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名的傷害
三街六巷 2017-02-27
“你們送她來這裡之前有沒有跟他好好溝透過?”
“沒有。”
“知不知道這裡有一種電擊的療法?”
“有。”
“知道嗎?”
“嗯。”
“這個你們能接受嗎?”
“能接受,因為為了孩子好。”
——2009年《新聞調查》柴靜與家長的對話
當翻看楊永信的微博時,這個認證為“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的微博上,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新的一篇釋出於2014年4月30日,是一張“臨沂網戒中心”的孩子們合唱的一張照片。在他的微博上,幾乎都是在講述有關網癮的危害和他的“網戒中心”是如何“拯救”深陷於網癮的孩子的內容。
其實早在2009年,柴靜就曾在《新聞調查》採訪過楊永信。被認定為“網癮”的孩子,被他們的父母家人送到這裡。從節目中可以看到,起初十分掙扎的孩子,在被送到那個“行為矯正室”的屋子裡幾十分鐘後,變得順從、聽話,一個個痛苦流涕,與父母“相擁而泣”。
以下為採訪影片
一個早已禁止使用的治療儀器,在楊永信的網戒中心依然在使用。採訪中,楊永信並不否認電擊會給孩子帶來的痛苦,但他把這當作是“拯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同樣,家長把孩子送到這裡同樣是出於“拯救”孩子,把孩子送到這裡接受治療。
在臨沂網戒中心接受治療的孩子,面對“電擊”帶來的恐懼,他們能做的只有服從。久而久之,甚至有些孩子就也接受了。在《新聞調查》的一段採訪中,有一個叫做“王睿”的孩子,成為了網戒中心的“正面典型”,接受採訪的時候,王睿說自己不反感這種方式,覺得是為了自己好,哪怕有肉體痛苦的成份也能接受。
(在“網戒中心”接受治療的王睿和柴靜的對話,在對話中,王睿稱自己已經“接受”了痛苦)
隨著“電擊療法”的再度曝光,楊永信2016年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不人道的網癮治療方法和楊永信的所謂“網戒中心”,以及為什麼會有源源不斷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這裡。
其實早在2009年,當時衛生部就已經叫停了電擊治網癮。
時隔七年,楊永信的電擊療法依舊存在。網上重提楊永信的文章,也使得媒體重新開始關注楊永信事件。
有媒體關注了家長在整個孩子“戒除網癮”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國青年網就發表了題為《不稱職的家長比電擊治網癮的楊永信更可怕》的文章,文章稱“儘管大多數人都在譴責楊永信,卻有一小批人一直在網上維護‘楊叔’(網戒中心裡對楊永信的尊稱)的聲譽,這些人就是那些送孩子進‘網戒中心’的家長。”“在他們眼中,‘楊叔’和他的‘網戒中心’不僅沒有做壞事,還是他們的大恩人。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從‘網戒中心’出來之後,聽話了、孝順了、老實了,十分符合他們的心意,因此堅決支援‘楊叔’。”由此可見,在很多家長心目中,他們需要的,只是孩子能夠順從於自己的權威,用“愛”的名義來讓自己的孩子聽話。
有媒體關注了孩子在“網戒中心”的生存狀況,新京報旗下微信公眾平臺“剝洋蔥people”一篇名為《“電擊網癮”:楊永信“網戒中心”裡的“戒網”少年》,關注了“網戒中心”的孩子——16歲的付楠。他在兩年前被送到這裡,他被家長視為“網癮少年”,在這裡接受著嚴格的管理和讓他恐懼的“電擊治療”。付楠在回憶電擊治療時稱那疼痛為“像有無數個針紮了進去,每一個細胞都在疼。”付楠的父親認為,電擊帶來的痛苦就像是“家長打孩子”,“打了你之後你也難受,但是不打你,就起不到管你的效果。”而截至到目前,付楠已經被送去過這裡三次了。
如今,很多人在談及楊永信時更多的是調侃,更多的是一種娛樂化的表現。社交媒體上有著很多楊永信的表情包,很多人調侃,“再如何如何就讓楊永信電一電”這類玩笑話,而少有人關注真正受電擊之痛的孩子們,他們被家長以“為你好”,以“愛你”的名義送到這裡,接受著痛苦的治療。
2017年1月6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佈《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送審稿)》,並在2月6日前公開徵求社會意見。送審稿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透過虐待、脅迫等非法手段從事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活動,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以“愛”為名的傷害
三街六巷 2017-02-27
“你們送她來這裡之前有沒有跟他好好溝透過?”
“沒有。”
“知不知道這裡有一種電擊的療法?”
“有。”
“知道嗎?”
“嗯。”
“這個你們能接受嗎?”
“能接受,因為為了孩子好。”
——2009年《新聞調查》柴靜與家長的對話
當翻看楊永信的微博時,這個認證為“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的微博上,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新的一篇釋出於2014年4月30日,是一張“臨沂網戒中心”的孩子們合唱的一張照片。在他的微博上,幾乎都是在講述有關網癮的危害和他的“網戒中心”是如何“拯救”深陷於網癮的孩子的內容。
其實早在2009年,柴靜就曾在《新聞調查》採訪過楊永信。被認定為“網癮”的孩子,被他們的父母家人送到這裡。從節目中可以看到,起初十分掙扎的孩子,在被送到那個“行為矯正室”的屋子裡幾十分鐘後,變得順從、聽話,一個個痛苦流涕,與父母“相擁而泣”。
以下為採訪影片
一個早已禁止使用的治療儀器,在楊永信的網戒中心依然在使用。採訪中,楊永信並不否認電擊會給孩子帶來的痛苦,但他把這當作是“拯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同樣,家長把孩子送到這裡同樣是出於“拯救”孩子,把孩子送到這裡接受治療。
在臨沂網戒中心接受治療的孩子,面對“電擊”帶來的恐懼,他們能做的只有服從。久而久之,甚至有些孩子就也接受了。在《新聞調查》的一段採訪中,有一個叫做“王睿”的孩子,成為了網戒中心的“正面典型”,接受採訪的時候,王睿說自己不反感這種方式,覺得是為了自己好,哪怕有肉體痛苦的成份也能接受。
(在“網戒中心”接受治療的王睿和柴靜的對話,在對話中,王睿稱自己已經“接受”了痛苦)
隨著“電擊療法”的再度曝光,楊永信2016年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不人道的網癮治療方法和楊永信的所謂“網戒中心”,以及為什麼會有源源不斷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這裡。
其實早在2009年,當時衛生部就已經叫停了電擊治網癮。
時隔七年,楊永信的電擊療法依舊存在。網上重提楊永信的文章,也使得媒體重新開始關注楊永信事件。
有媒體關注了家長在整個孩子“戒除網癮”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國青年網就發表了題為《不稱職的家長比電擊治網癮的楊永信更可怕》的文章,文章稱“儘管大多數人都在譴責楊永信,卻有一小批人一直在網上維護‘楊叔’(網戒中心裡對楊永信的尊稱)的聲譽,這些人就是那些送孩子進‘網戒中心’的家長。”“在他們眼中,‘楊叔’和他的‘網戒中心’不僅沒有做壞事,還是他們的大恩人。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從‘網戒中心’出來之後,聽話了、孝順了、老實了,十分符合他們的心意,因此堅決支援‘楊叔’。”由此可見,在很多家長心目中,他們需要的,只是孩子能夠順從於自己的權威,用“愛”的名義來讓自己的孩子聽話。
有媒體關注了孩子在“網戒中心”的生存狀況,新京報旗下微信公眾平臺“剝洋蔥people”一篇名為《“電擊網癮”:楊永信“網戒中心”裡的“戒網”少年》,關注了“網戒中心”的孩子——16歲的付楠。他在兩年前被送到這裡,他被家長視為“網癮少年”,在這裡接受著嚴格的管理和讓他恐懼的“電擊治療”。付楠在回憶電擊治療時稱那疼痛為“像有無數個針紮了進去,每一個細胞都在疼。”付楠的父親認為,電擊帶來的痛苦就像是“家長打孩子”,“打了你之後你也難受,但是不打你,就起不到管你的效果。”而截至到目前,付楠已經被送去過這裡三次了。
如今,很多人在談及楊永信時更多的是調侃,更多的是一種娛樂化的表現。社交媒體上有著很多楊永信的表情包,很多人調侃,“再如何如何就讓楊永信電一電”這類玩笑話,而少有人關注真正受電擊之痛的孩子們,他們被家長以“為你好”,以“愛你”的名義送到這裡,接受著痛苦的治療。
2017年1月6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佈《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送審稿)》,並在2月6日前公開徵求社會意見。送審稿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透過虐待、脅迫等非法手段從事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活動,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