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升昌
-
2 # 津沽棒
洛神賦出自曹植給曹操東征之作,洛神賦圖把詩境還原。魏晉時期的知識分子嚮往的是放浪形骸和不羈生活,與現代忙碌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洛神賦圖不僅是畫作,還是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寄託與嚮往。
-
3 # 青花瓷19
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在文學藝術上追求思想高度自由,張揚個性,崇尚玄學,追求真性情的時代,曹植的《洛神賦》表達了悽美哀怨的愛情故事,而顧愷之卻將詩畫結合,將《洛神賦》改編成卷軸形式的《洛神賦圖》,採用敘事的方法,富有詩意的描 繪了原賦的意境,詩情畫意相得益彰,使得視覺意蘊得以再現。
《洛神賦圖》在各個方面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無疑得到古往今來史論家的承認。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它到底在歷史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它到底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這一點是有爭議的。甚至更為重要的問題卻仍極少引起人們的注意。這就是《洛神賦圖》中所反映的關於它類似於其裝飾性山水的裝飾性“比喻視覺表達”的問題。 在觀察整個《洛神賦圖》畫面時,我們來感受這幅畫表達的直接內容。《洛神賦圖》以曹子建《洛神賦》為創作原型,《洛神賦》可以說是“寄心君王,託之宓妃”,正所謂“萬趣會文,不離辭情”。 在開卷第一部分,描繪的是洛神與曹植相遇的場景。只見洛神頭頂飛天髻、峨峨高聳,衣帶飄飄並凌步於洛水之上,可能是怕驚動了洛神,曹植伸開手示意隨從們停止腳步。 第二部分描繪的是洛神與曹植相戀的場景。因人神不能相戀,洛神和曹植始終若即若離,以兩人視線的交流,畫面的高潮部分徐徐展開。兩人一動一靜的形象形成了豐富的變化。作者將山水樹木等背景插入人物畫中,造型簡略概括,人物形象的動態神情更加突出。第三部分畫面是洛神與曹植分開的情景。畫面中曹植悲傷的表情,洛神的無奈眼神,飄渺無際的洛水猶如洛神曹植的愛情。最後一段洛神離去,曹植依依不捨想要追上洛神,而洛神卻早已消失,只留下曹植黯然神傷,手中把持著那把定情的羽扇,一切猶如夢鏡。 《洛神賦圖》是嚴格按照曹植的《洛神賦》內容而展開的,圖中洛神和曹植兩個主要人物反覆出現,構成一系列相對獨立的畫面,從而推動情節內容的發展,使時間和空間得到有效的延續。 畫卷伊始即體現文章開頭“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平洛川”之意。繼而轉入對洛神體貌的描繪。畫面先後出現驚鴻、游龍、秋菊、春松、輕雲、流鳳、太陽、芙蕖等形象,以應賦中比喻《洛神賦圖》是嚴格按照曹植的《洛神賦》內容而展開的,圖中洛神和曹植兩個主要人物反覆出現,構成一系列相對獨立的畫面,從而推動情節內容的發展,使時間和空間得到有效的延續。 《洛神賦圖》中的山石採用勾填設色法,以細勁有力的線條均勻勾勒,極少有皴擦筆觸,內部以青綠填色,色彩變化少,僅在坡腳岸邊施以泥金,極具裝飾意味,這點體現了六朝時期,畫家對於山水畫構成要素之一的山石繪畫方式的探索。 圖中山水,蒲扇形的樹木,雲水難分,岡巒與坡巖畫法相似,均以遊絲描的畫法表現,並置於畫面,如舞臺佈景般,彼此間沒有任何比例、空間位置的關聯,只是用以分割故事情節,而這種“人大於山”的表現方式則是把故事中的人物更好地烘托出來。但是作為背景出現的山水形象所佔比重已較大,山石形象增進了故事情節夢幻境界的表達,與人物的關係相輔相成,和諧融洽。拋開圖卷中人物形象,畫中的山水已較之前代有著很大的發展,已初具山水畫雛形。山石描繪的用線講究,近景線條繁複,疏密得體,富有層次;遠景勾描注重外形及走勢的描繪,用筆簡括。生動再現了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透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