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喬海波日記
-
2 # 3歲的蛋蛋
大年三十直至正月十五,在我們地方是傳統的新春佳節,人們相互拜年祝福新年。元宵節則標誌著春節實質性的結束,因而特別隆重。從正月十三開始,在幾個傳統鄉鎮如磐安鎮、安遠鎮表演傳統社火表演,最吸引人的是高臺表演。找幼兒扮演歷史人物,放置在特製的腳手架上,高大約5米,用車拉著沿主街道一路行走,觀者如潮。直至正月十四日中午開始,由縣政府主持,全縣秧歌社火集中在縣城主街道上展演,稱得上是人山人海,為全縣一項盛事。十五日元宵節,縣城所有燈光全部開啟,行道樹上張燈結綵,在新廣場另有燈謎活動,人們一邊觀賞燈光秀,一邊猜燈謎,不失為一間雅事。
-
3 # 喃鳳不曦
首先會吃湯圓
其次會有猜燈謎的活動
熱鬧一點的地方會有扭秧歌、踩高蹺、舞獅子的活動表演
-
4 # 謀略秘籍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完完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走百病 武漢肺炎驅散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裡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
5 # 勼湁勼
我是青島這邊,每年我們家都是早上吃湯圓,晚上放鞭炮 吃餃子。也有湯圓跟餃子一起煮的,湯圓代表日 餃子代表月 合起來明 寓意明天會更好。希望疫情早點結束,都能回到家裡跟家人吃頓團圓。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
6 # 手扶托拉斯基681
老家的正月十五有放燈的習俗,機油加木屑拌好了在大道上隔一段放一小堆然後點著了。
吃餃子放鞭炮,晚上看燈會。各個機關單位都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彩燈。
-
7 # 享受生活美麗人生
廟會,趕大集,耍龍燈,耍獅子,放煙花,吃元宵,不管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穿著新鮮乾淨的衣服都去趕廟會,看熱鬧。晚上看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放煙花,很是熱鬧
-
8 # 愛惠寧澈
我們這屬於皖北地區,主要是麵食為主。
以前主要是做十二盞面燈,代表十二個月份。這個燈呢是一個圓柱形的,裡面有個洞需要蒸之前捏成型,然後上鍋蒸,蒸好了就放在存糧食的地方或者正堂上面,每一個房間都有,用棉花放香油就能燃燒。
還有一個是屬相,家裡面肯定屬相不一樣的,都需要做一個,保平安的。與此同時還有以前打麥子的草垛子也要做,做的越大寓意明年有好收成。
還有一個屬相幾乎家家都需要做的就是龍,因為十五過後有一個二月二需要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呢就是把之前蒸的面龍放在鍋裡煮放些調料青菜就吃了。意思就是龍遇水昇天了。寓意風調雨順。
現在正月十五還有湯圓下著吃了,生活越來越好了,天南海北的地方特色都能吃到了.。
今天是2.9號農曆正月十五,希望新型肺炎疫情能快點好轉,國家和人民健健康康
回覆列表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日。
中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寓意全年圓圓滿滿!
在這個團圓的節日裡,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吃元宵、賞燈、猜燈謎……成為世代相沿的傳統習俗。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賞
花
燈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
燈
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迴應的人眾多,而後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耍
龍
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就出現過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舞
獅
子
舞獅子,又稱“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引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踩
高
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踩高蹺的人往往裝扮戲曲摺子,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
走
百
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新年年味還未散去,元宵節就熱熱鬧鬧地來啦!金子在此祝福大家團團圓圓過元宵,也提醒各位無論是親朋相聚的狂歡還是漫步街頭獨賞傳統文化,都要時刻注意身邊的安全問題,保護環境,遵守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