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現在那些粗製濫造的驚悚懸疑片相比,希區柯克的電影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驚悚懸疑片。他的電影風格已經形成了一種單獨的流派:所謂的“希式懸念”,他的電影並不只是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驚慌失措,而是讓觀眾始終安靜地坐在那裡,內心卻處於處於一種焦灼、不安的狀態。這才是一種“高階的懸念”。
在長達五十五年的創作生涯裡,希區柯克一共拍攝了53部影片,絕大多數都可以歸入驚悚懸疑型別片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13 部影片是舉世公認的傑出作品:《三十九級臺階》(1935)、《牙買加旅店》(1939)、《蝴蝶夢》(1940)、《深閨疑雲》(1941)、《愛德華大夫》(1945)、《美人計》(1946)、《帕拉亭案件》(1947)、《電話謀殺案》(1954)、《後窗》(1954)、《暈眩》(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0)、《家庭陰謀》(1976)。
這些影片大都展現了充滿神秘詭譎氣氛而又真實可信的典型環境;運用了十分高超的懸念技巧,引人入勝地表現了處於困境中的人物的命運曲折。
希區柯克電影特有的“希氏懸念”是透過以下幾個方面塑造的:
1. 劇本中懸念的設定方法
希區柯克曾經對“懸念”這個概念做過一次經典的解讀,他認為的懸念是這樣的:
在一個故事中有一種敘事方法是“兩個人走進一個屋子,坐下來談話,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彈爆炸了”。
而他要達到的敘事方式則是“在走進屋子前,觀眾首先看到一個兇手進屋子將炸彈藏在桌子下,接著兩個人走進屋子卻沒有發現炸彈,仍然坐下來談話”。
——“炸彈絕不能爆炸,炸彈不爆炸,觀眾就老在惴惴不安。”
希區柯克電影中攝影機給予觀眾的位置比劇中人物更具有優勢性。此時觀眾獲知的資訊多於劇中人物。這種“希氏懸念”的特點在於,他並沒有把秘密和真相留到最後去揭示,而是在開頭就讓人物或者觀眾陷入某種困境和心理誤區,隨後再透過細節按時前因後果,持續不斷地激發觀眾的探索興趣,他的劇作思路可以用他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來概括:“觀眾能預料到的恐怖不嚇人,完全預料不到的也不嚇人,我的電影深層邏輯就是滿足觀眾。”
2.電影技法的純熟
他是真正地在用鏡頭、光影和剪輯這些電影手法講故事。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多導演還停留在流水賬一樣的鏡頭語言和劇本中,但是在希區柯克的電影裡,你經常會發現一些經過考量的剪輯手法和光影佈置。甚至在場景排程上,在當時能超過希區柯克的導演都很少,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他的電影是純粹的商業娛樂電影,但這些拍攝技巧卻影響了後來世界上無數的名導(比如法國新浪潮大導演特呂弗就是希胖的死忠粉)。很多講電影排程攝影的書中都可以看到用他的片子做範例。
比如在《驚魂記》中的經典場景“浴室殺人”。這個場景共歷時48秒,由78個快速切換的鏡頭組成,沒有任何血腥的鏡頭,卻透過剪輯、音效、配樂、光影、景深等綜合手法放大了恐怖的效果。這種“逼真的恐怖”留給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
3.對電影節奏感的把控
在敘事技巧上,希區柯克控制節奏的技巧也讓人折服。他並不急於讓觀眾感到揪心,總是從容地敘事,但在出其不意之處又讓觀眾緊繃心絃。而下一刻,這種緊張感解除,敘事再次恢復原本的節奏。正是透過這些張弛有度的節奏設定,他才能抓住觀眾的情緒,一直讓觀眾留到最後。
4.對觀眾情緒的支配
他從不運用鬼怪來嚇人,所有恐懼都是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是內心最深處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對人生抱著一種奇怪的恐怖感。他認為“駭人的東西不僅潛伏在陰影裡或者潛伏在隻身獨處的時候。 而且很多最絕妙的謀殺都發生在家中,在單純的溫柔中,在像餐桌這樣的家居旁”,難怪在看過《驚魂記》之後,很多美華人都不敢一個人在浴室洗澡了。看過《群鳥》之後,很長時間看到鳥類就覺得驚悚。
還有很多關於希區柯克電影值得玩味之處,比如他對金髮女郎的偏愛、對於自己客串電影的不亦樂乎、還有那些在驚悚片中透露出的黑色幽默,這些元素在後世被效仿的很多,但大家看到了都知道是對希胖的致敬。就不再贅述了。雖然在後世由於拍攝技法和攝影攝像器材的進步,很多驚悚片的可看度已經大大超越了當年,但是希胖的這些經典電影你現在來看,依然不會覺得非常過時,甚至能在看他的電影時大概看出有哪些導演曾經致敬過他的拍攝方式,這才是一個先驅最了不起的地方。
和現在那些粗製濫造的驚悚懸疑片相比,希區柯克的電影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驚悚懸疑片。他的電影風格已經形成了一種單獨的流派:所謂的“希式懸念”,他的電影並不只是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驚慌失措,而是讓觀眾始終安靜地坐在那裡,內心卻處於處於一種焦灼、不安的狀態。這才是一種“高階的懸念”。
在長達五十五年的創作生涯裡,希區柯克一共拍攝了53部影片,絕大多數都可以歸入驚悚懸疑型別片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13 部影片是舉世公認的傑出作品:《三十九級臺階》(1935)、《牙買加旅店》(1939)、《蝴蝶夢》(1940)、《深閨疑雲》(1941)、《愛德華大夫》(1945)、《美人計》(1946)、《帕拉亭案件》(1947)、《電話謀殺案》(1954)、《後窗》(1954)、《暈眩》(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0)、《家庭陰謀》(1976)。
這些影片大都展現了充滿神秘詭譎氣氛而又真實可信的典型環境;運用了十分高超的懸念技巧,引人入勝地表現了處於困境中的人物的命運曲折。
希區柯克電影特有的“希氏懸念”是透過以下幾個方面塑造的:
1. 劇本中懸念的設定方法
希區柯克曾經對“懸念”這個概念做過一次經典的解讀,他認為的懸念是這樣的:
在一個故事中有一種敘事方法是“兩個人走進一個屋子,坐下來談話,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彈爆炸了”。
而他要達到的敘事方式則是“在走進屋子前,觀眾首先看到一個兇手進屋子將炸彈藏在桌子下,接著兩個人走進屋子卻沒有發現炸彈,仍然坐下來談話”。
——“炸彈絕不能爆炸,炸彈不爆炸,觀眾就老在惴惴不安。”
希區柯克電影中攝影機給予觀眾的位置比劇中人物更具有優勢性。此時觀眾獲知的資訊多於劇中人物。這種“希氏懸念”的特點在於,他並沒有把秘密和真相留到最後去揭示,而是在開頭就讓人物或者觀眾陷入某種困境和心理誤區,隨後再透過細節按時前因後果,持續不斷地激發觀眾的探索興趣,他的劇作思路可以用他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來概括:“觀眾能預料到的恐怖不嚇人,完全預料不到的也不嚇人,我的電影深層邏輯就是滿足觀眾。”
2.電影技法的純熟
他是真正地在用鏡頭、光影和剪輯這些電影手法講故事。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多導演還停留在流水賬一樣的鏡頭語言和劇本中,但是在希區柯克的電影裡,你經常會發現一些經過考量的剪輯手法和光影佈置。甚至在場景排程上,在當時能超過希區柯克的導演都很少,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他的電影是純粹的商業娛樂電影,但這些拍攝技巧卻影響了後來世界上無數的名導(比如法國新浪潮大導演特呂弗就是希胖的死忠粉)。很多講電影排程攝影的書中都可以看到用他的片子做範例。
比如在《驚魂記》中的經典場景“浴室殺人”。這個場景共歷時48秒,由78個快速切換的鏡頭組成,沒有任何血腥的鏡頭,卻透過剪輯、音效、配樂、光影、景深等綜合手法放大了恐怖的效果。這種“逼真的恐怖”留給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
3.對電影節奏感的把控
在敘事技巧上,希區柯克控制節奏的技巧也讓人折服。他並不急於讓觀眾感到揪心,總是從容地敘事,但在出其不意之處又讓觀眾緊繃心絃。而下一刻,這種緊張感解除,敘事再次恢復原本的節奏。正是透過這些張弛有度的節奏設定,他才能抓住觀眾的情緒,一直讓觀眾留到最後。
4.對觀眾情緒的支配
他從不運用鬼怪來嚇人,所有恐懼都是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是內心最深處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對人生抱著一種奇怪的恐怖感。他認為“駭人的東西不僅潛伏在陰影裡或者潛伏在隻身獨處的時候。 而且很多最絕妙的謀殺都發生在家中,在單純的溫柔中,在像餐桌這樣的家居旁”,難怪在看過《驚魂記》之後,很多美華人都不敢一個人在浴室洗澡了。看過《群鳥》之後,很長時間看到鳥類就覺得驚悚。
還有很多關於希區柯克電影值得玩味之處,比如他對金髮女郎的偏愛、對於自己客串電影的不亦樂乎、還有那些在驚悚片中透露出的黑色幽默,這些元素在後世被效仿的很多,但大家看到了都知道是對希胖的致敬。就不再贅述了。雖然在後世由於拍攝技法和攝影攝像器材的進步,很多驚悚片的可看度已經大大超越了當年,但是希胖的這些經典電影你現在來看,依然不會覺得非常過時,甚至能在看他的電影時大概看出有哪些導演曾經致敬過他的拍攝方式,這才是一個先驅最了不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