
在和平年代,時代不需要“曹操”,民眾對“劉備”也無額外的訴求。和平環境下不需要政治明星,也不需要救世英雄。和平之下的治世者,就如一句詩“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兒已經飛過了”。反過來,如果曹操、劉備這樣的治世者的存在感超乎尋常地強烈,那麼他們所處的時代多半不得其平,他們治下的民眾多半不得其安。在唯恐天下不亂的歷史記述中,和平年代無史事,太平歲月無可記。一切皆潤物細無聲。
一個時代的和平與動亂,就如同幸福與不幸,幸福的生活寫起來似乎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生活反而能輕而易舉地寫出各種各樣的花來!這就是因為和平時代拒絕曹操、劉備這樣的“精彩分子”,拒絕曹操、劉備這樣的人有過分出彩的人生。和平是一種普惠,而亂世則是以大多數人的苦難,來堆砌極少數人的精彩。
曹操在和平年代被人視為宦官,十宦官張讓也沒交集,跟的何進,袁紹也不看好曹操,曹操那時方案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不過沒用,曹操怎麼改變,劉備的張飛小弟到處惹事,而且劉備絕對像督郵說的絕不參合進去,沒有大樹沒仕途,在和平年代劉備又怎麼成事請大家回答,這是按三國演義來說,還有關羽犯過命案,在和平年代關羽也必死無疑嗎?請大家回答?
回覆列表
一般而言,亂世是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出身啊,人品啊,實力啊,這些都不如天下時運重要。草根朱元璋,流氓劉邦,農夫劉秀,人渣朱溫,匈奴劉淵,等等。沒有亂世,他們可能一輩子不會出頭。
下面我們就題論題,以曹操劉備和張飛關羽為例,做一個平世的揣測。
如果天下不亂,曹操也不會被埋沒。青年曹操正義感比較強,總喜歡胳膊擰大腿,和腐敗勢力過不去,導致他仕途不順。但曹家得益東漢末年有買官制度,曹操的爹曹嵩就買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而曹操本人在董卓入京前就憑藉實力已經是西園八校尉之一,再加上雄厚家財,前途還是光明的。搞不好就能讓曹家出個二世太尉也說不定。
劉備估計是不太可能割據一方了。鞭打督郵更是體現了他性格的衝動,官場可能不順。但憑著盧植學生的身份,公孫瓚同學的身份,在幽州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中層官員。如果再發展,有可能與陶謙相似,在征戰四方後獲得一個刺史之職。
關羽的確是個亡命徒,但並不妨礙他有作為。幷州幽州時常有戰事發生,憑藉本領,地方軍官也是能混出些名氣的。就算無緣中郎將也能到校尉吧。
歷史上的張飛出身鄉紳,家境比關羽好太多。如果沒有亂世和歷史線,他是最難揣測的。他的選擇非常多,種田,經商,出士,從軍,義兵,甚至叛亂。
還是那話,有沒有作為還得看時運,有時候一個突發事件可能就讓一個小人物成名。項羽自刎後獲得屍身的楊喜,成為千年名門楊家的祖先。擒住關羽父子的馬忠,成為演義中東吳的猛將。
歷史沒有假設,也不好推演。按理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只不過埋的深淺不一樣罷了,埋太深一輩子也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