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念念碎的蘿家妞兒
-
2 # 使用者4412311999012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 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裡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
張愛玲算是一個民國時代文學史上的標誌性的人物,她的性格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
她的性格與出生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她筆下的人物基本都是比較慘烈,沒有一個好下場,像《半生緣》《金鎖記》《色戒》等等。這裡面的人物複雜,並且人物關係的尺度還比較大。
你看那個紅樓夢裡的十二釵,雖然每個人的受盡了命運的作弄,但是她們內心純良啊,下場不好,是被形勢所迫。但是張愛玲筆下的人有些活該的感覺,像《半生緣》裡面的曼露。她把她的不幸歸結於對家庭的付出。但是我在讀這部小說真的可憐不起來,覺得就是自己作成那樣的結局。
她一生當中有兩個人對她的影響很大,一個是她的父親,大概成年之前,她都是與他父親生活在一起,她的父親就是黃賭嫖全佔的傢伙,她打心眼裡的瞧不起的父親。經常在小說裡嘲笑他父親。
張愛玲的母親與父親經常打架,在張愛玲5歲年,離婚了,她母親氣的去了法國。
她母親前腳剛走,她父親就把姨太太娶進門,都說有後媽的日子不好過,在家裡被後媽經常虐待,好不容易熬到17歲的時候。
有一次,她後媽又因為個什麼事情看不順眼,要打她,但是17歲了,她長大了,就用手攔住了後媽的棍子,這個後媽馬上哭嚎去她父親那裡告狀,她父親不由分說的把張愛玲暴打一頓,然後開始了長達半年多的軟禁。
在這半年多的過程中,張愛玲還得了痢疾,要不是當時她們家的一個好心的老女傭,恐怕現在就沒有張愛玲了。
第二個對張愛玲影響最大是她的母親,她被軟禁在房間,但是她沒有閒著,據張愛玲的弟弟回憶,說姐姐天天房間健身,時刻準備逃出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得知母親已經從國外回來的時候,她終於越獄成功,逃離父親的魔抓。
本來以為逃離父親,就能過上好日子,但是她錯了。
她媽媽叫黃素瓊,她母親祖上是南陽商人,也算是狠角色。她和自己的哥哥分家之後,想要發憤圖強一番,難耐闖社會並如意,後來分來的遺產也是越花越少。她的性格也越來陰鬱。
當張愛玲找上她母親的時候,也是過得蠻窘迫。多年漂泊加上之前的際遇,黃素瓊變得越來越刻薄,她對女兒說,自己以後不再撫養她,手上就一點錢,你拿去買衣服也罷,拿出讀書也好。反正我沒錢了。就像打發一個叫花子般。
張愛玲自己也很懂事,拿來錢去讀書,後來還把寫的稿費交給母親。但是她母親卻把她的稿費拿去打麻將了。沒有一句感謝或者鼓勵的話。
具體可以看下《雷峰塔》這部小說,裡面故事原型就是她的母親,故事裡面的女孩把自己賺的錢給到母親,但是母親卻認為這筆錢是孩子做齷齪事情得來的。
張愛玲把母親對她的刻薄與冷漠都寫到自己書裡去了,後來張愛玲就拼命的寫作,直到有一天,回家的時候,張愛玲把兩根金條擺在了母親的面前。說以後我們就少來往了,感謝你的養育之恩。
張愛玲想用錢來買斷自己與母親的恩怨,就如她當初對自己那般。
後來,她與黃素瓊基本上往來很少。
這既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痛。
這些痛也導致了張愛玲的擇偶,張愛玲的父親算是有才華的,但是人品卻很稀爛,她這輩子的愛情之路充滿扭曲,張愛玲的內心應該是很膽怯的,她希望有人來保護她。
從大她14歲的胡蘭成,到大她29歲的賴雅都是比她大很多。而這兩段感情只維持了6年和11年。
最後,張愛玲一個人在異國孤獨終老。
她算是一個可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