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語歌謠

    漢語是當今世界講說人口最多的語言,她內涵豐富,意境幽深,隨悠久的中華文明歷史,洗練雋永,源遠流長。然而,華夏始祖創造的語言文明,越悠久便越古老,越古老,在凸顯其之博大精深的同時,不免越難其精粹。因其初始文明的粗陋性,也便促成了人們對它的特具“雙刃性”的歧義理解。在表達意義的準確上,後起之秀的英美語種也便因人類語言的演進,佔有了“後文明時代”的體驗感悟與發展優勢。漢語及至於英語表達的“性比”,凸顯其被以下幾個方面的“原粗”而裹襲。

    1、鑑於英語句子注重表達功能的“中心” 與“主義”,往往在一個含有短語、從句作定語或含有狀語的長句中,於有限或緊急的時間內,比之漢語,至少易於表達較為重點或相對的完整的句意。而漢語因注重禮讓人文時空環境以及考究緣由條件細節的表達語序,也許會導致連說清事物主旨的機會都沒有。2、漢語有時反義詞卻代表同義,造成了人們(特別是外華人)理解的誤讀。如,“中國戰敗了日本” 與 “ 中國戰勝了日本”,都是表明“中國贏了”。

    3、加上否定詞,表達意義卻無甚差別。如,“難免犯錯誤”與“難免不犯錯誤”,“開會之前“ 與 “未開會之前”,卻 都表達出相同或極為相近的語義。

    4、古漢語出現的通假字,容易使人產生理解上的“直覺判斷”。如“見” 通 ”現”,“直” 通 “值”等等。非古漢語通曉者,都會造成現代人對其語義的誤判。5、同一字、詞,因其形同而讀音或褒、貶不同,意思卻極易造成混淆,造成歧義費解。如,“他很驕傲” 與”為他感到驕傲” 。前是貶義,後卻表達褒義。又如欠條上寫上“還欠” 的 “還”,在漢語拼音時,既可讀成huan,也可讀成hai,因其二音之異,引出了許多爭端或糾紛,連法律也斷之無奈。又如,曬太陽、鋤禾、澆樹、談戀愛、搞物件、買了三年、來了兩天等中文習慣表達與用法,與其說練達精深,含義豐富,不如說繁簡猶欠,表意存歧。

    其實,我們應當承認,越是悠久的東西越不規則。即使就英語而言,也存此現象。其中的不規則動詞、形容詞與副詞的比較級別、名詞複數的不規則變化等,均為最古老、最常用、最生活化的用詞中亦可得以找到緣由。因其在語種中出現較早,詞彙數量也少,還不足以影響當時人們的記憶、用法難度,也就尚未形成統一的變化規則。

    所以,源遠流長的漢語自然比“後現代”出現的英語的粗糙之處自然要多些。無形之中,也就影響到其真實的表達與確切的理解,由此甚至造成許多麻煩。這往往露出歷屆諾爾文學獎評委大師們難免要抓的“尾巴”。這成為中國文學或科學論著難被認可而屢遭失利出局之痛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周琦在nba喜歡爆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