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3
回覆列表
  • 1 # 以夢為馬47077742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南韓、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遊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

    科舉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透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閒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朿縳;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透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

  • 2 # 牆頭觀史

    科舉給封建社會上下流動帶來了制度性的設計。

    讀書人透過科舉傳播了知識,傳遞了教育,讓中國的人文精神得以流傳。

    科舉讓世界知道了什麼是華人,讓華人懂得了自己。

  • 3 # 國家人文歷史

    科舉制度正式確立於唐朝,採用分科考試的形式來選拔人才到朝廷為官。在隋唐以前,社會的上層階級,朝廷的官員都是有世家大族為背景的精英,政治幾乎是被幾個世家大族所壟斷,時間長了,這種制度就走向了僵化與固化。階級的固化意味著社會發展的停滯,一方面是因為階級固化最終是要為階級的利益來服務的而不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良性競爭往往會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

    科舉制度超越了種族、門第、血緣,構建了精英階層乃至全社會的統一信仰、統一文化,這對整合社會各個階層,維護大一統的國家穩定,有著關鍵的政治作用。這一制度在官、民兩極化社會中,製造了新等級——“士人”或者“士紳”,起到承上啟下、維持政權和社會整合的作用,成為和諧社會的平衡器。這個階層進則為官、退則為紳,有效地整合、協調著上、中、下三個階層的利益。

    相比注重血緣的世卿世祿制、注重空洞品德的察舉制、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為平民階級提供了價效比最好的參政議政機制,更為公平、公正和公開。草根階層得以“懷牒自進”,可以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向上流動的理想。從唐太宗說“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開始,歷代不少抨擊科舉制的,將其作為牢籠英雄的軟刀子。

    但是,更多的人也看到了科舉實際上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權力開放,為執政集團輸送了新鮮血液。對於執政者來說,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關鍵,而科舉就是保證幹部隊伍“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相對最優”途徑,它優化了幹部隊伍,避免利益集團的過早過快固化及執政集團的過早過快僵化。

  • 4 # 小怪軟體管家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王朝選拔人才的重要途道,自隋朝開始,到清末被廢除,一直伴隨古代王朝發展走過了千年。無論朝代如何更迭,科舉制度始終是古代王朝的主要選拔制度,這一點始終沒有變過!

    我們國家最早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為世襲制,也就是自己的後代可以一直延續自己的職務。後來到了漢朝,開始實行察舉制,由各個諸侯王或者大臣來推薦當地的人才,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由朝廷直接下派官員去考察人才。這些選拔官員的方式起初都是好的方法,但有一個共同點,便都是由人來選拔官員,這樣就難免會有私心,時間一長,便造成了朝中大臣大多數都互有牽絆!而科舉制以他絕對的公平性,打破了氏族家族壟斷官員的情況!

    一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的制度,使得家境貧困的讀書人也可以進入朝廷,緩解了階級矛盾!另一方面,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形成了人人向學的社會風氣!可以說,現代制度的高考與古代的科舉制是有共同點的,這是好的方面!

    不好的方面的話,便是這種形成硬性制度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因為其選拔內容的僵硬化,使得人才漸漸向一個方向發展,思想慢慢變得僵化,逐漸成為統治者統治天下的工具!

    但無論怎樣說,科舉制度始終是利大於弊的,它給了許許多多的貧困才子可以登上廟堂的最直接的方式!

  • 5 # 我來讀歷史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考試選官制度,為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發揮過重大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科舉制度因為西方文明的影響以及自身的日趨保守最終未能逃脫被廢除的命運。科舉制度的廢除對清政府的命運、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關於科舉制廢除的得失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探索。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歷經了1298年。在科舉制近1300年的發展歷程中,其考試程式不斷完善,考試內容的側重點也在不斷變化。

    自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始,科舉制度的考試程式自此不斷完善。唐朝在隋朝的基礎上,將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武則天時首創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開取武將的武舉科。宋朝進一步改良了科舉制,提升了科舉制度的公平性,提升了科舉取士的人數和地位,將考試分為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三級。元朝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明清時,正式由國家舉行的科考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科舉考試內容也呈現不斷變化的趨勢。從隋朝到清朝,科舉考試的內容因時代背景和各朝代發展主題而呈現不同的特點。唐代的考試內容既有選拔數學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經學和文學的明經科和進士科;明清的考試內容以八股文為主,也曾在1902 年到1904 年間以中西政治經濟內政外交知識為主要內容;而太平天國曾以《舊約》、《新約》和《天王詔書》等為主要考試內容。

    雖然千百年來科舉考試的程式和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但有一點是始終不變,這就是科舉制的實質是一種開放報名、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考試製度。千百年來,科舉制度既為下層人民向上層社會流動提供了渠道,又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提供了支柱式的支撐。

    一、科舉制度被廢除的背景及原因

    1840 年以後,中國面臨著“千年未有之變局”,伴隨著船堅炮利的衝擊和歐美風雨的強勁到來,科舉制在西學東漸大潮中也受到空前的挑戰。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屢遭割地賠款,華人不懂外語,不懂國際法,在談判中經常處於被動的地位。對於機器、大炮、堅船,靠八股選拔出的那些人更是門外漢了。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求變的要求日趨強烈。為了能適應時勢的需要,科舉在這個時候也被迫進行改造,最終被無情的廢除。科舉制的廢除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透過對中國近代史的梳理和總結,筆者認為科舉制度被廢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西學東漸的影響

    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的統治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風雨飄搖。伴隨著西方堅船利炮而來的還有西方的商品和文化思想,特別是西方的先進軍事科技知識更是震醒了一批先進的華人。本著變器不變道的原則,這批睜眼看世界的華人開始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資源大力提倡西學,在清朝的政治格局中形成了洋務派和維新派。洋務派和維新派對西學的瞭解和接受是由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由西學到西藝再到西制。洋務派代表之一張之洞認為,“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人才日多,國勢日盛;非育才不能圖存, 非興學不能育才”[①]。洋務派還認為靖內患,御外辱,非講求兵制不可,“整頓陸營則內患不作, 整頓水師則外寇不興”。為培養人才,發展軍事,洋務派開辦了許多新式學堂,畢業的學生可以繞過科舉制,直接授予官職,這就把傳統教育相沿千年的科舉取士制度打開了一個突破口。洋務教育對西學的宣傳,開啟了維新改良之門。1898 年,康有為、梁啟超等力陳“非立即變法不足以救中國”,設立京師大學堂,主張在各地普遍設立新式學堂。新式學堂的設立,加速了西學的傳播,以八股文為考試內容的科舉考試製度日益顯示其腐朽落後的一面,在以培育實用性人才的新式學堂面前不斷後退讓路。

    2.科舉制度自身日趨保守

    由於科舉制度是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導向功能,因而很快為統治者所利用,從唐到明、清兩代封建社會末期,保守性進一步凸顯。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對知識分子和思想領域的控制不斷加強,對科舉考試的限制越來越多,招賢納士的初衷完全變了味。康有為在《戊戌奏摺》談到科舉時說“且凡法雖美,經久必弊。”[②]。科舉考試從科目、內容、標準到形式日漸變得單一化,走進了狹隘的死衚衕。明初已明確規定,考試從《四書集註》、《五經集註》中出題,答題必須嚴格以理學家朱熹等註釋為標準,不容杜撰,不容考生個人發揮,必須代聖人立言,答題形式必須採用八股文體。這樣一來,科舉考試在科目上,從多科變成了單科,限制了士子的個性和特長;在內容上,鎖定在儒家經典之中,遮蔽了士子的視野;在註釋上, 唯認朱子一家,禁錮了士子的思想;在形式上,八股的固定化、程式化,讓士子們變成了答題的機器。至此,原本較為先進的科舉制度變得越來越僵化,並陷人惡性迴圈之中。

    3.科舉制的公平性、平等性受到衝擊

    科舉制度的生命力是其公平性,但到清朝中後期,其公平性已逐漸喪失。首先,科場舞弊日盛。清承明制,法久弊生,傳遞、頂替、拖籤、關節、漏洩命題、偷打紅號作弊手段多樣,防不勝防。到清末,科場舞弊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其次,科舉閱卷超負荷,使公平蒙上陰影。由於應試者眾多,試官閱卷匆遽,很難按實品評。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曾上書:竊查江南為人淵藪,入闈士子多至一萬四五千人,額設同考官十八房,每房約須檢閱八百餘卷,乃至頭場薦卷未畢,而二、三場試卷已陸續入內簾。似比較閱情形定棄取於俄頃之間,判升沉於恍惚之際。[③]再次,捐納成災。清末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為籌措餉銀,清政府恩蔭特權、捐納制氾濫,甚至出現了無官不捐納,無人不能捐納的賣官鬻爵之風,這使科舉僅有的一點公平性也蕩然無存。上述諸因導致科舉取士公平擇優盡失,使科舉制最終走向覆滅。

    4.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必然結果

    站在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看,科舉制是中華文明的產物,其停廢是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必然結果。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 年間,中國的儒家文化或儒教文明是以科舉制作為制度支撐的。近代以來,西方海洋文明的代表基督教文明要想真正滲透到中國,勢必與大河文明的代表儒教文明發生衝突,而對廣大中國士人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科舉制,是傳播基督教的最大障礙。在清末批判科舉制的浪潮中,一些來華傳教士也發出改革科舉的呼聲,其中有的是出於好意,有的則動機可疑。當強勢的西方文明藉助軍事力量東漸之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顯得文弱無助。當科舉制承載並以之為動力的儒家文明遭遇西方列強的衝擊之後,科舉制也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

    近代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急劇變化,科舉制的廢除已成為必然趨勢。在張之洞等人一再要求廢科舉興學堂的情況下, 清政府不得不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下詔停廢科舉。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也預示著君主制度的覆亡。美國曆史學家威爾·杜蘭便指出:“當這個制度以及由這個制度而帶起的整個文化,被那無情的進化和歷史破壞推翻時,這實在是一件最大的不幸。”[④]黃河文明孕育的古老的科舉制度,就像一艘行駛在大河中的古老大船,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突然駛入了西方海洋文明的大海中,遭遇大風大浪,終遭滅頂之災。

    科舉制度廢除的得失

    科舉制度廢除的得失

    科舉制度在時代的呼聲中倒臺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主流輿論認為這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當時的《萬國公報》甚至認為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取數十年來敗壞中國及近日屢蹶屢起、根深柢固附屬物一旦拔棄之,是真中國歷史上新紀元,而東方大局之轉移在此矣”。科舉制度其實就是一種考試選才制度,對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地評價,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而應該還其一個真實的面目。

    重點考察

    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廢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科舉制的廢除使得作為科舉附庸的學校教育獲得了極大地解放,各色各樣的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新式學堂的迅速發展,造就了新型知識分子群體和近代中國第一批科技精英分子,改變了清王朝掌控教育的局面。這批新的知識分子群體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中國要追趕西方現代化的腳步,僅僅靠“器物”的學習是不行的,還需要學習西方的文化思想乃至制度建設,而腐朽封建代表的清王朝不可能拋棄自身的利益順應這一潮流。新式知識分子在一次次的政治騙局中逐漸削弱了對清政府的忠誠度,並最終擔任了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科舉考試不再是獲得仕途的唯一途徑後,知識分子逐漸地從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學習西方,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近代化邁進。

    另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廢除導致社會文化斷層,選官制度紊亂,政局更加動盪混亂。科舉制度歷經千年,在社會人員流動和社會凝聚上已形成良好的迴圈機制,在歷史上承負著整合傳統社會生活,並維繫社會內部中的文化生態平衡的功能。它對傳統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經濟與社會生活的運作均起著樞紐與調節的作用。科舉制度廢除後,沒有適時地出現替代性的制度,以致社會上下層流動的局面不復存在,傳統計程車紳階層流向其他領域,傳統社會文化載體逐漸式微。[⑤]同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建立起公開、剛性和持續化的選官制度,致使選人沒有標準,用人無尺度,做官無限制。清政府採取了“上指定下”的用人方法,以至討官跑官、任人唯親、植黨營私等弊病就變本加厲。由此導致官場腐敗的加劇,社會關係的長期對立與無序。

    1.科舉廢於“時”,而非廢於“制”

    由於清末廢科舉時對科舉的評價以偏概全,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後把科舉制作為腐朽落後封建王朝的重要統治支柱加以批判,科舉制在華人心目中已形成為封建統治者服務工具的刻板印象。但一個世紀之後,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科舉制度不僅不是傳統社會的萬惡之源,而且還被西方加以借鑑改造,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文官選官制度。科舉之所以被廢,是因為後來的科舉考試內容不適應時代的需要,特別是八股文拖累了整個科舉制度,而非因為其制度太壞。清政府在1901年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科舉制的考試內容和文體幾乎是脫胎換骨了,但因為科舉的向心力太大,阻礙了新式學堂的興辦,在清末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中,在西學東漸和外來勢力強力介入的情況下,科舉制仍被廢止。這充分說明了科舉制的廢除是清末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結果,而非其制度本身原因被廢除的。

    2.科舉制度的廢除過急,科舉制廢除應採用漸進的方式

    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選擇官員的制度,雖然時代發展將其淘汰,但作為制度來講,有許多可以借鑑之處。辛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革命政府南京臨時政府,設立的“五院”中有專門的考試院,專掌考試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無論是選舉的,還是委任的,都必須考試合格,才能有效;歐美的文官制度也是透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擇官員的。可見,科舉制中仍有可保留的部分,而晚清一刀切的做法,不僅隔斷了歷史的聯絡,還導致了選官的混亂。假若,清政府當時採取穩重有序的方式推進科舉制改革,在漸進廢除科舉制度的同時,建立新的教育機構及相應配套設施,解決社會層級流動,特別是知識分子向上層流動的問題,也許結局會是另一番景象。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只能為我們提供教訓。由於科舉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科舉的廢除牽涉到社會的各方面,加上問題的複雜性,因而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還會不斷的持續下去。

  • 6 # 江右老王

    簡要概括:科舉是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三個顯著的特點。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大致簡要說明:

    要想詳細瞭解科舉制度,我們就不得不講中國學術的發展。起初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學術和教育為王宮及各級政府把持,禮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間沒有條件舉行學術活動,更無學校。官師不分,學校設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員,也是學校教師。政教合一,教育機構與行政機構不分,教育與行政合一。

    直到春秋時期,士族階層的飯碗碎了。學術才開始在民間推行,推行在民間搞學術的典型代表,孔子。直到隋朝開過皇帝,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為了選拔人才,採取了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透過考試以取士。

    這時候科舉還沒有形成制度,是在隋煬帝上位後,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製度,並開始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

    隋煬帝這麼做,也是因為他剛剛繼任皇位,得位不正。然後關隴貴族勢力雄厚,他的很多抱負無法有效執行。為了平衡關隴貴族的勢力,引進南方士子。特設科舉制度,來讓自己的皇位更加穩固。隋煬帝做了很多舉措,比如修大運河,是為了溝通富裕的江南。搞科舉制,為了拉攏江南勢力。

    科舉制的功效

    前面我們說到科舉制,可以拉攏江南勢力。那是因為在隋朝時期基本都是關隴貴族勢力把持朝政。而科舉制的改革,說白了就是動關隴貴族的蛋糕。所以隋煬帝的很多舉措,雖是好意的。但是嚴重激怒了關隴貴族勢力。所以隋朝的覆滅很快。而唐朝建立後,為什麼會繼承科舉制。它是透過隋朝的覆滅,看到了貴族勢力的存在,嚴重影響皇權。所以就把這種制度給繼承下來了。這樣可以削弱貴族勢力。

    在特定時代肯定是好的

    好處是打破階級固化,有穩定上升渠道。科舉不問出生,是人只要才華夠鋼就可以上。而不像以前只有貴族才擁有學習的權力。讓貧苦百姓看到了希望,造反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還有就是選拔除了大局觀,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相對突出的人,治理水平提升了很多。能滿足科舉至少說明一點,學習能力相對還是可以,在思想上也達到了一個統一。更加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科舉考上也不代表一定就能上崗,儲備了人才。能在特殊時期及時補充人才。

    不好的地方,它本生是中央集權的產物,讓皇權對人民的控制越來越嚴。因為科舉的內容是由皇家確定了,這樣就可以選擇對他有利的方向考查。在一定程度決定了社會學術的發展方向。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 7 # 秀才講歷史

    到魏晉南北朝後期的時候,九品中正制已是腐敗透頂,不能再用,於是隋文帝確立了科舉制,透過考試來選拔官員。高考針對科舉制,主要考特點和影響兩方面。

      特點就是這個制度和以前的制度相比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1.使用時間長。察舉制用了兩三百年,九品中正制用了將近四百年,科舉制從隋朝確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歷時1300年。

      2.不斷改善和發展。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確立之後,沒有經過太多的改進。科舉制在隋朝形成之後,不斷得到改進和發展。比如唐朝設立了武舉和殿試,宋朝實行了糊名法等等。

      3.選拔標準,客觀公平。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推選,察舉制是地方官來選,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官來選,但讓人來選很難保證公平,科舉制透過考試,按照成績來評定就公平很多。

      但是大家也要認識到,這個公平是相對之前來講的,如果相對現在,依然很不公平。在科舉制下,有錢人家依然佔據很大優勢,有錢人能買得起書,請得起家教,還不用幹活,每天只用學習,這些條件窮人都不具備。窮人子弟只靠自學不說,白天還得下地幹活,晚上回去秉燭夜讀。兩類人的學習成績相差之大就可想而知了。也難怪科舉制實施後,中榜的富家子弟要佔絕對多數。

      科舉制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但在隋唐時期主要以積極影響為主的,消極影響要到明清時期才體現的更明顯。我們可以分成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來考慮科舉制的影響。

      政治方面

      1.加強了中央集權。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九品中正制後期,中正官也基本是由世家大族擔任,這些人去選肯定會也選世家大族,但科舉制是根據考試成績來任用官員的,用人權就不在世家大族手中了。

      2.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官員大部分是透過讀書、考試升上來的,自身的文化水平有保證,都是飽讀詩書。

      經濟方面

    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科舉制有利於社會上下流動,想當官,出人頭地,努力讀書考試就行了,儘管社會下層人士考中科舉比較難,但畢竟還是有可能的。這相當於給高壓鍋開了一個出氣孔,社會就不容易炸鍋。

      思想文化方面

    有利於提高社會整體的文化水平。科舉制下,讀書考試可以當官,讀書的人自然就多了。不管最後能不能考上,學到身上的知識一直都在,考不上的也可以回老家辦補習班,這都有利於提高社會整體的文化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底準備全款入手一輛20萬左右的suv,有什麼好的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