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yb大橘為重

    一、“西風壓倒東風”,聖誕節為何來勢漸猛 近年來,

    以聖誕節為主打菜的洋節攻勢越來越猛,而中國傳統節日相對於洋節則越來越冷清。

    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年輕人一提到過聖誕就眉飛色舞,而傳統的農曆春節卻越來越覺得“老一套、單調、冷靜、越過越沒意思……”。

    聖誕節這種咄咄逼人的局面的出現有其特定的原因:

    1、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來越多的華人過聖誕節,是國家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徵。經濟越發達,居民收入越高,居民的物質基礎就越雄厚,對閒暇的追求也就越強,假期和節日就越多。

    2、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西方強勢經濟的作用 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大量的歐美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為數眾多的西方人到中國工作和旅遊,西方的很多傳統習慣也被更為廣泛的帶入併產生深遠影響。 聖誕節在中國日漸盛行,經濟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中國這樣一個根本沒有基督教傳統的國家,聖誕節這麼風靡,西方的經濟、文化的相對強勢起了微妙的作用。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地區興起過聖誕節的歷史比中國要長,主要就是因為經濟更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的擴散和傳播。

    3、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對聖誕節形成了特殊定位 春節是華人習慣了的重溫親情的時間,講的是團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時間,居民只想著舉家出遊,或乾脆休養生息睡懶覺養精神;而對於聖誕節為代表的洋節,中國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義,已經把它變成了聚會瘋狂開心狂歡的盛宴了。如果從民俗學的角度上說,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強調團圓,因此對於很多青年人來說反倒顯得是一種負擔,而西方的節日大多帶有狂歡的色彩,聖誕節更像是為自己過的。對於崇尚個性、追求時尚的青年人來說,洋節日更加能夠張揚一種自由的心情。

    4、商家和媒體推波助瀾的宣傳 商家和媒體從各方面推波助瀾的宣傳攻勢引領了普通大眾對節日的幻想和渴望,從而產生出波瀾壯闊的聖誕節大軍。正如現在的國慶黃金週,民眾本來不一定非要出去旅遊,但當大環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行為的條件,當媒體和商家又做好這樣一個“美麗的”陷阱後,民眾就不得不往裡面跳了。當然,讓更多的人跳這種陷阱並無壞處,這也是一種節假日經濟。

    二、中國聖誕節消費的特徵 聖誕節作為一種舶來品,在中國有其特定的適用主體和時空條件。

    從當前來看,中國的聖誕節消費存在以下特徵:

    1、聖誕節消費的主體是青年人 調查發現,70%過聖誕節的人為38歲以下的青年人,而他們中的45%都有相當的經濟實力。 學生和一些比較開放的、直接與腦力相關的行業的從業人員是聖誕節的主要買單者。學生能夠迅速接受新鮮事物,而一些比較開放的、直接與腦力相關的行業,比如網路、商務、教育等等,容易接觸到外來的新事物,在這些行業中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就被職業帶進了平安夜,其中突出的是外企白領階層。

    2、發達開放城市是聖誕節消費的集中區域 一個城市是否過聖誕節,怎麼過聖誕節,這與城市的文化構成、經濟發展、開放程度緊密相關。在北京、上海、廣州這種發達開放的城市,聖誕節已經成為尋常百姓都知道的洋節日,但是西北一些內地城市平安夜的熱鬧空氣十分稀薄,尤其是一些經濟並不發達的中小型城市,聖誕節形同虛設。再到城鎮、農村,聖誕節更沒有蹤跡了。

    3、聖誕節娛樂消費時間集中於平安夜 因為沒有假期,所以慶祝活動100%都聚集在夜晚進行,忙碌了一天的學生、白領,這些活躍在時尚前沿的人群,都趁著這個機會好好放鬆一把。因為聖誕節也是“第二個情人節”,所以高校裡的學子們最為熱衷於此,尤其是那些熱戀之中的情侶,都會選擇在平安夜裡聚眾狂歡。同樣因為沒有假期,聖誕節完全沒有闔家團聚的意義,聖誕節也就止於聖誕夜。

    4、聖誕節娛樂消費強調其特有的情調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喜歡聖誕的年輕人的理由是“因為浪漫”、“是一個快樂的藉口”等等,其實他們喜歡的是的聖誕節特有的一種情調。 消費者對西餐廳、酒吧、咖啡館和迪廳情有獨衷,據新華社報道,2002年聖誕平安夜,廣州市幾乎所有的西餐廳、酒吧、咖啡店都人滿為患。另據統計,上海城裡70%的14-30歲的年輕人在平安夜選擇走出家門,狂吃狂歡,其中90%的人會選擇像JJ、紐約客等可容納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廳,去參加通宵達旦的化妝舞會,發洩旺盛的精力。情侶中則有88.3%去排場不大的西餐館享受一頓浪漫的西餐。年輕人嚮往的是在節日的氣氛中,感受到他們所向往的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另外一種文化氛圍。

    5、聖誕節禮物不可或缺 在聖誕節互贈禮品,很有人情味,對人際關係也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因此聖誕節禮物被青年人認為是不可或缺的。對於聖誕賀卡,電子賀卡正在對傳統賀卡發起強有力的衝擊。

    三、商家的聖誕節對策 針對中國聖誕節消費的特點,相關商家應該認真研究這一市場,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出準確的定位,

    以在中國的聖誕節消費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1、因人而異,為不同消費主體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學生因為沒有收入而個體消費能力有限,但是由於學生數量眾多,對聖誕節的認可度又相對偏高,所以學生市場龐大。考慮到學生的群體性,餐飲娛樂服務商家應準備較大規模場地,同時不要設定高的進入價格,內部服務可以拉開檔次,但是必須以大眾價格為主,薄利多銷對於學生群體最為適用。針對學生的聖誕禮品則要充分考慮同學、情侶、師生等之間的互贈需求,而價格也不宜過高。 白領階層收入水平較高,從而可以以較多的支出來獲取較多的個體服務,他們是高檔西餐廳、酒吧和咖啡店的主要服務物件,也是高價高質聖誕禮品的購買者,產品和服務價格不菲沒有關係,但是必須要保證高的品質。 老年人和兒童這兩個群體屬於潛力群體,如果商家對其市場需求有把握,可以進行試開發,家庭消費也是同樣的情況。對於這些特定群體,有市無價可能是一種真實的現狀,商家進行開發可能會有意外收穫。

    2、因地制宜,把握好市場規模 由於中國地區間發展和開放程度的差異,各地區各城市之間在聖誕節消費規模上是有差異的,商家要合理估計自身所在地的市場規模,切不可盲目求大。

    3、相時而動,重點放在聖誕平安夜 因為中國聖誕節娛樂消費時間集中於平安夜,所以商家要有目的地擴大平安夜的服務規模,增加平安夜的服務種類,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禮品經銷商要注意庫存問題,因為聖誕節當天後,在中國聖誕禮品很難再找到買主。

    4、認真研究西方聖誕節風俗,烹飪地道“聖誕大餐” 聖誕樹、聖誕大餐、聖誕Party、聖誕帽、聖誕襪、聖誕卡、報佳音、頌歌、聖誕老人以及聖誕禮物,所有這一些構成了西方聖誕節的完整風景,消費者所需要的也正是這種綜合的效果,商家應該充分考慮這種需求,以地道的“聖誕大餐”滿足消費者。

  • 2 # 依旺情深1

    《真以為管不往你們嗎?》。近期有些藝人什麼丹啊,什麼髒啊,什麼冰啊,抱怨受到"網路暴力"了。一副委曲的樣子,可這些藝人們知道嗎?你們在舞臺上明目張膽對我們觀眾進行藝術汙染,傷害了我們的視聽,越過了我們的道德底線。藝人要有藝德懂嗎?缺乏藝德的人必須要用網路暴力予以反擊,因為法律沒辦法制裁藝人的藝德缺失,而觀眾又不堪忍受藝德缺失對自己的傷害,且又處於劣勢地位,唯有網路暴力這種反擊方法才能使藝人們重拾良知!袁立事件說明了網民對演人道德缺失及對資本利益集團的正面反擊。看看全社會近40%的離婚率,與藝德缺失演員的行為及舞臺展示的形象有著必然的聯絡,多少個家庭破碎了,多少個單親兒童在掙扎。百姓需要一片淨空,社會需要一股清流!

  • 3 # 雅沫216

    感覺華人過分的注重外國的節日,有點崇洋媚外,聖誕節有什麼可過的!現在太多的年輕人喜歡過聖誕節,以至於現在的好多10後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聖誕節,而不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應該讓小孩子多多的接觸和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學英語,家長不能忽視的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