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CG狗屋

    懷疑題主是反串黑啊,國漫到底算不算崛起先不說,在國家有關部門開始整治之前,國內一些網路漫畫實際上是走一個監管的灰色空間,專打擦邊球,血腥暴力性暗示國內漫畫也沒少做,之前《屍兄》還被點名整頓了一番,甚至中國產動畫這麼幾年能在網路上發展起來,也並非質量有多好,而是當時對於網路動畫管的少,所以有一些動畫的尺度可以做的比電視上的動畫大不少,吸引了不少人,最近又有了關於網路影片稽核的新準則出爐,對於包括動畫、電影、電視劇的網路影片增加了稽核力度,這樣的話會堵死很多走擦邊球路線的中國產漫畫,當然部分國內影片網站山引進的日本動畫也是暫時沒有辦法在國內網路上播出正版了。

    日本動畫所謂的衰退你可以看成是一種成年人的疾病,日本 TV 動畫從誕生之初就是在純商業競爭環境下,經過了 50 年多年的商業競爭和市場體系的成熟,日本動畫已經進入了一個後工業化的時代,能玩的花樣差不多也就這麼多了,所以有人會感覺日本動畫衰退,日本動畫沒有以前好看。現在日本動畫行業需要的是一場全新的綜合的變革,而不是死守著過去的商業模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成年人就算是死了也不可能變成小孩,日本動畫一些作品暴死一些製作公司的倒閉破產實際上就當是行業整體轉變的一個犧牲品。但是中國的動畫距離問題纏身的現有日本動畫行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產業化專業化程度都還不夠。

    其實中國產動畫現在也是新作沒有舊作好看,否則騰訊為何要重製《我為歌狂》?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動畫先是走動畫藝術,後來才一點點由電視臺主導中國產動畫製作,但也並不注重動畫周邊開發和商業收益。直到 2000 年後國內的動畫才進入了一個半市場化階段,所謂的衰退和崛起都是指的行業發展,作為商業領域動畫創作需要是發散思維發揮自己的能力,動畫本身是多種多樣的不拘一格的,總想著一個固定思想的引導反而會做什麼都畏手畏腳的

  • 2 # CrocSUN

    謝謝。本次邀請。前面有高手回答了,我也就不多言了。日本動畫逐漸衰退,想必大家的眼睛都看到了,我們的滿足感,都被太多東西所下定論,當然也不是我們的原因。包括中國現代電視劇也是,人物沒有二層思想,預測的能力,和判斷的方向感。這些最重要的部分,往往總是先被安排,但是,現在總是不那麼在意。日本動畫也不是逐漸衰退,至少我認為是這樣,確實有很不好的動漫,故事簡短又拼湊,打發觀眾的時間。而且這些動漫跟好的動漫比起來,還是比較多的。思想的引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怎麼想,別人給了你一個良好的點子,你卻利用它,把它改成歪門邪道,這難道也是思想引導的原因嗎?原因還在作者自己,是他不想給我們一些很好的感受,而是用簡短又拼湊的語言和行動,來蒙天攪局。當然,我們也感覺到了,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我們也會迷失方向失去我們的審美,那樣的後果是比看影片還要可怕的。有一部分責任也在大家,也要多找些好的動漫看,提高自己的審美,豐富自己的情緒,為生活找點兒樂子,這不也是很好嗎?每個人都有原因,但有的人可以解釋,有的人解釋不出來。

  • 3 # 動漫簡評

    首先說結論,不是。

    我們先探討一個問題:日本動畫衰退,表現在哪些方面?

    “日本動畫業界藥丸”的這種說法似乎早就成了流行語,很多人可能會對這種說法有這樣那樣的誤解。

    不是說現在“神作”越來越少了,就叫日本動畫衰退,更不是媚宅賣萌的作品越來越多,就能證明業界藥丸。判斷一個產業的狀況,要把眼光放得廣一些,我們不妨先看一組資料(來自《日本動畫產業報告 2017》):

    以上兩張圖是從2002年至2016年,日本動畫廣義市場以及狹義市場的銷售情況。可以看出,兩者在最近的7年內,都是連續增長的趨勢,尤其是最近4年,增長的勢頭更加猛烈,廣義市場規模首次突破了2萬億日元。

    看到這亮眼的資料,有人不免心生疑惑,難道業界藥丸只是無稽之談?先別急著下結論。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廣義市場與狹義市場。簡單來說,廣義市場是指消費者的總花費,而狹義市場是指動畫製作公司的總收入。例如,一部動畫電影,它的總票房計入廣義市場的資料,在扣除院線、發行商所應得的收益之後,還要扣除各種手續費用和各種宣發成本,之後還要由“製作委員會”進行再次分配,剩下的分到動畫製作公司手裡的,才算能歸納為狹義市場。

    從上圖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只有12%左右的錢到了動畫製作公司的手裡,公司數量在增長,業務也在增長,唯獨這個比例從2009年開始幾乎沒有變化。而這只是平均值,很多公司一部動畫做下來,還分不到12%。而且考慮到製作成本的不同,甚至還有公司在倒貼錢。

    動畫產業的銷售額在走高,動畫從業者(尤其是畫師)卻越來越難過。產業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才是導致業界藥丸的主要原因。預算少,任務重,這幾乎是所有制作公司都在面臨著的問題。一線的動畫人對此的感受尤為強烈。

    每年動畫作品數量都在增加(白條為新作,灰條為續作)

    今年《鋼之鍊金術士FA》的導演入江泰浩發表了“再這麼幹,日本動畫沒有10年活頭了”的觀點。他批判的重點是工期太緊,為節約成本,大量的工作外包給海外公司,這對於本土動畫人技術的進步十分不利。為了賺錢,忽視了對於人才的培養。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早在七八年以前,東映動畫就把《海賊王》的一部分製作外包給了菲律賓的分部。而現在外包就更加常見了,價格低廉的勞動力也是節省成本的好方法。

    EVA導演庵野秀明兩年前接受採訪時說過“日本動畫最多在堅持5年”。他的同樣提到了。觀眾數量減少、人才流失、缺乏創作環境的現實問題。這些歸根結底都是錢的問題,所以現在的多數動畫從企劃階段開始,最注重的是商業價值,而不單純追求深度和優質。

    結論

    作品的題材受市場的影響,市場環境決定了某種題材作品的增多或減少,而不是反之。所以這個題目實際上是因果顛倒了。

    我還要糾正一點,日本動畫現在雖然以商業和娛樂為主流,但其中並不缺乏具有正確思想的引導的作品。先不說大量的以“努力”為主題的熱血動漫,或者催人奮進的勵志動漫。很多理性的陳述現實的作品,也能夠帶來觀眾正確的反思。

    近兩年就有不少優秀的正能量作品:

    《new game!!》外表是一部萌豚番,實際上是很優秀的職場題材。

    《小魔女學園》也是一個努力追求夢想,並在無數次碰壁中獲得成長的故事。

    《三月的獅子》一個孤獨少年成長的心路歷程。雖然整體格調壓抑,卻總是能讓觀眾感到溫暖。

    這樣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但它們救不了動畫業界。只有想辦法解決動畫人的收入和培養問題,才是解決業界藥丸的根本。

    再者,日本動畫的優勢之一就是題材的多樣化。如果真的有一天,全都做成積極向上、充滿Sunny的公益節目,那才叫衰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如此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