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說說中國稱謂30年的變遷史,你就知道了。
“同志”、“先生”、“小姐”這幾個稱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經歷了被高高捧起又重重摔下的“命運”。30多年來的社會風潮變動之迅速由此略見一斑。而後職場流行的“親愛的”,則讓一些“局外人”摸不著頭腦。近十年來,“老師”的稱呼氾濫成災。不管幹什麼的,只要一上電視,就都成了老師。新世紀以來,“老師”儼然成了重要的社交稱謂。
A“先生”、“小姐” 被嚴重異化
學者崔麗分析說,“妓女”、“三陪女”這些詞既是禁忌語,於是“小姐”就成了體面的替代詞語。 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禮”字當先。人與人見面都該打個招呼。舊社會見面稱呼“先生”“太太”“少爺”“小姐”或是“老闆”“掌櫃”“東家”等。解放之後,大家見面一律稱“同志”,感覺不僅僅是“平等”,更有一種親近、親切之感。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同志”這個稱呼開始“漸變”了。1981年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9個單位聯合發起了“五講四美”的倡議。在此背景下,使用與國際接軌的“先生”、“小姐”稱謂儼然就是改革先鋒。尤其是“小姐”,既不像“女士”那樣在年齡上有模糊性,又比“夫人”來得活潑、親切,容易獲得被稱呼者的好感。 只是,將“先生”、“小姐”視為高雅用語的人士恐怕不會預料到,僅僅在幾年以後,“先生”、“小姐”就被嚴重異化了,以至於人們不敢貿然稱呼別人為“先生”、“小姐”,以免導致不良後果——只能說,社會風向實在變得太快。上世紀90年代初,女同胞被稱為“小姐”時還心花怒放。但到了90年代末期,隨著“三陪小姐”、按摩女、洗頭妹等“風月場所或者準風月場所女性從業人員”的異軍突起,使得“不正當的‘小姐’正在或已經對正當的‘小姐’形成大面積的覆蓋”,並且“已經從一個稱謂變成了一種職業或者一種職稱”。學者崔麗分析說,“妓女”、“三陪女”這些詞既是禁忌語,於是“小姐”就成了體面的替代詞語。“小姐”一詞甚至難倒了語言學家。在2006年10月舉行的一次德語國家漢語教學大會上,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教授頗為尷尬地說:“如果我在北京街頭向一位陌生女士問路,那我肯定不能叫她小姐,否則會捱罵。”“如果在深圳,看到陌生年輕女士,我只能叫小妹,但決不能稱呼小姐。”
B 叫“老闆”還是叫“總”?
柳傳志曾在2001年某一天率屬下四員大將在公司大門前向每個員工鞠躬,懇請各員工對其本人和其他高層不要再稱“總”。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全民經商時代,誰有路子掙錢誰最大,“老闆”成為流行的尊稱,在酒肆茶樓,是個男的服務員就得稱一聲“老闆”,被叫“老闆”的人也甘之如飴。演員李成儒回憶,他當年做生意時,因為在電梯裡被服務員叫了一聲“老闆您好”,就興奮地給出了100美元小費。與“老闆”不相上下的尊稱則是“經理”,曾經有一個段子:在深圳,天上掉一塊磚頭,砸到的十個人裡面,九個人是經理,剩下的一個是副經理。
經商熱退潮,但“老闆”這個稱呼沒有退場,反而泛化了:研究生稱導師“老闆”,還可以解釋為仿效歐美高校的時髦稱呼法;官員也被稱“老闆”,甚至在會議上,下級口口聲聲說由“老闆”拿主意,就有點庸俗了。與“老闆”類似的是“某總”。據說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在飛機上常常被“尊稱”為“盛總”,其夫人、日本鋼琴演奏家瀨田裕子則被“尊稱”為“瀨總”。“×總”滿天飛就沒意思了,一些意識到問題的人士如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就曾在2001年某一天率屬下四員大將在公司大門前向每個員工鞠躬,懇請各員工對其本人和其他高層不要再稱“總”。柳傳志還提出四個可供選擇的稱呼:柳傳志、傳志、老柳、柳傳志同志。
C 從“帥哥”、“美女”到“親愛的”
肇慶旅遊部門“善意”地建議導遊不使用“目前民間較為俗氣”的帥哥美女、靚仔靚女稱呼,成都有些品牌也堅決地跟“帥哥”“美女”稱呼劃清界限。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廣東地區盛行的“靚女”(或者其升級版“靚姐”、“靚姨”)、“靚仔”稱呼,在進入新世紀後升級為更利於傳播的“美女”、“帥哥”,先是在年輕人中流行,之後逐漸擴散到全國、全民皆“帥哥”、“美女”。也許是因為“帥哥”“美女”多了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這幾年下來,開始出現認為這種稱呼“庸俗”的聲音。除了肇慶旅遊部門“善意”地建議導遊不使用“目前民間較為俗氣”的帥哥美女、靚仔靚女稱呼,在成都,有些品牌自高身價,也堅決地跟“帥哥”“美女”稱呼劃清界限,比如成都王府井百貨的某南韓品牌稱:“我們是高檔品牌,不會使用‘帥哥’‘美女’。” “帥哥”、“美女”確實濫大街了,所以現在的小白領們發展了一套稱謂符碼:“親愛的”(亦可簡化為“親”)不是那個“親愛的”,既適用於女同學和女同學之間,也適用於女同學和男同學之間;“同學”(亦稱“童鞋”)不一定是那個“同學”,而是同事或者朋友,類似於臺灣那邊“六年級生”(70後)、“七年級生”(80後)的說法;“老闆”不是那個老闆,可能只是個想當老闆想瘋了的部門主管;“老王”也不一定有多老,但因為比你早進公司一年,所以當得上一個“老”字…… 有重慶網友感嘆:以前逛個商場,營業員小妹趕著叫“美女”,聽得人起雞皮疙瘩;現在有新發現,興喊“親愛的”。唉,時代進步真是快喲,跟不上節奏了。
D “老師”之泛化
新世紀以來,“老師”成了社交稱謂。被稱為老師的,大多數不是幹教育的,稱呼者跟他也沒有師生關係。老師不叫老師,偏要叫“老闆”;而一些尚沒有資格當上老師的人,卻堂而皇之成了“老師”。1998年,作家劉心武發表題為《如今時興叫老師》的文章,提及自己被商場服務員稱為“這位老師”,“不稱我同志不稱我師傅也不稱呼我先生老闆,可見如今時興叫老師呢”。只是不知道劉老師在得知“超女”評委被稱為“評委老師”會作何感想?
有人說,楊瀾是始作俑者。她在電視上一口一個趙忠祥老師,把“老師”推向了全國。“老師”之泛化,電視作用巨大。
批評楊瀾的人的理由是,趙忠祥的職業是電視主持,不是老師。其實,“老師”這個稱謂身兼數職,它既是職銜稱謂,又是關係稱謂。職銜稱謂說的是職業,關係稱謂說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就關係而言,楊瀾稱趙為師,並無不妥——在主持上,當時的趙忠祥確實可以做楊瀾的老師。
新世紀以來,“老師”成了社交稱謂。被稱為老師的,大多數不是幹教育的,稱呼者跟他也沒有師生關係。“老師”成了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敬稱。這種敬稱與古代的“公”有些類似。“公”本來是對有貴族爵位者的稱呼,比如秦莊公、齊桓公、宋襄公。後來,演變成跟爵位毫無關係的敬稱。“老師”比“公”進步,還包括女性。無論男女,在“老師”面前人人平等。
每一類稱謂都有自己的交際功能和適用範圍。“老師”適用於比自己年紀大,不適宜稱哥道姐的人身上。公務員、白領尤其是文化人最容易被“老師”。“老師”具有表示親熱、套近乎之功能,稱人為師者,雖然不像稱哥道姐那樣可以拉上血緣關係,但也可以擠入門生故舊之列——天地君親師,我把你放在五倫之內,你還不關照關照我嗎?
本來屬於職銜稱謂和關係稱謂的“老師”,不但跑到了社交稱謂裡奪城劫地,而且磅礴萬里,深得人心。這說明什麼?說明原有的社交稱謂不夠用了。你看,“同志”萎縮了,“師傅”下崗了,“老闆”適用面太小。按理說,先生女士應該大行其道了,可是,這種稱謂除了太正式之外,還有個大缺點:太平等。中國的稱謂系統以等級為核心,等級以尊卑為內容。因此,社交稱謂的第一要務就是在謙敬上下功夫。說白了,就是千方百計地貶低自己以及與自己有關的一切事物:在下、鄙人、荊妻、賤役、犬子、拙著、寒舍……與此同時,想方設法地抬高對方及與對方有關係者,閣下、大人、令夫人、令郎、令媛、貴庚、府上……先生女士的稱謂,缺乏尊敬感。 更重要的是,先生女士不能與時俱進。近些年來,所有的社交稱謂都在使勁地套近乎,張嘴張哥,閉口李姐,“親”也從淘寶網,走向了紙媒。先生女士板著面孔,冷冰冰的,一點親熱勁也沒有。落後於時代潮流,難以擔當交際之重任。
社交稱謂不夠用,就需要外援。既有尊敬感,又有親熱勁。既符合傳統,又適應潮流的“老師”入選。稱謂市場上有了這個生力軍,先生女士就只好退避三舍。
語言學家說,稱謂是時代的風向標。為什麼半個世紀後,“老師”走俏,“先生女士”受冷落呢?這種文化現象透露出什麼資訊呢?稱謂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明了社會等級結構。這個關係和結構是文化系統的一部分,“老師”插足社交稱謂,說明稱謂的紊亂,而稱謂的紊亂,又表明了文化系統的張皇失措,一個社會的不成熟亦由此可見。
給你說說中國稱謂30年的變遷史,你就知道了。
“同志”、“先生”、“小姐”這幾個稱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經歷了被高高捧起又重重摔下的“命運”。30多年來的社會風潮變動之迅速由此略見一斑。而後職場流行的“親愛的”,則讓一些“局外人”摸不著頭腦。近十年來,“老師”的稱呼氾濫成災。不管幹什麼的,只要一上電視,就都成了老師。新世紀以來,“老師”儼然成了重要的社交稱謂。
A“先生”、“小姐” 被嚴重異化
學者崔麗分析說,“妓女”、“三陪女”這些詞既是禁忌語,於是“小姐”就成了體面的替代詞語。 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禮”字當先。人與人見面都該打個招呼。舊社會見面稱呼“先生”“太太”“少爺”“小姐”或是“老闆”“掌櫃”“東家”等。解放之後,大家見面一律稱“同志”,感覺不僅僅是“平等”,更有一種親近、親切之感。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同志”這個稱呼開始“漸變”了。1981年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9個單位聯合發起了“五講四美”的倡議。在此背景下,使用與國際接軌的“先生”、“小姐”稱謂儼然就是改革先鋒。尤其是“小姐”,既不像“女士”那樣在年齡上有模糊性,又比“夫人”來得活潑、親切,容易獲得被稱呼者的好感。 只是,將“先生”、“小姐”視為高雅用語的人士恐怕不會預料到,僅僅在幾年以後,“先生”、“小姐”就被嚴重異化了,以至於人們不敢貿然稱呼別人為“先生”、“小姐”,以免導致不良後果——只能說,社會風向實在變得太快。上世紀90年代初,女同胞被稱為“小姐”時還心花怒放。但到了90年代末期,隨著“三陪小姐”、按摩女、洗頭妹等“風月場所或者準風月場所女性從業人員”的異軍突起,使得“不正當的‘小姐’正在或已經對正當的‘小姐’形成大面積的覆蓋”,並且“已經從一個稱謂變成了一種職業或者一種職稱”。學者崔麗分析說,“妓女”、“三陪女”這些詞既是禁忌語,於是“小姐”就成了體面的替代詞語。“小姐”一詞甚至難倒了語言學家。在2006年10月舉行的一次德語國家漢語教學大會上,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教授頗為尷尬地說:“如果我在北京街頭向一位陌生女士問路,那我肯定不能叫她小姐,否則會捱罵。”“如果在深圳,看到陌生年輕女士,我只能叫小妹,但決不能稱呼小姐。”
B 叫“老闆”還是叫“總”?
柳傳志曾在2001年某一天率屬下四員大將在公司大門前向每個員工鞠躬,懇請各員工對其本人和其他高層不要再稱“總”。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全民經商時代,誰有路子掙錢誰最大,“老闆”成為流行的尊稱,在酒肆茶樓,是個男的服務員就得稱一聲“老闆”,被叫“老闆”的人也甘之如飴。演員李成儒回憶,他當年做生意時,因為在電梯裡被服務員叫了一聲“老闆您好”,就興奮地給出了100美元小費。與“老闆”不相上下的尊稱則是“經理”,曾經有一個段子:在深圳,天上掉一塊磚頭,砸到的十個人裡面,九個人是經理,剩下的一個是副經理。
經商熱退潮,但“老闆”這個稱呼沒有退場,反而泛化了:研究生稱導師“老闆”,還可以解釋為仿效歐美高校的時髦稱呼法;官員也被稱“老闆”,甚至在會議上,下級口口聲聲說由“老闆”拿主意,就有點庸俗了。與“老闆”類似的是“某總”。據說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在飛機上常常被“尊稱”為“盛總”,其夫人、日本鋼琴演奏家瀨田裕子則被“尊稱”為“瀨總”。“×總”滿天飛就沒意思了,一些意識到問題的人士如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就曾在2001年某一天率屬下四員大將在公司大門前向每個員工鞠躬,懇請各員工對其本人和其他高層不要再稱“總”。柳傳志還提出四個可供選擇的稱呼:柳傳志、傳志、老柳、柳傳志同志。
C 從“帥哥”、“美女”到“親愛的”
肇慶旅遊部門“善意”地建議導遊不使用“目前民間較為俗氣”的帥哥美女、靚仔靚女稱呼,成都有些品牌也堅決地跟“帥哥”“美女”稱呼劃清界限。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廣東地區盛行的“靚女”(或者其升級版“靚姐”、“靚姨”)、“靚仔”稱呼,在進入新世紀後升級為更利於傳播的“美女”、“帥哥”,先是在年輕人中流行,之後逐漸擴散到全國、全民皆“帥哥”、“美女”。也許是因為“帥哥”“美女”多了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這幾年下來,開始出現認為這種稱呼“庸俗”的聲音。除了肇慶旅遊部門“善意”地建議導遊不使用“目前民間較為俗氣”的帥哥美女、靚仔靚女稱呼,在成都,有些品牌自高身價,也堅決地跟“帥哥”“美女”稱呼劃清界限,比如成都王府井百貨的某南韓品牌稱:“我們是高檔品牌,不會使用‘帥哥’‘美女’。” “帥哥”、“美女”確實濫大街了,所以現在的小白領們發展了一套稱謂符碼:“親愛的”(亦可簡化為“親”)不是那個“親愛的”,既適用於女同學和女同學之間,也適用於女同學和男同學之間;“同學”(亦稱“童鞋”)不一定是那個“同學”,而是同事或者朋友,類似於臺灣那邊“六年級生”(70後)、“七年級生”(80後)的說法;“老闆”不是那個老闆,可能只是個想當老闆想瘋了的部門主管;“老王”也不一定有多老,但因為比你早進公司一年,所以當得上一個“老”字…… 有重慶網友感嘆:以前逛個商場,營業員小妹趕著叫“美女”,聽得人起雞皮疙瘩;現在有新發現,興喊“親愛的”。唉,時代進步真是快喲,跟不上節奏了。
D “老師”之泛化
新世紀以來,“老師”成了社交稱謂。被稱為老師的,大多數不是幹教育的,稱呼者跟他也沒有師生關係。老師不叫老師,偏要叫“老闆”;而一些尚沒有資格當上老師的人,卻堂而皇之成了“老師”。1998年,作家劉心武發表題為《如今時興叫老師》的文章,提及自己被商場服務員稱為“這位老師”,“不稱我同志不稱我師傅也不稱呼我先生老闆,可見如今時興叫老師呢”。只是不知道劉老師在得知“超女”評委被稱為“評委老師”會作何感想?
有人說,楊瀾是始作俑者。她在電視上一口一個趙忠祥老師,把“老師”推向了全國。“老師”之泛化,電視作用巨大。
批評楊瀾的人的理由是,趙忠祥的職業是電視主持,不是老師。其實,“老師”這個稱謂身兼數職,它既是職銜稱謂,又是關係稱謂。職銜稱謂說的是職業,關係稱謂說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就關係而言,楊瀾稱趙為師,並無不妥——在主持上,當時的趙忠祥確實可以做楊瀾的老師。
新世紀以來,“老師”成了社交稱謂。被稱為老師的,大多數不是幹教育的,稱呼者跟他也沒有師生關係。“老師”成了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敬稱。這種敬稱與古代的“公”有些類似。“公”本來是對有貴族爵位者的稱呼,比如秦莊公、齊桓公、宋襄公。後來,演變成跟爵位毫無關係的敬稱。“老師”比“公”進步,還包括女性。無論男女,在“老師”面前人人平等。
每一類稱謂都有自己的交際功能和適用範圍。“老師”適用於比自己年紀大,不適宜稱哥道姐的人身上。公務員、白領尤其是文化人最容易被“老師”。“老師”具有表示親熱、套近乎之功能,稱人為師者,雖然不像稱哥道姐那樣可以拉上血緣關係,但也可以擠入門生故舊之列——天地君親師,我把你放在五倫之內,你還不關照關照我嗎?
本來屬於職銜稱謂和關係稱謂的“老師”,不但跑到了社交稱謂裡奪城劫地,而且磅礴萬里,深得人心。這說明什麼?說明原有的社交稱謂不夠用了。你看,“同志”萎縮了,“師傅”下崗了,“老闆”適用面太小。按理說,先生女士應該大行其道了,可是,這種稱謂除了太正式之外,還有個大缺點:太平等。中國的稱謂系統以等級為核心,等級以尊卑為內容。因此,社交稱謂的第一要務就是在謙敬上下功夫。說白了,就是千方百計地貶低自己以及與自己有關的一切事物:在下、鄙人、荊妻、賤役、犬子、拙著、寒舍……與此同時,想方設法地抬高對方及與對方有關係者,閣下、大人、令夫人、令郎、令媛、貴庚、府上……先生女士的稱謂,缺乏尊敬感。 更重要的是,先生女士不能與時俱進。近些年來,所有的社交稱謂都在使勁地套近乎,張嘴張哥,閉口李姐,“親”也從淘寶網,走向了紙媒。先生女士板著面孔,冷冰冰的,一點親熱勁也沒有。落後於時代潮流,難以擔當交際之重任。
社交稱謂不夠用,就需要外援。既有尊敬感,又有親熱勁。既符合傳統,又適應潮流的“老師”入選。稱謂市場上有了這個生力軍,先生女士就只好退避三舍。
語言學家說,稱謂是時代的風向標。為什麼半個世紀後,“老師”走俏,“先生女士”受冷落呢?這種文化現象透露出什麼資訊呢?稱謂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明了社會等級結構。這個關係和結構是文化系統的一部分,“老師”插足社交稱謂,說明稱謂的紊亂,而稱謂的紊亂,又表明了文化系統的張皇失措,一個社會的不成熟亦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