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談天下
-
2 # 流蘇37601931
這個完全要根據當時的社會制度來決定。
夏至春秋這個時代,一般作戰兵力都較少。一是當時人口的確也不充足,沒有足夠的兵力。二是奴隸社會中能參與戰爭的都是貴族階級,也就是士以上階級,所以稱之為士兵。平民和奴隸是不允許參戰的。貴族階級人口比例本來就少,也就不可能有太多兵力。
戰國時期是中國軍事戰爭的一個頂峰時期。各國開展變法後,基本實施全民皆兵,鼓勵耕戰,不分階級以戰功為晉升方式。所以五口出三丁這種戰爭動員模式比比皆是。四百萬人口就能動員近百萬軍隊,國家不承擔士兵的口糧,服飾等。不過這種動員模式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戰爭持續性不強。一般維持一年左右,因為大量勞動力從事戰爭,致使農業生產停頓,所以不具有可持續性。例如,秦趙長平大戰三年,秦雖勝,卻無力一口吃掉趙國,主要原因就是國內已經物資空虛,無法支援滅火之戰。
到了唐代,出現了府兵制,地方政府開始養兵,承擔地方兵的財政支出。府兵規模的大小完全由地方軍閥的財力決定。和人口比例基本以沒有什麼聯絡。
到了宋代,軍權再次集中,中央禁軍成了國家主要軍事力量。當兵吃糧成為主流,職業軍人開始出現,軍隊的規模完全由中央財政來決定。戰鬥力也開始直線下降。明代的軍戶制,清代的八旗制都是職業軍人的體現。但是戰鬥力就呵呵了。而這種職業軍人,在中國古代頂峰規模就是宋代的百萬禁軍。後世基本沒有超過這個規模。民國的軍閥們更像唐代的府兵制。
所以戰國時期基本就是中國古代兵力的最高峰。
-
3 # 亂語痴人
這麼說吧,大一統王朝對外戰爭的用兵人數,遠遠少於中原戰亂時期。
舉個例子:垓下之戰時,韓信有三十萬人馬,劉邦二十萬,劉賈、英布十萬,彭越數萬,加起來共計七十萬;而平定七國之亂的漢軍中央軍只有三十萬,還是有梁王輔助;到了漢武帝時期用兵最多的漠北之戰衛霍兩部加起來才只有十萬;即使到了漢宣帝時,號稱漢代對外用兵數最多的戰爭也不過十六萬。
可見,大一統王朝的用兵人數遠少於戰亂時期。究其原因,只能說:因為戰亂時期天下大亂,老百姓為了一口吃的去參軍入伍,而統治者為了保護自己也得廣泛募兵;到了相對和平的時期,統治者為了省錢省糧,老百姓也為過的安穩,都不會選擇當兵。
還有一點就是:古代的那麼多兵士很多都是後勤兵,真正參與一線戰爭的並不多;而近現代運輸機滿天飛,鐵路滿地跑,根本用不了那麼多人。
-
4 # 杭128595185
古代打仗多是徵召兵 近爭 一隻9萬人的部隊裡只有5萬是作戰單位4萬是後勤單位 遠征 9萬人的部隊 也就3萬人作戰6萬的後勤 所以古代看著數量多其實那是整個軍隊的人數而非真正的作戰人數 時代越近 後勤和其它編制的人員和作戰軍隊的編制聯絡越遠 所以看著軍隊就少了
-
5 # 總行領導
小白問題引出了無數小白!
主要兩個原因:
1 遠古時期全民皆兵,並且兵種差距和要求不大,靠數量解決問題,全副武裝的重甲戰士很少。後期技術兵種細分和軍事組織強化,人太多了沒用,戰場就那麼大。技術兵種可以以一敵十。
2 古時候後勤和道路極差,必須要大量人力解決問題。淮海戰爭民夫比軍隊都多,現代戰爭靠機械運輸當然要不了那麼多人。
-
6 # 雨韻166360550
古者約日而陣,旨陣而戰,步伐俱有常法。致武而不重傷,聲罪而不兼地。雖干戈之中,寓禮讓之意。故帝王用兵,從不用眾。齊恆公作內政,勝兵不過三萬人,猶且更番而川。今列國兵爭,以強凌弱,以眾暴寡,逢人則殺,遇地則攻。報級動曰數萬,圍城動經數年。是以農夫皆操戈刃,童稚亦登冊籍,勢所必至,雖欲用少而不可得。況楚國地盡東南,號令一出,百萬之眾可具。臣謂六十萬,尚恐不相當,豈復能減於此哉?
-
7 # 布衣微胖
春秋時期打仗人是不多的,一般出兵千乘是大仗了,也就是三萬人左右。
戰國時期包括後面朝代的亂世戰爭不斷,可以說是全民皆兵,所以是幾十上百萬人打。
近代清朝和民國部隊也比較龐大的,但是全國動員能力喪失了,而且熱兵器時代沒有冷兵器時代那種曠日持久的戰鬥了。
-
8 # 大海174725639
最近湖南出土的竹簡表明 秦朝是每戶出一個男丁服徭役 老百姓的人生就是種田和打仗 你算算有多少軍隊 清朝都是職業化的軍隊了 還有清朝和民國都是內鬥 不需要舉國兵力 但也不少了 平三藩,北伐 軍閥混戰 你查查 也幾十萬 上百萬軍隊
-
9 # 阿七的醉
首先,打仗帶這麼多兵馬的可能性極小,古代生育率低,要徵兵到這個程度早就國破家亡了。
古時候打仗多是前面幾千幾萬人,是正規軍,後面的人,多是農民,拿著鋤頭打仗的不在少數,這個現象在三國時期依然存在。
以上。
-
10 # 成雲社初心
隱隱覺得春秋戰國時候的人異於秦之後的人。
國家動員帶來龐大的軍隊,這麼個幾十上百萬的軍隊,幾乎是奔著滅絕對方肉體去的,而不是僅僅為了打垮對方的意識或精神。
如果看過《東周列國志》會發現裡面的“死士”非常多,好像大家都置生死於度外。
靳軻刺秦王,不僅自己死了,去時要秦叛將樊於期的頭,樊於期立刻自盡把頭交給靳軻。
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干將莫邪,為晉君鑄劍,反被晉君所害,干將之子為報父仇,同樣二話不說願自己交出頭顱。
殺干將,妻後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劍,思於屋柱中得之。晉君夢一人,眉廣三寸,辭欲報仇,購求甚急。乃逃朱興山中。遇客欲為之報,乃刎首。要能達到目的,要頭,給你,要命,給你……
那麼多國家你來我往,征伐不止,大家的小國家意識無比堅定,根本不存在精神佔領這件事,必須徹底打垮。
我們再看看《詩經》裡留下的詩歌,有大量歌頌愛情的詩歌,無論是男子追求女子,還是女子思念男子,比整個秦漢之後的都要熾烈。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秦漢之後有哪個詩人說自己想姑娘想的“勞心慘兮”?即使得相思病掛了,也說不出這樣的話。
象春秋戰國時代,大家都勇於追求愛情,說明思想開放,活的非常自在。
現在敵國的軍隊集結在中國邊境,要毀滅我們的幸福生活,奴役我們和子孫!
請君王發令,帶領我們跟他們拼了!
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是男人就別掉隊!
戰爭就搞成“你死我活”的傾國之戰。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
11 # 敦復
除了注水的問題,還要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是,軍隊的精英化。
春秋戰國中打仗報的數字當然是有水份的,把大量的後勤運輸人員也算上了。但是從對長平之戰遺蹟挖掘的結果來看,注水成分也不算太多,軍隊確實是十萬人以上級別的。這幾十萬士兵大多數都是被徵召的農民,經過簡單的武裝(農具上加個槍頭)和簡單的訓練,就上戰場了。主要是因為,戰國時候大家打的都是滅國戰、全體戰。秦國徵召了這麼多計程車兵,趙國也必須徵召那麼多。
這裡需要思考,為什麼這麼大量計程車兵,只需要簡單的武裝和訓練就可以上戰場了?
答案在於,當時的戰爭形態還比較落後,裝備和訓練都還沒有上檔次,自然只能靠堆人頭來取勝。
但是自漢以後,武器裝備首先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刀、弩都進化到了直接破甲的地步,而魏晉南北朝時期鎧甲和馬具的進步使得重灌騎士的出現成為可能。
如果說秦代之中,項羽還說學劍只能是“一人敵”的話,那麼到了唐代,具甲重灌騎士真的可以說自己是百人敵甚至千人敵了。
而訓練的進展則進行的比較慢。這裡的訓練專門指集體性訓練,而非指個人武藝。孫臏一度強調過訓練的重要性,但他那是針對的貴族軍隊。真正成體系的訓練直到戚繼光時代才重新出現,和火器的出現有很大的關係。這裡面要講就很深入了,我們只需要記住拿破崙的一段話,就能明白同等裝備情況下,訓練的作用:
“兩個馬穆魯克騎兵可以輕鬆對付三個法國騎兵,因為他們裝備更好、馬匹更好、訓練更好。他們有兩對手槍、一支大口徑短槍、一支卡賓槍、帶遮陽的頭盔和鎖甲。他們每人有幾匹馬,還有數名步行的侍從。
但是,一百名法國胸甲騎兵不會懼怕一百名馬穆魯克。三百名可以打敗相同數量。一千名法國騎兵可以輕鬆擊潰一千五百馬穆魯克。戰術、紀律和陣法的作用就是這樣大。”
所以,到了明清時代,軍隊領導者已經發現,與其把資金投入到大量炮灰身上,獲得的戰鬥力不如建立一支精悍的、有著良好武器和訓練的精英軍隊身上。我認為相比注水說,軍隊精英化更能解釋這種軍隊人數上的縮編。
-
12 # 優己
這是因為計數基準不一樣!春秋戰國時期,計算總兵力的時候是把後勤部隊計算進去的。而明清以後,計算軍隊人數的時候只計算作戰部隊。這就使得雙方的計數兵力有了不同的區別。
由於古代的運輸能力差。基本只能靠人力挑送,所以要在後勤上花費大量的力量。正常來說,每一百里地的距離就需要一名徭役人員來後勤,如果兩百里就要兩名人員。比如,赤壁之戰前曹操發動的長坂坡大戰,當時的作戰距離是三百五十里,所以曹軍就需要三名補給人員。因此,當時的曹軍五十萬人南下實際上真正的作戰人員只有十多萬出頭。其他的全是負責肩挑人扛的壯丁。
在古代,由於論功行賞是按斬獲首級來統計的。這使得戰士們在戰場打仗的時候根本不會去區分到底是不是敵方的戰鬥士兵,就算是炊事員伙伕那麼砍下他們的腦袋也是記入功勞的。
其次,明清以前由於兵將都不是職業軍,他們平時要參加勞動,戰時為兵,平時為民。這使得他們實際上的戰鬥能力都不比普通的壯丁強多少,所以後勤人員實際上就是預備役部隊。這在唐朝就被稱為火頭軍,比如大唐名將薛仁貴就是火頭軍出身的。
看歷史書,春秋戰國打仗動不動幾十萬,可為什麼清朝卻很少?軍閥混戰也沒有這麼多,抗日戰爭才達到那個地步。但都是吃不上飯的,我就問一下,古代軍隊這麼多?
回覆列表
首先,可以很確定的一點是:在打仗這件事上,古人是會吹牛逼。
我記得小時候看小人書,雙方將領一見面,基本上都是:“我帶了十萬大軍前來,爾等速速下馬受死。”其實他只帶了2000人。
我們來測算一下:
從一個社會人口構成來看,14歲到60歲的之間,理論可以打仗的人應該在60%—70%之間,考慮到春秋戰國時人的壽命還不長,這個比例應該再下調10個百分點。
再把女性排除在外,一個國家所有能上戰場的男人,理論上講最多也只有30%。
你還不可能把所有的適齡人員都拉到戰場上去,所以能達到20%就不錯了。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人口規模約在3000萬,按20%測算軍隊規模能達到600萬就是峰值了。
按戰國7雄分一下,一國也就平均100萬的軍力。
但冷兵器時代,軍隊數量確實龐大,還有得益於當時的徵民體制。
嚴格來說,春秋戰國時代,基本上全民皆兵的時代,平時務農,戰時從徵。
所以兵源數量能得到保證。如秦趙長平之戰時,秦國14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調到了前線。這種徵兵能力是清朝民國根本做不到的。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武器的升級換代,徹底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人數往往會成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但隨著火藥的出現,軍隊人數已經很難左右戰局,鴉片戰爭英國就來了7000人,大清數十萬人都沒個鳥用。
今後,隨著武器的發展,戰爭也許就是大家坐在電腦前點幾下的事,技術和錢,將是決定未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