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再拜陳三願

    一、先說說秦國:在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對秦軍的稱呼是‘虎狼之師’。雖說有貶義的意味,但這對軍隊其實是很高的評價了。秦軍的強,強在其綜合性上,也就是說秦軍沒有明顯的短板。

    二、再說趙軍:經過胡服騎射之後,趙軍的戰鬥力尤其是騎兵有了質的提升。也就是說騎軍是趙國的強項。

    戰略決策、軍隊戰鬥力、後勤補給是決定一場戰爭成敗的最關鍵的三個因素。撇開戰略決策,就說後兩項:就軍隊戰鬥力而言秦國虎狼之師和趙國胡服騎射應該是64開,趙略遜一籌;而後勤保障秦國有蜀地糧倉,趙國沒有,82開,所以綜合來講,秦是完爆趙國的。廉頗看得很清楚,所以才會放棄長項胡服騎射而打被動防禦戰。

    當然,有一句說一句,那時期的趙國應該是除了秦國以外最強的國家了,打不過秦國不能說趙國弱,只能說秦國強的太變態了!

  • 2 # 張不叄讀秦史

    反間計根本沒有想象中那麼神奇的功效。

    任何計謀能成功,真正的決定因素從來不在計謀本身,而在計謀所用的物件,就像現在我們都知道的電話詐騙,它能夠成功,不是因為騙局有多巧妙,而是因為接電話者的盲目輕信。反間計也一樣,它只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必須得是君王首先對大臣產生了懷疑,才會管用。拿長平之戰來說,當時的局勢是趙國糧草快不夠了,已經要撐不住了,已經冒出了轉守為攻的想法,趙括又很可能一直在主張進攻,趙孝成王也很可能考慮過這個人選,“秦軍畏趙括”的說法只是對此推波助瀾而已。李牧遇害也是,趙王遷和郭開早就不信任他,有了“李牧謀反”這方面的傳言,剛好是個藉口。

    《韓非子》是對君臣關係研究得最透徹的諸子典籍,這部書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君王:不要相信任何人,否則稍有不慎就會被篡權,自己也將下場悲慘。書裡也經常出現類似“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的描述,在他看來,“同床”的后妃,“在旁”的近臣,從小一起生活的“父兄”,這些“八奸”全是要提防的物件。不難想象,整日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君王,必定是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坐臥不安,聽到謠言也多半會抱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理,對他們來說,最大限度保證自己王位的安穩才是最重要的。反過來,如果君王對臣子有足夠的信任,無論什麼樣的反間計也不會起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夕夜,萬家燈火,個個孔明諸葛亮,下聯怎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