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陰陽魚1

    世事能夠造就英雄事實也能泯滅英雄,只能說敗給了自己,錯誤的估計了形勢。

    關羽可以說是當時據守的荊州是三方勢力的交匯點。往南可以輕鬆進攻東吳,東吳沒有天險可守,往北至少曹操還有個襄樊能夠據守一下,往西就是蜀漢的地界,可以很容易把它封死在益州。

    關羽是急需拿下襄樊,要不然曹魏可以很輕鬆攻擊他,如果拿下襄樊關羽就有天險據守,用很少的兵力就能把曹操擋在門外。如果不佔距襄樊,東吳如果和曹魏聯合進攻劉備在荊州的地盤無論如何也是守不住的。關羽也知道,他守的那幾個郡,曹操拿下就可以進攻東吳,東吳拿下就有了防禦屏障,能夠輕鬆守住蜀漢和曹魏的攻擊。

    前期關羽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戰績,認為拿下襄樊是有可能的,同時呂蒙也成功的迷惑了關羽,讓關羽認為暫時東吳因為盟友關係不會進攻南郡等地。當然純粹的盟友關係當然不能讓關羽放心東吳。應該是關羽估計自己能不能拿下襄樊還不一定呢,東吳不太可能進攻自己,可能會看襄樊戰役的結果再考慮是否進攻自己。如果自己失敗,東吳就放棄進攻自己,畢竟有自己在還能配合東吳兩家共同行動對抗最強的曹魏,自己拿下襄樊東吳再攻擊自己或者到時候兩家聯手幾面處理曹操就沒有天險說不定會被自己兩家的聯盟滅掉。

    當然東吳方面不一定會這麼思考,萬一關羽佔據襄樊,對曹魏就形成了防守優勢,萬一蜀漢和曹魏聯合先把自己滅了怎麼辦,畢竟自己沒有長江天險防禦。就算不和曹魏結盟,蜀漢也能用很少的兵力防衛曹魏,還能對自己形成進攻優勢。蜀漢在上游,自己在下游。自己對蜀漢只能被動防禦,而蜀漢卻可以攻守兼備。無論如何投資關羽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自己的利益。

  • 2 # 山野老人

    關羽是敗給了自己還是敗給了呂蒙?

    偉人說過,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透過外因作用,發生變化。

    雞蛋給予一定的溫度,可以孵出小雞;石頭,不管給予什麼溫度都不能孵出小雞。

    從這個角度看,關羽是敗給了自己,而不是敗給了呂蒙。

    呂蒙只是外因,關羽才是內因。

    呂蒙利用關羽的剛愎自用,打敗了關羽。

    一,關羽的剛愎自用,在內部成了孤家寡人。

    關羽襄樊之戰的慘敗,一個主要原因是內部分裂。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讓糜芳、傅士仁留守後方,負責籌集糧草。

    糜芳是南郡太守,駐守江陵;傅士仁是將軍,駐守公安。

    這兩人因為關羽平時輕視他倆,對關羽早有怨恨。

    襄樊之戰期間,糜芳與傅士仁沒有提供足夠的糧草,這讓關羽又十分氣憤,並傳話說,戰爭結束後,一定要好好整治這二人。

    關羽的言行讓糜芳與傅士仁更加恐懼。

    此時,呂蒙偷襲荊州,策反糜芳與傅士仁。

    糜芳與傅士仁恐懼關羽的報復,被迫投降了孫吳,由此讓關羽斷了後路。

    呂蒙成功策反糜芳與傅士仁後,十分注重安撫關羽部下的家屬,並動員這些家屬,給遠在襄樊前線作戰的親人寫信。讓這些家屬告訴前方親人說:“我們被孫吳收留了,孫吳對我們很好,你們就不要替關羽賣命了。”

    關羽得知這些資訊,一再進行闢謠,說這是孫吳用的反間計。

    關羽戰敗後,求救駐紮在上庸的劉封。

    劉封因為關羽反對劉備冊封他為王太子的緣故,見死不救,讓關羽戰敗後被孫吳追殺,最後被東吳將領處死。

    二,關羽的剛愎自用,在外部毀了孫劉聯盟。

    孫權很注重孫劉聯盟。

    赤壁之戰後,劉備力量迅速壯大,對孫權形成威脅。

    孫權為了緩解威脅,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以此鞏固孫劉聯盟。

    關羽駐守荊州,讓孫權更害怕。

    孫權為了鞏固孫劉聯盟,派人赴關羽處說親,希望為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被關羽罵得狗血噴頭。

    孫權受到關羽的侮辱,發誓要報復關羽。

    關羽圍困襄樊,孫權自告奮勇地向關羽表示,為了鞏固孫劉聯盟,我已經派出使者前去支援。

    關羽收到資訊,信以為真。

    使者出發前,孫權又囑咐使者,不要急於去襄樊。

    之後,孫權又派出主簿前去襄樊,告訴關羽說,使者已經出發。

    關羽遲遲沒有見到孫權的使者,威脅孫權說:“孫權這野獸,敢欺騙老子?等到老子結束襄樊之戰,就派軍隊滅了你孫權。”

    孫權知道這些後,越發憎恨關羽。

    孫權為了穩住關羽,讓人偽造自己的手書,向關羽道歉,並表示:“我一定親自前往襄樊當面謝罪。”

    與此同時,孫權又派人聯絡曹操,與曹操結成聯盟,共同對付關羽。

    關羽在前方,被曹操軍隊打敗。

    關羽的後方,在關羽收到孫權的偽造書信後不久,呂蒙已經策反糜芳、傅士仁。

    荊州已經成了孫權的囊中之物,關羽成了喪家之犬。

    三,關羽的剛愎自用,讓呂蒙有可乘之機。

    關羽駐守荊州後期,呂蒙接替魯肅駐守陸口,擔任漢昌太守。

    呂蒙任漢昌太守期間,注重與關羽搞好關係。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擔心呂蒙趁機偷襲荊州,留有足夠的軍隊防守荊州。

    呂蒙為了麻痺關羽,自己稱病離開了漢昌,讓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代替自己駐守漢昌。

    陸遜到位後,又投關羽所好,不斷吹噓關羽的武藝,給關羽灌迷魂湯。

    關羽以為陸遜是不懂事的小兒,便將原先留守的軍隊,都調到了前線。

    呂蒙和陸遜趁機端了關羽荊州老窩。

    綜上所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為人處世要懂得謙卑、包容。

    關羽因為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因為其超群的武藝,由此固步自封、剛愎自用,最後導致眾叛親離,遭遇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

  • 3 # 凝沙學史

    雖然呂蒙白衣渡江成功襲取了荊州,但是關羽的失敗卻是敗給了自己,而不是東吳呂蒙,更不是曹魏的曹仁、徐晃等人。

    為什麼說關羽是敗給自己呢?因為關羽北伐的戰略,戰術皆出現錯誤;另外關羽為人“輕士大夫善待卒伍”,主政荊州時,對外和對內關係都陷入了困境。

    1.違背既定戰略。

    從戰略角度分析,關羽的北伐時機完全不對,明顯違背了諸葛亮給劉備既定的《隆中對》戰略。按諸葛亮提出的戰略設想,需待“天下有變”之時,從荊州和漢中兩路一起北伐曹魏。

    事實上,關羽的北伐行動卻只有荊州一支軍隊在執行,並沒有既定的兩打一的戰略優勢,更糟糕的結果是關羽還被吳魏聯合二打一。

    2.錯誤打持久戰。

    據統計整個襄樊之戰長達半年,自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二月才結束。戰術上,關羽錯誤將此戰役打成了持久戰。

    眾所周知,劉備取益州時,已帶走荊州大部分兵力,留給關羽守荊州的兵力明顯不足,守荊州兵力都不夠,何況關羽還要圍城作戰?因此關羽北伐攻打襄樊,宜於速戰速決,不適合持久作戰。

    3.內部不能團結。

    劉備封五虎將時,當關羽得知自己和黃忠一起被封為上將時,竟不滿而發,“黃忠老卒,我何以與之為伍!”,可見關羽有多麼驕傲自大。

    關羽的孤傲也直接造成了荊州內部不團結,連劉備的大舅子糜芳和關羽的關係都非常尖銳僵化。所以,東吳偷襲荊州時,糜芳等許多留守將領放棄抵抗,而直接投奔東吳。

    4.孫劉聯盟破裂。

    關羽主政荊州最為失敗的事就是沒有維持好孫劉聯盟關際,反而導致聯盟破裂。

    雖然關羽單刀赴會讓魯肅的討要企圖付之東流,但是對於孫權來說,荊州如梗在喉,並且志在必得。

    而荊州主將關羽卻不知加以安撫孫權情緒和搞好東吳關係,並以“虎女不嫁犬子”徹底激怒孫權,弄得孫劉聯盟事實上已破裂,最終孫吳趁關羽北伐,採用奇兵偷襲荊州。

    總之,都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的失敗在於自己的戰略和戰術錯誤,以及自己的對內和對外關係處理不當。

  • 4 # 家鄉胖子

    敗給了自己、心態太自傲了、容不下別人、就會身邊的小的人和事情不放在心上、導致反對的人就多、現在本來小人真多、導致關羽死了根本原因、武功再好、身邊事情不放在眼裡也是莽夫

  • 5 # 笑看三國風雲

    表面來看,關羽是敗給呂蒙,實質是敗給自己。不是敵人太狡猾,是自己太過於輕敵,不但丟掉了荊州,失掉了自己的性命,更為重要的是讓蜀漢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那麼關羽為何不是敗給呂蒙而是自己呢?我們就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盟友;低估了自己的對手。

    首先,關羽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是導致失敗的致命原因。

    關羽在發動樊城之戰之前,對於自己的實力做出了過高的估計,這是導致他失敗的根本原因。作為一個主帥,特別是這場關乎國運的戰爭,必須做到知彼知已,這樣才能夠確保百戰百勝,否則很難全身而退。

    關羽對自身的實力過高的估計,從而產生了麻痺大意的思想,最後導致失敗。那麼關羽從哪些方面過高的估計自己呢?

    其一,高估了自己軍隊的戰鬥力。

    關羽從七月出兵,到八月圍城,接著水淹七軍,圍攻樊城,一路進展非常順利,可是隨著曹仁的堅守,樊城在水淹之後久攻不下,這大大的出乎關羽的料想。

    這場戰役利在速戰,不利於對峙,一旦發生對峙,其後果必然不利。隨著曹操後續生力軍的到來,如徐晃軍的加入,從而讓關羽軍面臨的形勢惡化,出現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個就是樊城已經無法及時攻克;另外一個就是無法做到全身而退。

    造成這個困境的原因是關羽過高估計自己的兵力,按照原計劃可以及時的攻克樊城和襄陽,從而奪取南陽郡,打開向北的通道,從而逼迫曹操回防許都。

    可是這個計劃隨著樊城無法攻克以及徐晃軍的加入而破滅。

    這個局面應該是在關羽的預料之外的。

    其二,高估了自己的同僚忠誠度。

    關羽為了這場戰役將留在後方的絕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前線,希望一舉奪取這場戰役的勝利。為了這場戰役,關羽將能夠帶走的將佐也全部帶走,以期望迅速取得樊城之戰的勝利,可是即使如此,關羽依然留下了他認為非常可靠的人物來防守後方大本營,如讓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

    作為南郡的重鎮江陵和公安在劉備以及關羽的修築之下,雖說沒有達到堅不可摧,可是要想一舉攻克也是非常困難,而且關羽留在江陵和公安的兵力也足夠他們防守。一旦有人攻擊,只要他們堅守一段時間,關羽則有足夠的時間來回援,因此在關羽看來,後方無虞。

    可是在東吳的拉攏之下,防守江陵的糜芳和公安計程車仁,將江陵和公安拱手相讓,從而導致關羽留在南郡的防守土崩瓦解,也直接的影響了前線的軍隊。

    因此,關羽高估自己的同僚,也是導致失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三,高估了自己的判斷能力。

    在樊城之戰的前後,關羽嚴重的高估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從而讓局勢一步一步的惡化,最後出現無法挽回的局面。

    第一次判斷失誤:在擊敗於禁的七軍之後,關羽兵圍樊城,堅信自己能夠攻破樊城,可是沒有意識到此時的態勢是自己一方其實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再無機會前進一步。

    第二次判斷失誤:在徐晃帶領的生力軍加入之後,關羽並沒有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方向,而是堅信自己可以擊敗徐晃,再次贏得戰役勝利。

    可是經過和徐晃的對戰之後,關羽不得不撤去對樊城的包圍,退到漢水之上,維持對樊城和襄陽城之間的阻隔。

    第三次判斷失誤:在得到曹軍發來有關孫權偷襲南郡的訊息後依然狐疑不定,堅持認為東吳不會在這個情況下背叛盟友,正是這個猶豫不定,從而斷送了關羽最後挽救的時機。

    第四次判斷失誤:在東吳已經奪取南郡之後,關羽還抱著某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對方看在盟友關係上,能夠從中有某種迂緩。任使者在軍中散佈訊息,從而為軍心渙散埋下禍患。

    正是這四次連續不斷的判斷失誤,從而導致關羽步步落空,斷送了最後的機會。

    其次,低估了盟友。

    如果這句話“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如果能夠早千年流傳於世,那麼關羽也許能夠從中知曉點什麼,可是在這點上,關羽完全低估了他的盟友。

    關羽在高估自己同時,在某種程度下無形地低估了盟友,從而將各種有利的因素考慮得過多,而不利的因素考慮得過少,當不利因素夾雜在一起的時候,不利的局面就形成了。

    從湘水劃界伊始,就意味著南郡這塊地方已經成了東吳和蜀漢兩方必須爭奪的地盤,所謂的“借”或者“還”只是一個外交辭令而已,更多的是一種利益的交換。

    劉備獲得南郡的時期,實力弱小,還需孫權的幫助才能夠站穩腳跟,對東吳也不構成威脅,並且還可以分擔來自曹操的壓力。

    可是隨著劉備奪取益州,特別是在漢中之戰中擊敗曹操後,其實力隱隱逼近東吳。從軍事實力上看,其軍力已經能夠擊敗曹操,不低於東吳;從地盤上看,劉備已經佔有益州全境和荊州麾下的三個郡;從地理角度來看,劉備佔據了長江上游交通要道,可以順江而下,處於戰略先機。

    因此,對於東吳來說,蜀漢不僅只是一個盟友,而是一個潛在的對手,一個需要扼制的對手。現在關羽發動樊城之戰一旦取得勝利,那麼其實力必然增長,東吳面臨的威脅將會更大,因此東吳需要採取措施來消除這個威脅。

    當關羽發動樊城之戰,打算奪取荊州北部的時候,東吳的戰略方向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可是關羽漠然不知,依舊按部就班的實行自己的計劃。

    沒有人希望你能夠過得更好,除了自己之外,這個大概是人性最好的描述吧。其實放在國於國之間也是一樣。當蜀漢發展得蒸蒸日上的時候,關羽卻低估了東吳的決心,以為他們依然是那個俯首帖耳,任其辱罵的江東小子?

    低估了盟友同樣讓關羽失去了對風險的管控,從而為危機的到來埋下隱患。

    最後,低估了自己的對手。

    在關羽的眼裡,東吳向來就不是一個對手,因此沒有放在心裡,可是即使如此,對於自己真正的對手曹操依然還是估計不足,從而導致戰事延遲,給予了對手以破綻。

    從某種角度來看,關羽發動樊城之戰的時機其實非常不錯 : 在西部,漢中之戰失敗導致曹操不得不實行戰略收縮;在東部,正和孫權為爭奪江淮地區而鏖戰;在荊襄地區,關羽不停挑起的叛亂蔓延至宛城,許都一直到洛陽附近,極大的波及了曹魏的核心統治。

    正是在這個情況下,關羽捕捉到了這個有利時機,決然發動了樊城之戰。可是即使如此,這些看起來有利的機會卻被曹操一一化解;如西部漢中之戰的失敗讓曹操將兵力撤往關中,到長安附近,隨時支援荊州戰區;和東吳之間的爭奪也被曹操以劃分漢水以南而消弭,並將東吳這個敵人變成了臨時盟友;對於關羽挑起的叛亂也在相關措施之下一一平息。

    因此,這些看起來有利於關羽的局面很快逆轉,看起來不利於曹操的形勢變得有利起來,反而關羽的處境卻變得非常不妙,而關羽卻在這個虛妄的勝利中不可自拔。

    關羽低估了自己的對手曹操,大概是把自己推向深淵的最後一根稻草吧。縱橫天下幾十年,消滅了大大小小那麼多諸侯的曹操豈是那麼容易被擊敗的呢?

    總而言之,人最大的對手其實不是敵人而是自己,如果能夠正視自己的弱點,戰勝自己,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在這點上,關羽還不夠,可惜時間並沒有給他更多的機會來修煉自己,最終敗給了自己,而不是已經命懸於一線的呂蒙。

  • 6 # 下頁如果我還在

    敗給呂蒙佔據的成份更大,因為奪取荊州是東吳幾任大都督所共同做的一件事,到了呂蒙這裡才最終實施。雖說丟失荊州並不是關羽一個人的責任,但關羽卻需要負主要責任。如果關羽能夠適可而止即使收兵,荊州不是那麼容易就失了的人即使糜芳士仁叛變。

  • 7 # 國際訊息

    話說當時,劉備是先打益州,後來又從曹操手裡奪了漢中,蜀漢的事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可要是和曹魏的實力比,蜀漢還是相差很遠,根本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條件。這人啊,一旦在順境的時候,就難免頭腦發熱,就連劉備劉皇叔也不例外,竟然一拍腦袋,做出了讓關羽立即北伐的決定。照理來說,劉備頭腦發熱,軍師諸葛亮就應該冷靜,應該給劉備潑點冷水,讓他清醒清醒。可咱們要去翻《三國志》就會發現,諸葛亮在攻打襄樊這件事情上,根本就沒一點反對意見。所以魯迅的老師、現代國學大師章太炎有個說法,他認為諸葛亮和關羽有矛盾,所以要借吳華人的手,來除掉關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樹幹被砍缺一部分整棵樹會枯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