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5
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張載簡介和理論)

    張載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與周敦頤大約同時,在關中舉起了儒家的旗幟,摒棄佛老,敦守儒經,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教育弟子。

    他不僅本人成為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而且他創立的學派——“關學”,也成為與周敦頤“濂學”、二程“洛學”、朱熹“閩學”並立的重要學派。

    他在認識論上提出的見聞之知、德性之知;在人性論上提出的氣質之性、天地之性;在宇宙觀上提出的元氣本體論等,都是宋明理學的基本命題。

    尤其是他在政治上提倡三代禮教,並親率弟子實踐封建禮儀、道德,使得“秦人大化”,民人質樸,社會安定。

    張載自幼好學,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決心幹出一番大事業,為國家社會建立功勳。

    21歲時曾上書范仲淹議論邊防問題。他受范仲淹的指點,喜讀《中庸》。

    而後,研讀釋老與六經,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嘉祐初(1056),便於京師設壇講《易》,聽者甚眾。

    一日,程顥、程頤兩兄弟來看望張載,晚上,三人暢談《易》理,共語道學之要。

    張載對二程的見解大為折服,自嘆不如。第二天,他對聽講人說:“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於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張載說起來還是二程的表叔,比程氏大十幾歲,就輩分和年齡來講,張載都可以說是二程的前輩或長輩。而這一切,張載似乎並不計較,張載之所以能成為大儒,與他虛心學習、不恥下問有關。

    後來,張載回到關中,開始收徒講學。

    他在關中才學出眾,文彥博曾慕名聘請他到長安學宮任教。

    他甚至在50歲時,居橫渠鎮“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聖人而後已”。

    張載就是這樣,一生深思好學,勤勤懇懇,為時人尤其是為關中人樹立了風範。

    第二部分(張載貢獻)

    在政治上,他致力於三代之治,在當時就產生了很大影響。

    熙寧二年(1069),御史中丞呂公著以為張載“學有本原,四方之學者皆宗之,可以召對訪問”,於是向宋神宗推薦他。神宗召見他,詢問治道的策略,張載回答說:“為政不法三代,終苟道也。”

    他的回答受到神宗的讚揚並授之以崇文院校書。

    呂大防說:“張載之學,善法聖人之遺意,其術略可措之以復古。”

    司馬光也曾說:“竊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復三代之禮者也,漢魏以下蓋不足法。”

    張載關注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族危機,但他卻從古代儒家典籍中尋找解決社會矛盾的答案。

    他主張復古,實行西周的分封制,並且強調宗法制對於穩定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出恢復以宗子為軸心的古代宗法制度,並實行井田制。

    但令他遺憾的是,在政治上他並未真正獲得一展抱負的機會,一生多受挫折。儘管如此,直到晚年,他仍然念念不忘其志,曾經擬與門人買田一方,劃為數井,按古代井田制度的模式分成公田和私田,以試行先王之法。

    張載一生孜孜於古代禮制,他後來離開朝廷,就是因為禮官以古今異俗為由,拒不實行婚冠喪祭之禮。

    第三部分(總結)

    張載一生做官的時間不長,大部分時間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深研各家書籍,服膺儒學。

    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為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苦思力索,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理學體系。

    他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勉,並以之教育學生,這也是他應舉做官、授徒講學、著書立說的動力。

    張載的思想,在關中地區影響很大,從學者甚眾,當時門生雲集,頗有聲勢,為當時社會造就了新的氣象。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沒辦法評價橫渠先生,守仁君這輩子的成就大概連人家的百分之一都比不上,又怎麼有資格評價橫渠先生呢?在這裡,守仁君還是簡單向大家介紹一下橫渠先生的生平。

    張載自小便非常聰明,酷愛讀書,做學問。不僅如此,他也想去大宋邊境縱橫馳騁,在殺場上謀取軍功。為次,他還向范仲淹上書,打算帶著民團去滅西夏。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范仲淹也很欣賞張載的勇氣和智慧。沒過幾年,范仲淹召見張載,但是這一場見面,卻讓我們失去了一個王陽明式人物。

    見面中,范仲淹對張載的學問,智慧,志向非常讚揚。但是當張載說到打算從軍時,范仲淹卻卻張載不要染上兵戈,要潛心鑽研學問。不得不說,這和當時宋朝整體的重文輕武的環境不無關係。

    原本張載是可以成為王陽明式的,武能克敵安國,文能影響天下的人,可惜因為范仲淹一句話,讓張橫渠從此專心做學問。

    後來張載趕考,和蘇軾,蘇轍同登進士,後來在講學時又遇到程顥程頤。張載雖然是二程的長輩,但是仍然向他們請教易經。當時那個年代,那麼多的天才文豪同臺競技。張載吸收各家精華,融合自己所學,漸漸有了“關學”的雛形。

    張載也混跡官場,但是一直沒有被重用,但是無論到哪個崗位,張載都清正廉潔,公平公正,一心為民。

    張載的關學與宋代二程的洛學、周敦頤的濓學、王安石的新學、朱熹的閩學齊名,共同構成了宋代儒學的主流,對後世有很深刻的影響。

    張載晚年,朝廷認為張載的關學可以復興古禮,矯正風化,便打算讓張載回京任職,張載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實現自己的報復,拖著病體趕赴京城上任。但是沒多久久被排擠回鄉,不久病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語N2真的很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