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林語堂先生,近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學者,語言文學家。
10
回覆列表
  • 1 # 被冰封的抒情

    林語堂先生是近代頗負盛名的作家,就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都曾拿他作寫作上的標杆。林語堂先生性格幽默瀟灑,學問中西貫通,文章裡處處充溢著人間煙火的溫暖與閒適。我最先讀到他的«風聲鶴唳»,這本書是林語堂先生另一名著«京華煙雲»的後傳,雖然後者沒前者有名,但讀起來依然纏綿起伏,使人慾罷不能。我後來又仔細地閱讀了«京華煙雲»,比較而言,«風聲鶴唳»的筆鋒更圓潤,結構更嚴謹,人物性格更趨成熟。

    «京華煙雲»很顯然體現了林語堂先生的理想家園,雖然這個家園不免受到歷史潮流的衝擊,也無法躲避戰爭的輪番洗劫,但在作者的心中,這就是全華人魂牽夢繫不離不棄的家園。而女主角姚木蘭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溫良賢惠,知書達理。既有古典女性的端凝持重雍容大度的一面,又有新文化影響下的追求自由堅持夢想的一面

  • 2 # 博美的後花園兒

    《人物|林語堂:京華煙雲幾度秋》

    初中看京華煙雲時,電視螢幕下總會出現:根據林語堂先生同名小說改編。大抵是我太過喜歡這部劇,也許是這個名字太特別,林語堂從此便鐫刻在我心上了。後來,我讀了原著,便更喜歡這部作品,也更喜歡林語堂。更有趣的是,某天我於好奇中拆開這個名字,“語”是語言,代表著文學,有些文人氣質,“堂”是光明,是亮堂堂的,有些陽剛氣質,剛柔並濟;兩個字合起來,又是語言的屋子,文學的天堂。我不知道他當初改名為語堂的想法,但卻頗為自己的分析得意。總之,我喜歡上這部作品,喜歡上寫作品的人了。

    當看到好的作品時,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我視為老師,視為知己的林語堂。視他為老師,是因為京華煙雲給了我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小說世界的大門;也給我一杆品質之秤,從此對作品質量有所要求,不再喜歡低質量的流行小說。視他為知己,是因為他的人生觀及對人生的態度和我很是相似,讀他的作品,似和多年未見的老友交談。

    有些人,隔著萬水千山,穿越時光,亦總能遇見。我是從讀的京華煙雲開始認識他的,那時候我很好奇,能寫出這麼好的小說的人當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是像大部分文人墨客那樣滿腹才學、端正嚴肅、儒雅古樸的嗎?我內心是不願意他端正嚴肅的,你知道的,越是喜歡一個人,對他的期盼越高,我希望他不似一般學者文人的古板嚴肅,想他身上有股活潑天真的勁,事實證明,我是對的,他很幽默,是“幽默大師”,他倒是謙虛,說他只是中國提出幽默第一人,算不得真正的幽默大家。可在我看來,他不光是“幽他一默”的創始人,還是真正懂得幽默人生的高人。

    他在四十歲時,為自己寫下了五則聯語。如果放在一起,倒是可以成為一首詩,既是他寫給自己的,也是他寫給世人的。現摘錄如下:

    道理參透是幽默,性靈解脫有文章。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對面只有知心友,兩旁俱無礙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隨人看桃花?

    領現在可行之樂,補平生未讀之書。

    他對人生的態度,悟透之後歸為“幽默”二字。這種幽默,是一份心靈的活潑歡愉,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這種幽默,是一份豁達瀟灑,亦是一種人生哲學。我想,他的快樂與幸福,是和自己的幽默人生有關。他曾在文章裡舉蘇格拉底和林肯為例,說明幽默可以成其偉大。我突然想起周恩來總理,他用他的幽默智慧,解決了很多政治難題,多次讓想看中國笑話的外華人瞠目結舌,最後啞口無言。所以,幽默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才是世界最真實的哲學。

    他說:我要有自由,能流露本色自然,無須作偽。對寫文章,從來不肯生搬硬套,刻意為之;他總是興之所至,提筆就成。他認為這樣的文章方顯靈動,才該是大家之作。林語堂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有這個水平。這樣的狀態是我們每個想成為作家的人應該追求的,只是現在我還沒有這樣的火候。他就這樣引導著我,追求著一種更高的境界。他對文學的追求不光是自然靈動,他最想“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西方國家傳播中國文化,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將兩種文化融會貫通,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踏了東西文化,也評了宇宙文章。也只有真才實學的他才可以說出這樣霸氣豪氣又不顯傲氣的話。

    對面只有知心友,兩旁俱無礙目人。這是個天真又過於理想化的想法,魯迅在給瞿秋白的信中說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可見,人生在世,真的是知己難求。也是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他和所有文人共有的特質,即是個理想主義者。他自己也在自傳中說過,父親是個理想主義者,自己也是個現實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沒什麼不好的,只是過於理想化,難免會高處不勝寒,有孤獨之感。我本人就是個理想主義者,天天想自己遇見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可是事實證明,太過於理想化,總是有不真實的感覺,這種不真實就使人有孤寂之感。到底我還是俗人一枚,想要塵世的溫暖,還是基於現實談理想吧。不過他說過:人人必須自尋其相近的靈魂,然後其作品乃能成為生活的。所以,對於一個作家來講,這種理想化的追求是好的作品成長的土壤。

    他說:對於自己而言,順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我特別欣賞他不隨波逐流的態度。他的不隨波逐流是因為自己肚中有墨水,俗話說就是自己有能力。他對自我的認知還是蠻清晰的,他說自己“胸中自有青山在”,那也真的沒必要“隨人看桃花”了。一個人不隨大流,是因為自己的自信,其實就是源於自己的能力。我覺得自己就屬於那種能力不足的人,雖不至於隨波逐流,但也總是會心虛,底氣不足。自己的偶像是這樣一個自信有才氣的人,我一定得好好沉澱自己,讓自己的能力配的上自己的自信。

    人生真的苦短,所以要儘可能享受人生之樂,對於林語堂來講,遨遊在文學的海洋裡會給他的身心帶來莫大的快樂。我也是一樣,可以少睡覺,可以少說話,卻獨獨不能少了閱讀,應了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這句話。他對閱讀的態度,一直深深的影響著我。功利性的閱讀,失了那份自然靈氣。也是從他的文章裡,我才知道孔子並非後人傳頌的那樣正統,他也是個幽默有趣有個性的人。他很喜歡蘇東坡,欣賞他的人生態度,喜歡他作詩作文章的自然之態,我也很是喜歡蘇東坡,覺得他將苦難過成了詩文,將日子過成了永恆。人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用幽默的心態去對待一切,從中找到快樂的因素,讀自己喜歡的書,見自己喜歡的人,寫自己喜歡的文。我這個人吧,平時有點嚴肅,可是我爸說,人呀當活潑大氣一點,我和他倒是有一樣開明的父親呢!

    藝術是源於生活的,他在自傳裡說,京華煙雲裡,他最熟悉的是曼娘,因他認識現實的曼娘。但藝術又是高於生活的,所以裡面不僅有他熟悉的曼娘,還有像木蘭那樣豐滿的人物形象。有人說,京華煙雲是中國的第二部紅樓夢,我不大認同這個評價。雖然京華煙雲也是由幾大家族的盛衰,由幾個年輕人的愛恨情仇為主線,但它不是紅樓夢第二。這部長篇小說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的,後才被譯為中文的。他自己說過:我相信我的頭腦是西洋的產品,而我的心是中國的。中文思維和英文思維是不一樣的,所以,京華煙雲不同於紅樓夢的,它是融入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不同視野的作品。紅樓夢是我最喜歡的文學作品,京華煙雲是對我意義非凡的作品,兩部小說屬於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寫作背景,展現的氣質格局也是不一樣的,我不願意拿二者做出比較,也不願非得排出個名次。不過,按照林語堂自己的話講,他不願意爭第一,並且和二結緣了。上學時,因為有個對做學問及其認真的呆子考第一,他總是第二;現在他的作品又被冠為紅樓夢第二;如果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那麼京華煙雲兩次被諾貝爾獎提名,也算是排名第二了。他自己都不太在意這些個虛名,我爭論的也實在是有些牽強。

    我喜歡他這麼多年了,中間還發生了一件讓我痛苦的事。我讀了國母宋慶齡的傳記,其中提到了林語堂,那裡面的林語堂是個偽抗日者,他只顧自己的物質享受,只顧自己的利益,膽小懦弱。我當時是極為痛苦的,這怎麼和我想象的林語堂不一樣呢。都說文如其人,他的文寫的那麼好,他的人品怎麼是這樣呢?我很是困惑,跟好友講了。她說,傳記多少會帶點作者個人主觀色彩的,並不完全是真的;而且,人非完人,是你想象中的他和現實的他有落差了。他自己也說:理想的人並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個令人喜愛而通情達理的人,而他也只不過是盡力做那樣一個人罷了。他本不是聖人,我卻以聖人的標準去要求他,未免太過苛刻了。時間久了,我也漸漸釋然。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不能絕對化。

    自己的水平實在是低,詞不成詞,文不成文,寫不出他“猶未滅的一點童心”,寫不出他“熱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學思想,寫不出他以山為基調的人格與文筆。對於他自己,最貼切的描述莫過於那五聯句組成的詩文。作家,首先得了解自己,才能瞭解自己的主人公,寫出偉大的作品。斯人已逝,作品長存。隨著不朽的作品,他也是長存的。作為一個作家,他的作品世世代代流傳,這才是他最大的期盼與幸福。

    道骨仙風人間事,一身文氣自然韻。

    踏古今中西文化,評中外古今文章。

    胸有青山懷自大,桃花入眼影如煙。

    知己常伴人自在,書中遨遊樂長存。

    京華煙雲風煙散,語堂幽默寄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最良心的肝帝活動迴歸,雞里奧寶典即將登場,一大堆面板免費送,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