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三空間plus
-
2 # 第三空間plus
舉個栗子:
作為包養過羅輯思維的鐵桿,聽說羅胖又要吹kua~kua了,順便回顧了一下,感覺從他搗鼓的事情之中,或多或少地收穫些東西:
1️⃣熟悉了一些新鮮概念和向上的句子。譬如:網際網路思維、社群、自由連結、愛智求真、知識付費、相信美好的事情隨時會發生、做時間的朋友、終身學習等等……
2️⃣認識到“死磕”精神的魔力。
羅胖的“死磕”,用的是“噁心自己、取悅別人”的方式,堅持做一件看似簡單、容易的小事。比如,每天傳送“羅胖60秒”語音,他一干就是1837天。又如,他還在前年吹了個大牛,要連續舉辦跨年演講20年,不論如何,今年是跨年演講的第3年。
我認為,“死磕”精神,其實是一種自嘲,其本質是對事物的一種執念和追求,與堅守、極致的工匠精神相類,是用時間打磨自己的過程。如果你做的是一件有意義或有意思的事情,無論它有多麼小、多麼平凡、多麼簡單,只要你能在時間維度上持之以恆,足夠拉長,為這件事打上時間標籤,就會發現“美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要麼獲得人們的關注,要麼獲得人們的尊重,要麼你發現自己很神奇、或者神經(這是有趣的起點)!
受此啟發,我做了一件小事,堅持每天一篇“書法日課”,其間確實發生過很多美好和有趣的事情,正是因為自己吹了個牛,之後又“死磕”了1175天,讓看到了死磕精神的魔法和時間這個朋友的力量!
3️⃣習慣了讀書、學習。
從“羅輯思維”微信平臺,獲得了讀書指引服務(這點類似於當年《讀者》雜誌上“貝塔斯曼書庫”服務:在林林總總的書海中,每季度為讀者提供推薦讀書清單和書評,並售賣圖書),於是不停的讀書、買書,以彌補早年不讀課外書籍的不足。不過,受到羅胖的狂轟亂炸,造成買了一大堆書而讀不過來的尬局!儘管如此,但讀書的習慣已養成!
從羅輯思維平臺,無意中被勾引到“得到”平臺,進入了學習的階段,而且被抬舉為“終身學習”者,並被致敬了很久。於是乎,順其自然地獲得更多形式的學習機會,出於“越學習越無知”惡性迴圈,執念於終身學習,稀裡糊塗地加入了“混沌研習社”(後來成為“混沌大學”),並在“得到”App上付費訂閱了《李翔商業內參》、吳軍《矽谷來信》、薜兆豐《北大經濟學課程》、寧向東《清華管理學課程》、《每天聽本書》……搞得自己感覺學不過來了,當然,學習也成習慣了!一天不看書、學習,就毛皮擦癢,這也該是件好事。由此可見,在學習問題上,用認知改變行為,或者讓行為改變認識,都是走得通的!
4️⃣吹牛不打稿子。
羅胖講過,當年他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吹牛有素材。細想一下,他是對的!如果讀書少又喜歡吹牛皮,吹到一定時間不就是“空了吹”了?因為沒素材!所以多讀書,就會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有了素材,你吹牛自然就可以引經據典、旁證博引、出神入畫,如江河之水淊淊不絕、延綿不斷………
於是,因為讀了些書,特別是讀了哲史類、新銳類圖書後,不論是讀書會上、酒桌上,就喜歡吹牛了。有時候在酒桌,儼然把餐桌變成了一臺講座一般,讓酒鬼們聽得一愣一愣的,顛覆了他們的認知,把酒肉朋友無聊的吃吃喝喝,至少提高了幾個維度,這也是個美好的事情!
5️⃣努力讓自己有趣。
“有種、有趣、有料”是羅胖最初的口號,很贊同。我的理解是把正經的事情搞得不正經,把枯燥乏味的事情變得有趣,把嚴肅的事情變得遊戲一些。有趣地處理一個事情,從工作實用性講,是精神激勵,是效率;從生活角度講,有趣一些是讓人覺得你本身有趣味,不是無趣、不知趣。怎麼做的?跟蹤網際網路的風向,做一件有趣的小事,用一個知識視角看世界,或者用知識做道具去張冠李戴,或者用嘻哈的藍調(為此專門學習了只有10cm長、10個孔的藍調口琴)來去過著二胡一樣悲慘的生活……都是有趣的!
今天晚上8:30,羅胖又要吹牛了,我打算把他的第三次跨年演講,當成四個小時的《新聞聯播》看、當成相聲看,戲謔一下這個世界!
回覆列表
舉個栗子:
作為包養過羅輯思維的鐵桿,聽說羅胖又要吹kua~kua了,順便回顧了一下,感覺從他搗鼓的事情之中,或多或少地收穫些東西:
1️⃣熟悉了一些新鮮概念和向上的句子。譬如:網際網路思維、社群、自由連結、愛智求真、知識付費、相信美好的事情隨時會發生、做時間的朋友、終身學習等等……
2️⃣認識到“死磕”精神的魔力。
羅胖的“死磕”,用的是“噁心自己、取悅別人”的方式,堅持做一件看似簡單、容易的小事。比如,每天傳送“羅胖60秒”語音,他一干就是1837天。又如,他還在前年吹了個大牛,要連續舉辦跨年演講20年,不論如何,今年是跨年演講的第3年。
我認為,“死磕”精神,其實是一種自嘲,其本質是對事物的一種執念和追求,與堅守、極致的工匠精神相類,是用時間打磨自己的過程。如果你做的是一件有意義或有意思的事情,無論它有多麼小、多麼平凡、多麼簡單,只要你能在時間維度上持之以恆,足夠拉長,為這件事打上時間標籤,就會發現“美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要麼獲得人們的關注,要麼獲得人們的尊重,要麼你發現自己很神奇、或者神經(這是有趣的起點)!
受此啟發,我做了一件小事,堅持每天一篇“書法日課”,其間確實發生過很多美好和有趣的事情,正是因為自己吹了個牛,之後又“死磕”了1175天,讓看到了死磕精神的魔法和時間這個朋友的力量!
3️⃣習慣了讀書、學習。
從“羅輯思維”微信平臺,獲得了讀書指引服務(這點類似於當年《讀者》雜誌上“貝塔斯曼書庫”服務:在林林總總的書海中,每季度為讀者提供推薦讀書清單和書評,並售賣圖書),於是不停的讀書、買書,以彌補早年不讀課外書籍的不足。不過,受到羅胖的狂轟亂炸,造成買了一大堆書而讀不過來的尬局!儘管如此,但讀書的習慣已養成!
從羅輯思維平臺,無意中被勾引到“得到”平臺,進入了學習的階段,而且被抬舉為“終身學習”者,並被致敬了很久。於是乎,順其自然地獲得更多形式的學習機會,出於“越學習越無知”惡性迴圈,執念於終身學習,稀裡糊塗地加入了“混沌研習社”(後來成為“混沌大學”),並在“得到”App上付費訂閱了《李翔商業內參》、吳軍《矽谷來信》、薜兆豐《北大經濟學課程》、寧向東《清華管理學課程》、《每天聽本書》……搞得自己感覺學不過來了,當然,學習也成習慣了!一天不看書、學習,就毛皮擦癢,這也該是件好事。由此可見,在學習問題上,用認知改變行為,或者讓行為改變認識,都是走得通的!
4️⃣吹牛不打稿子。
羅胖講過,當年他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吹牛有素材。細想一下,他是對的!如果讀書少又喜歡吹牛皮,吹到一定時間不就是“空了吹”了?因為沒素材!所以多讀書,就會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有了素材,你吹牛自然就可以引經據典、旁證博引、出神入畫,如江河之水淊淊不絕、延綿不斷………
於是,因為讀了些書,特別是讀了哲史類、新銳類圖書後,不論是讀書會上、酒桌上,就喜歡吹牛了。有時候在酒桌,儼然把餐桌變成了一臺講座一般,讓酒鬼們聽得一愣一愣的,顛覆了他們的認知,把酒肉朋友無聊的吃吃喝喝,至少提高了幾個維度,這也是個美好的事情!
5️⃣努力讓自己有趣。
“有種、有趣、有料”是羅胖最初的口號,很贊同。我的理解是把正經的事情搞得不正經,把枯燥乏味的事情變得有趣,把嚴肅的事情變得遊戲一些。有趣地處理一個事情,從工作實用性講,是精神激勵,是效率;從生活角度講,有趣一些是讓人覺得你本身有趣味,不是無趣、不知趣。怎麼做的?跟蹤網際網路的風向,做一件有趣的小事,用一個知識視角看世界,或者用知識做道具去張冠李戴,或者用嘻哈的藍調(為此專門學習了只有10cm長、10個孔的藍調口琴)來去過著二胡一樣悲慘的生活……都是有趣的!
今天晚上8:30,羅胖又要吹牛了,我打算把他的第三次跨年演講,當成四個小時的《新聞聯播》看、當成相聲看,戲謔一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