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蘭知味農莊11

    要想發展農業先必須讓農村人明白土地價值和當今局面以合作的方式越做越大,但是他們又怕吃虧這樣的話就只能透過先他他們看見效果

  • 2 # 無籍777

    俺一直認為,讓農民世世代代“臉朝黃土背朝天”不是真正為農民謀福祉。從實際國情出發,讓農民從“一畝三分地”上解放出來,實現“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再加上農村的根本出路在於城鎮化,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職業化,就應該是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發展方向。其一,這是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國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要跳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就必須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撐點。在全國範圍內繼續推進城鎮化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選擇。在向小康社會的程序中,不從實際出發妥善解決“三農”問題,讓“三農”拖後腿,一切都是空談;其二,是社會轉型、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城市人口占比多達百分之七、八十,有的達到九十,中國還不到一半,還有較大的騰挪空間。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也會隨之改變,第三產業會有一個顛覆性的提升。他國能過得好好的,憑華人的智慧和精明,還能沒事做,還能過不下去?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國民公平待遇;其三,是從根本上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需要。中國“三農”問題,癥結就在於人多地少,小農經濟模式。農民進城,壓縮農業人口,就為農業規模經營打造出發展空間。事實上,目前農村年輕的二三代,有機會就都出來了。國家這些年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以交通形成網路和區域性龍頭城市的崛起,全國性的城市群的架構已經鋪開。近來一些土地、房產、戶籍、醫療、養老等政策陸續出臺,指向很明確,就是繼續為城市擴容,容納更多的農業人口進城。儘管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會有陣痛,也可能有委屈,但大勢所趨,不得不發。可以預見,要不了一兩代人,國家這個大的佈局就會基本到位。

  • 3 # 開心果165931305

    溫鐵軍的關於農業發展觀點這篇文章我沒看此文,但是我認為未來農業應該朝著綠色有機農業方面發展,對人民帶來好處。

  • 4 # 攜筆從農

    個人關於溫鐵軍教授瞭解不多,只是看過溫教授的一些影片和文章,個人做了些總結:

    1、溫教授是反對農業規模化的。現在國家的政策,包括很多民間的認知,都在把中國農業往規模化的方向推進。溫教授反對的理由是,中國是有著5000多年曆史原住民國家,與美國不同。美國現在的人口以白人為主,主要是來自於歐洲人。美洲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後才有了大規模的集中土地。而我華夏大地,幾千年來都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我們主張耕者有其田,更不會發生美國那樣的大規模原住民人口減少的情況。因此,人為的推動中國農業像美國那樣的規模化,是不符合實際的。這個結論與何雪峰教授的觀點是相同的,只不過是角度不同。賀教授更多是從國內自身的情況作出的分析。華人多地少,如果盲目推動農業規模化,可能會出現大量失地農民,從而走了南美的老路。

    2、農村對中國的經濟進行託底。這是溫教授眾多觀點中一個比較鮮明的一個。溫教授分析了從建國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會發現每逢中國的經濟發生重大危機時,都會把經濟的矛盾轉到農村去,從而讓經濟實現軟著陸。比如,蘇聯專家撤走、2008年金融危機等。以2008年金融危機來說,城市裡的經濟碰到巨大困難,很多出口導向型的企業尤為艱難,這時候就出口轉內銷,也就有了所謂“家電下鄉”。中國每次都能夠度過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有一個龐大的農村市場,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的。發達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沒辦法轉移,只能在城市裡消化,因此其影響就更大。

    3、保留農村文化和推動鄉建。中國有幾千年的農業歷史,對於中國來說,農村不單單是生活的地方,農業也不單單是謀生的手段,其中還有文化。中國文化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農村,包括文學、藝術等等,如果貿然打掉了鄉土文化,將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損害。因此,現在有一批有學之士都在推行鄉村文化的恢復和建設。一來是繼續保留中國的傳統文化,二來是為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一個較大的緩衝市場。

    個人認為,溫教授的觀點大都是符合實際的,也看出了各種利弊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歷史潮流浩浩蕩蕩,農村人口的流出,鄉土文化的流失,農村的衰敗和瓦解又是一種趨勢,非人的意志為轉移。希望在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程序中,農民致富的過程中,我們的文化不要丟失太多才好。

  • 5 # 新農業思考

    農業是基本,糧食是保障,農業的發展未來不是弱化而是需要強化。但是當前農業的發展遇到諸多問題,更需要供給側改革。最主要的是農業耕種主體需要從一家一戶的小農,轉向各種方式的組織化才能解決農業的市場經濟的基本問題,然後才是公眾對農業供應的健康、安全等的訴求。

  • 6 # 老榕樹72571966

    如果農業不買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中國的主要農產品就會永遠受制於美國。正是農村土地破碎化,使農產品價格不能與國際糧價競爭,才讓美國的大豆、王米以低價佔領了中國的巿場。但是在規模化和產業化的同時如何使土地的性質不發生質變,是國家決策層應該考慮的政策問題,不能像工廠改制一樣讓農民下崗後成為無產者,而應該讓農民成為土地股東。不能讓土地承包經營者享有土地所有權,成為新生的地主,才能避兔激化新的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動盪。

  • 7 # 依稀夢裡1

    中國農業既要具備保障中國約14億人口糧食安全及農村社會穩定的政治屬性,又要具備作為一般商品參與到國際、國內價格競爭的經濟屬性,中國農業兩重屬性不可調和的矛盾是中國農業目前困境的根源,我在《種田大戶對中國農業的再思考》有充分的論述,可以百度搜索一下。

  • 8 # 逸雲6153137

    我不反對規模化種植,但反對強行推行,不要誤導農民種這種那,讓給農民一個自由的寬鬆的發展環境,順其自然,農民會解決問題的。

  • 9 # 老司機155772904

    應根據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實際情況,制定適宜中國農業發展之規化,不應去一心向學西方什麼家庭農場,莊園,那一套與解放前又有啥兩樣呢?又加上中國農村地廣,條件千差萬別,有山區,丘陵,水田,還有大平原,還有廣闊邊遠地區,應該根據不通地區制定不同地區發展規劃,1,如大平原和邊緣地區大高些國營農場,地方農場,集體農場,三種農場比需是農民持有土地帶地入場,是農場股東也好,股份也好,這樣農村的一切困局將得到解決,再者國家當前對農村各種補貼去消,大量資金補貼農場,叫農場在短期內運做起來,把農業,農村,農民等一系列問題有國家解決,變為農場解決,減輕國家和政府負擔。2,丘陵,山區和水田應另活多變,搞些生產組也好,生產隊也好,生產大隊也好,還是一個小自然居住村部落也好的小集體,一個目的,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集體勢力,把零碎土地在儘可能情況下合片成方,便於機械作業,同樣國家把各種對農補貼去消,政府加大對集體管理人員投入,加大對集體經濟財力物資支援,在短期內各種集體組織運做起來,再個國家可根據各集體單位對國家貢獻糧食及農副產品多少進行補貼。3,以上不論何種型式發展,對國家,對農村,農民都比較切合實際,在較短時間內一切的三農問題將得一解決,只於無論那種模式發展,關於分配,原則是多勞多得,上世紀人民公社時期,是按人七勞三的分配原則,這也可能是它的不足吧,現今我們是否用倒三,七或倒四,六進行分,具體怎樣我認為還是民主為好,各種集體組織實施自己的民主分配原則為最好。

  • 10 # 幸福人生181195585

    東西方國情不一樣土地農民命根子真正解決養老醫療住房子女上學每個人都會把土地歸種地有科學技術人員管理農業大國農民曆來付出的代價每個華人都知道現在的村鎮技術人員灬都混曰過的真的有為農民想辦事的想當官思想不純潔補補都/上下分紅希望下來和農民坐下來談心過去l鄉書記農民都見過可是誰是書記名都不知道不種地不懂農業當專家二混子當村官我的大中國無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學習音樂啟蒙課程中的厭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