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月11日,在華為2017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表示,華為目前累計研發投入已達到3100億元,未來每年將保持200億美金的投入。為什麼華為會如此看重技術研發呢?
10
回覆列表
  • 1 # 王緝志

    一個科技公司,最重要的是產品的技術含量,也就是說看它是否走在世界的前面,是否有創新。因此,以全球所有著名的科技公司如英特爾、亞馬遜、蘋果、谷歌、微軟、思科、三星、豐田汽車……等等來舉例,無不在R&D(研發)上投入很大的開發費用。因為只有在研發上投入多,才可能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下圖是2015年全世界研發投入排名的前二十的公司情況:

    一般來說,研發的投入可以從兩個指標來看,一是研發費用佔公司銷售總收入的比例,另一個是研發費用投入的絕對數量。

    從實際情況來看,研發費用的支出主要是研發人員的工資、獎金、津貼、保險、住房公積金、外聘人員的勞務費等費用、研發材料的消耗以及用於研發的裝置的折舊、房屋租賃費用以及其它費用等。要吸引頂尖的開發人才,在研發人員的工資等費用上面就要投入更多。研發費用的投入與公司的規模有關,公司比較小的時候,研發投入的佔比就應該比較大,例如應該佔到15-20%;當公司發展到中等規模的時候,研發比就可以在10%左右,當公司發展到很大規模時,研發比可以在5-10%之間。之所以規模大的公司比例小,是因為它的銷售總額已經比較大了,因此研發費用佔比小它的絕對數值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按中國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辦法,對研發比做了如下規定:

    1.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於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6%;

    2.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4%;

    3.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於3%。

    這僅僅是國家最低要求,事實上世界上著名的高科技企業基本上都比這個比例高。

    由此可見,華為要想在世界上的高科技公司隊伍中佔有領先的地位,必須像其它著名的公司一樣,在研發方面有相當規模的投入。

    當然,研發投入大,僅僅是公司成功的必要條件,公司在管理、企業文化、產品方向等其它方面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 2 # 愛合夥

    創業的血淚教訓丨迫於生計,也不要減少技術研發投入

    幾個現實案例會告訴你飲鴆止渴不是解決問題之道

    昨天參加一場思辨會。有一家公司的VP做了奧克斯空調的案例分析。他在分析曾經輝煌一時奧克斯的衰亡原因時,把所有的鍋都甩在服務環節上。

    產品質量不行,是服務部沒有升級客訴;服務品質下降,是服務省成本,羅列了服務部的諸多不是。隨後,他深究了服務不給力的原因,是因為服務部和公司主體分家,成了一家獨立核算的公司,所以它和公司其他職能模組的銜接上出現了問題。

    這段分析除了沒有邏輯,甚至都談不上了解企業各模組的職能及SOP。(SOP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三個單詞中首字母的大寫 ,即標準作業程式。SOP的精髓,就是對某一程式中的關鍵控制點進行細化和量化。)

    首先,服務部門在很多公司是“死後驗屍”的部門,產品質量導致的問題,這筆賬無論怎麼算都不能算在服務部的頭上。

    其次,指責因服務部門獨立核算導致他們不及時升級問題,也是一種很深的誤會。因為服務部被設立成一家獨立核算的公司,是很多跨國公司的通常做法。

    原因很簡單,服務部在有些外企,它是盈利中心,不是成本中心。如果它規模化經營的話,是可以作為一家獨立公司的。今天某些企業的內部孵化器就是這種模式的變種。

    另外,這種做法也是確保服務的專業性,形成對其他關鍵部門的有效制衡。

    負責過服務外包的人士都清楚,要讓服務部為我所用,只有我的業務量佔這家服務中心的業務總量的2/3以上,服務合約才可以真正執行。在以上案例中,奧克斯的服務部雖然獨立核算,但它只負責奧克斯品牌的維修,是寄生於母體的。換言之,總部是可以有效控制服務部的。

    說一千道一萬,奧克斯真正的問題,第一在於:企業不思進取,技術上原地踏步。

    沒有技術壁壘,你的產品只能和國內企業玩價格戰,外企的高福利、系統化,合規化,都決定它是沒有成本優勢的。為了低價,它們只能去削減不能削的東西,即設計生產成本和售後服務成本。這兩塊的非理性成本削減是馬上會透過市場體現出來的,完全無法掩飾。

    這就是奧克斯的第二個問題,因缺乏技術優勢,一味壓成本,導致不良率上升,由此形成惡性迴圈。

    保有技術優勢和維繫合理的成本,企業在這兩點上要有清醒的認識,初創公司尤其需要想明白這點。因為初創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天面臨生死問題,很多創業者迫於生計會選擇減少技術研發投入,選擇山寨或研發低端產品,由此再陷入壓價格,打價格戰的怪圈。

    這些做法都是飲鴆止渴的做法,會導致嚴重問題。

    企業會快速觸到天花板

    很多的創業企業都經歷過這個階段,靠山寨或低端研發活下來,但一直就賺著小錢,再怎麼折騰,商業模式也支撐不了公司乾點大的事業,俗稱碰到天花板。

    騰訊初創時期也不能倖免,曾經的山寨“黑”歷史讓企業存活了,但真正讓騰訊成為“BAT”中的那個“T”的,絕對是後期,依靠正確的戰略選擇,佐之以管理、研發等諸多方面的高投入。騰訊現在在某些技術領域,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了。

    前幾天一位塑膠領域的上市公司老大和我聊天。我們談網際網路+的事,他們在2007年創業,2014年,因為眼紅平臺經濟的獲利,他們開始做網際網路+,做來做去不得法,所以他們組團去“BAT”參觀。他說,我覺得我們和那些大公司做的都是一樣的事啊,結果就完全不同。當天,我們從技術投入、系統投入等方面羅列了其企業和“BAT”的不同。就拿平臺來說,現在有哪家平臺公司的技術能力、硬體和技術應用能拼得過阿里呢,而阿里很多的應用正是基於優於他人的技術。所以,即使是商業模式一樣,業務流程一樣,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徐易容和美麗說的故事能更好說明這點。創立於2009年的美麗說,原來在導購領域做得風聲水起,13年卻被阿里打了一棒子,日活使用者從190萬跌到100萬。他們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組建技術團隊,構建自己的交易平臺。

    平臺上線後,除了不再受制於人,業務形態也跟著有了改變。最顯著一點,“美麗說”原來只是交易平臺,錢是不經手的。現在有了自己的交易平臺,經手錢了,企業可乾的事就更多了。這按徐易容的話來說,就是企業想象空間更大了。

    所以,如果一家企業要持續的發展,技術的持續投入必不可少。

    技術優勢能保證企業的長期發展

    一家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

    我曾服務過一家美資的大型數控機床公司,主要生產服裝生產領域的一切大型數控裝置和軟體。這家公司曾在這一領域世界排名第一。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一家法國公司。

    2005年,這家美資公司關閉丹麥工廠,將市場和生產中心放到中國。當時為了擊敗競爭對手,提高市場佔有率,我們推出了一款高性價比的中低端裁床。當年,我們靠這款機器縱橫中國,迅速提高了市場份額,將老二遠遠摔在後面。

    我們風頭最盛的時候,我已感受到危機。當時我們去寧波一家巨無霸服裝企業招標時,我們最好的機型已滿足不了客戶的裁剪需求,工程師臨時想出提升方案,才僥倖過關,拿到大標單。

    後期果然如此,競爭對手公司在核心團隊穩定後,堅持它們研發制勝的老優勢,持續開發高階產品,加之國內企業透過併購德國公司,技術能力大幅度提升,足以和外企媲美。市場方面,因為中國服裝外貿優勢不再,激烈的市場競爭逼迫我們的客戶急需提升品質。客戶迫切需求高階裝置。最終我的老公司因毫無技術優勢可言,裝置低端,銷量一再下滑,連雄霸幾乎全部市場的軟體也因為不改良而被市場徹底淘汰出局。沉浮之間不過五年時間。

    曾有人預言,未來五年,還有大批的中低端製造業要退出市場。這種趨勢其實是任何行業的趨勢。對於以技術為主業的企業來說,這不言而喻。對於服務業、零售業來說,傳統項的競爭已大同小異,要勝出很大一部分要靠大資料、智慧硬體等技術的提升,以帶來客戶消費體驗的提升,並形成企業的壁壘優勢,最終讓企業脫穎而出。

    非理性壓縮成本讓企業得不償失

    一家企業,沒有其他優勢,只能壓縮成本,靠低價生存。但成本也不是一味可以削減的,尤其是民品(百姓能看到、用到的產品,俺特地去搜了下這個詞咧)市場,相比企業市場,這個市場更加情緒化,幾十年的品牌美譽度可能就會毀於一次重大事故。

    上海萬科在08年曾經爆發金色雅筑危機。因為要省成本,結果金色雅筑有一批房子大面積出現漏水問題。當年,集團大佬幾乎都跑去專案救過火,上海公司從各個部門抽調了精兵干將,專門成立投訴大使團,不分晝夜接待客戶,不管哪個級別的員工都是跪在地上和客戶一寸地一寸地去驗收,事件的處理成本遠高於節約的成本。那一年上海公司的年會,很多員工為此抱頭痛哭。這件事之後,VK上下高度形成共識:不該省的成本千萬不能省。

    在未來,無論要生存,還是要發展,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都需要持續追求並持有技術優勢。而不是非理性壓縮成本,陷入低價競爭的泥沼。這些,創業者必須清楚,因為我們還沒有開始,我們還可以擁有一個正確的起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太陽系裡的哪個星球最美?