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書法小白,求指教!
3
回覆列表
  • 1 # 卯卯12

    個人認為最好一樣。學習書法如同在一條路上行進。臨摹他人的字帖,就如同一個初會走路的兒童在一條陌生的路上行進,那些在成人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需要兒童一點點認識的。比如路面的凹凸程度,決定我們抬多高的腿,腳落地時用多大的力。面對一個水坑是繞過去還是有能力一步跨過去。同理學習書法的時候更多是練習熟悉能力,在不斷的熟悉過程中體會凌駕的能力。在不斷的臨摹過程中包括自己的手腕的運力,包括對字的整體結構的認識等逐漸變得不再生硬。開始去發現字的美感在哪裡,藝術感在哪裡。其實書法最後的境界也就是隨心所欲,可以做到不為教條所限制,但卻不脫離書法應有的法。但是在這之前需要遵守這些教條,只有完全理解他之後才能去超越他,在法這張網上任意闖蕩。

  • 2 # 應作如是觀

    如果跟貼寫的完全一樣,還需要臨摹嗎?

    作為一個書法練習者而言,臨摹字帖只是方法,臨摹的和字帖一樣是目標。最開始的臨摹,並不需要和字帖一樣,甚至最後的時候也不一定要和字帖一樣,所謂書法大家,便需要自成一家,如何和字帖上寫的一樣,充其量只能算一個寫字好的人。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說,和字帖寫的一樣已經很好了。

    臨摹字帖的時候,既需要一筆一劃,也要一蹴而就。一筆一劃是要求臨摹的人對於每個字的筆劃都認真用心的去臨摹,力求和字帖一樣。一蹴而就是要求臨摹人在臨摹字帖時不要看一筆寫一筆,而是應該一氣呵成,一個連貫起來,中間不要停頓。這就像小說中練習高深的功夫一樣,需要在心中臨摹出一個樣子了,然後再落在紙上。

  • 3 # 聞是文化

    聞是書畫

    臨帖與創作臆說

    —劉波

    關於臨帖,老先生們常講要先學一家,打好基礎,再學百家。我常想,臨好一家的標準是什麼?是時間嗎?肯定不是,臨了50年的未必比只臨了5年的像。更何況以寫得像不像為標準,那永遠也沒有最好的時候,就像數學中的極限一樣,臨帖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達不到與原帖一模一樣。從另一個角度看,臨帖水平的高低和創作水平的高低是不能等同的。

    對古人的學習,我是個見異思遷的人,臨習法帖,經常朝三暮四,常見的帖我或多或少都學習過,但從沒有把握住一家長久地深入下去。雖然我臨帖較雜,但對自己喜歡的法帖,還是經常細心揣摩,對孫過庭的《書譜》、王羲之的手札、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下工夫尤多併成為構築我創作體系的基石。

    臨帖要有明確的目的,這個目的直接指向創作。對《書譜》的學習,我的著力點是學習用筆。用筆的豐富性是書譜的最大特點,臨習時,要注意每一筆的起、收、轉等動作,多體會、多琢磨,以達到筆筆形似。在用筆上有很多理論書,有的說得神乎其神,雲裡霧裡,看多了被忽悠得不知如何下筆;有的機械分割,把用筆作慢鏡頭分析,理解不好可能為一筆的寫法白忙活半天,容易走火入魔。

    《祭侄文稿》打動我的地方是他的通篇佈局與謀勢的能力,即章法上的問題。《祭侄文稿》是與當前書法創作最接近的古帖,臨習時要注意線條字形的長短粗細、用筆的輕重徐疾提按頓挫、用墨的濃淡乾溼,體會書寫的節奏。

    對大王的手札我注重的是氣韻。氣韻是一個很難說清的東西,一群美女裡最出眾的那一個一定是氣質最好的,同樣,一堆高水平作品中最能打動你的肯定是韻味最足的那一件。但氣韻必須有物質的支撐,所以對王字的學習,要琢磨筆畫構成,體會文人瀟灑閒逸的書寫心境,如同演戲,要入戲,入戲才能追求神似。

    臨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作。

    當前的書法創作,很多是以展覽為中心的,這是我們不應迴避的一個話題。

    從2002年冬天起,我對小字行草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我的小行草創作以絹或泥金紙為主,這樣的材質容易表現出用筆的效果,同時,書寫時筆與材料之間的摩擦力適中,容易體會出揮灑的快感,但這些材料也有缺點,就是墨色變化不豐富。

    這幾年展覽作品極為重視墨色的變化,但我感覺對墨的質量要求反而降低了,新墨也好宿墨也罷,甚至一些寫標語的墨汁用起來也有自己的特色。我常用的是嶗山墨汁,多用來寫標語,大玻璃瓶裝,2斤重,價格和普通的瓶裝水相同。這種墨汁有一個好處,就是膠少墨稀,倒出來就能用,十分適合懶人。一些中高檔的墨汁、墨塊我也用過,感覺大部分品牌的價值大於實際的價值。

    筆在創作時的作用僅次於人的因素。同一個人,選用不同的筆,出來的線條是不一樣的,線條不一樣帶來的是作品韻味與風格的不同,而正是這些不同,可能就是在展覽中打動評委和觀眾的地方。我在創作作品時經常換筆,有時用加健的狼毫,筆鋒硬得很,線條剛健,乾淨利落。有時用較為柔軟的羊毫,筆鋒含蓄,線條有血有肉……草書展和蘭亭展獲獎的冊頁就是用不同的筆書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

    在選擇書寫內容時,我一般不寫太熟的詩詞。太熟的內容在書寫時容易流入油滑,導致用筆缺少節奏,從而減弱作品的感染力。我一般選取古人的書論、題跋、筆記作為書寫內容,這些文字句子長短不一、字形繁簡方面變化也較大,在創作時能夠藉助內容自由發揮,產生較強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太生的內容也不好,用筆容易遲滯,我一般是先打一遍草稿再正式創作。

    在創作時有一個意在筆先的問題。對這個“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提前構思章法、字法等。我在書寫時,腦子裡想的是古人法帖的形象,想象法帖的字法、墨法,想象開合避讓,想象起伏急緩……這實際上就是進入一種創作狀態,以達到忘我的境界,自由揮灑,一任自然,不計工拙。如果在創作時邊寫邊去想每個字的字形、線條等,往往會顧此失彼。對於作品中的字的變形,不能刻意地變,刻意變形的字在作品中往往不和諧,而作品的整體和諧是作品能否上一個層次的重要標誌。因此,變形要自然,是在書寫過程中感情宣洩的真實體現,是行筆意到之時線條的自然流露。

    總之,在書法的臨帖與創作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做法,適合自己的最好。

    ì

    延伸閱讀:書中五要之二:臨

  • 4 # 薪火之路傳薪火

    一、臨帖是學書的第一步。

    對於學書法的朋友而言,“帖”不僅是依據,更是榜樣,即參照物。先繼承再發展。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臨帖儘可能“像”帖是第一位的。正所謂:學誰像誰,這也是學書者的基本功之一。以此鍛鍊並提升自身觀察能力(大小,遠近,高低,寬窄,欹正等特點),模仿能力,以及控制毛筆的能力(使轉,提按,快慢等技法)。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給自己儲備綜合能量,只待由量變到質變。

    二、臨帖是寂寞的,亦是清洗自我的過程。

    很多人寫書法總想速成,想找秘訣,找捷徑。因為寫書法是寂寞的,需要功力,需要心血,需要時間,正所謂鐵硯磨穿。對於時下很多浮躁的人而言,是不可能下這樣的苦功夫的。

    臨帖是在和古人用心對話,神與物遊,敬畏先賢的心路體驗,更是向先賢學習,繼承其優秀技法與文化思想的探索研究歷程。逐步由形似到神似,由神似到迴歸自我。個人體會是:品遍百家帖,方得字真如。閱盡狂與怪,羈心又返樸。以下亦是個人小感悟,供參考。

    書法不是所謂的風雅

    也不是百無聊賴的打發

    一筆一畫是感知世間的次第

    墨香浸潤勝過俗世的浮華

    寂寞 如無香真水

    靜靜滋養心靈那朵聖潔的花

    ——安書楷《愛上書法》

    其他建議:要學好書法,且從書法中得以昇華,應先從熱愛漢字文化開始。培養對書法持久的熱愛之情。寫書法如修行,不是一時,也不是一段,而是一生。

    把字當人看。誠心感悟,交流。字不是冰冷的筆畫,每一筆都是感受中華先祖的智慧,每一篇都是讓華夏文明薪火相傳。在書法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體會書法。歸根結底,寫得是自心。你苦苦尋找的,是內心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女生一個月3000,租房住,但是想買一兩千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